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作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无疑将会提高中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雷雨》第二幕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节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当时无论在练习的设计上,还是在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上都是在强调周家“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会见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场面”,认为周朴园“残忍、自私、冷酷、虚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解读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仅从语文教材所节选的部分来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性,因为节选部分所显示的仅仅是周朴园感情流程的某一时段,还需要结合全剧看周朴园感情流动的全过程。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联系作者的创作思想,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材中,《雷雨》是一篇经典老课文,节选的是周鲁会面的那一场。通常我们喜欢通过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情感的真伪来剖析周朴园本质上“只爱自己”的伪善,而忽视了对鲁侍萍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选入高中课本的是其中的第二幕。本节课是《雷雨》的第一课时,分析第二幕的第一场,冲突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展开,矛盾集中而尖锐,便于学生学习鉴赏。  相似文献   

4.
《雷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  相似文献   

5.
臧立芬 《现代语文》2006,(9):114-114
在学作品中,对比的手法经常被运用。善与恶、美与丑、悲与喜、爱与恨、盛与衰、荣与辱……一经对比,便泾渭分明,妍媸毕露,使作品的感情抒写更为强烈,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主旨更加突出,从而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6.
在施教《雷雨》的时候,笔者曾与学生围绕"周朴园真爱鲁侍萍吗?"这一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的发言出人意外,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7.
曹禺在《雷雨》中通过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这一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8.
一、从创作动机分析《雷雨》第二幕讲的是在分离三十年后的某一天,鲁侍萍又巧归周家,巧遇周朴园。可见,《雷雨》在构思人物情节时,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巧合”。  相似文献   

9.
廉刚 《现代语文》2009,(7):102-103
针对《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一情感问题,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周朴园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立足于“人”的观念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是曲折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着许多真实的成份。在周朴园的身上,既有凶神恶煞的一面,也有软弱、温情脉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教材]山东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 [授课班级]山东省阳信一中2004级2班 【教学过程】 师:(导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在我看来,就是人生中真的、美的、善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尹莉丽 《考试周刊》2013,(90):12-12
《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剧中通过展现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和阶级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悲剧色彩的周朴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戏剧经典,每次阅读教材节选的片段,都令人沉浸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时的语言美感中,被那富于个性化与动作性的对白深深折服。  相似文献   

13.
王璐 《现代语文》2006,(7):57-59
重读《雷雨》,鲁侍萍、繁漪等人的悲愤、压抑的形象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她们对周朴园所进行的愤怒的谴责和仇恨似的审判,也总在我的耳边回荡。毫无疑问,在她们看来,周朴园是她们人生悲剧和不幸命运的制造。在评论界,周朴园也一直被作为家庭悲剧和社会的罪魁祸首而被批评、审判。可我却想,周朴园不也是悲剧的受害吗?当我们在同情鲁侍萍的不幸、繁漪的病态和扭曲的时候,难道周朴园就是幸福快乐的吗?鲁侍萍和繁漪对自己的不幸都能找到该谴责和批判的人,而周朴园的不幸又去谴责谁呢?是谁让周朴园变成了周朴园?是谁让他放弃了鲁侍萍而选择了有钱有门第的富家小姐?是谁让他为了牟取暴利淹死了二千二百名小工?到底是什么让这个男人如此凶狠、残酷、专横和自私?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我展开了对周朴园精神谱系形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雷雨》这篇课文按一般讲读课的要求上完之后,我总觉得意有未尽,如对周朴园的性格的分析是否会过于简单,再如电视连续剧《雷雨》的播放,对原著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都还值得思量。我在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之后,决定加一堂评价课。下面是这堂课的节录。  相似文献   

15.
李彬 《语文知识》2014,(12):70-71
教学《雷雨》时,有学生忽然问道:要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没有相见会怎样?他们愿意见面吗?我一时语塞,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想起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相见不如怀念。 “阅读的内容不是已经说出的内容,而是还未说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经典话剧《雷雨》,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潜台词很多,读者通过揣摩这些潜台词更能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所谓潜台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  相似文献   

17.
人物:周朴园 年龄:五十五岁 相貌:鬓发已经斑白,半白的头发还保持昔日的丰采,很润泽地梳到后面。脸呈着银白色,腮肉松弛,眼眶略微下陷,带着椭圆形的金边眼镜,一对沉鸷的眼在底下闪烁着。  相似文献   

18.
经典话剧《雷雨》,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潜台词很多,读者通过揣摩这些潜台词更能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所谓潜台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话里有话”,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爱好《雷雨》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当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后,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  相似文献   

20.
于丽华 《中国教师》2014,(20):62-63
<正>《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以往对这部剧本(节选)的学习一般习惯用课本剧、现场表演、模仿对话等方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话剧的理解。然而,从品味语言的角度而言,此体验活动很容易停滞在"浮光掠影"的喧嚣里,而忽略了剧本语言的品读。《雷雨》中包含了很多"门"和"窗",如果细心品味,就会发现这些"门"和"窗"蕴含丰富,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多加留意,推开"门窗"对话《雷雨》、深读《雷雨》,抓住对"门窗"的解读来照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