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遥乡土小说在传统与现代的递变之间,展现了农村底层"二杆子"青年困苦的生存状态,显示了浓厚的平民情结和民间底层意愿的张力。路遥笔下的黄土地是一个抽象意义的中国村落,具有完整的村落文明谱系,它不是理念上的传统文明而是与生存利益紧密结合以及同时代特色相结合的产物。路遥正是站在这一"村落"之中把笔端指向"农裔青年知识分子",注视着"二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形态。  相似文献   

2.
路遥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一生对青年的成长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路遥作品中“奋斗型人物”和整体呈现出的乡土气息可以培养青年读者对一普通的、平淡的生活的亲切感和可接受性;路遥及其作品是对青年进行人生教育的优秀素材。  相似文献   

3.
葛美英 《天中学刊》2013,28(5):52-55
性格决定命运。路遥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虽身处于落后艰苦的农村却渴望城市文明与知识理性的农村青年,抑或是善良纯朴真诚的乡下姑娘。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感情和事业道路上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也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命运。路遥用"平民式"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及命运,然而在整个写作思潮向"高、大、全"方向发展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这一套路,这与路遥的人生经历与性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作为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站在青年人的角度上观察世界,用自己的作品来反映不同时代之下生命的抗争。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依旧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为无数青年读者的前进指明了方向。本文对小说《平凡的世界》的温情叙事风格进行了分析,在鉴赏路遥的文学作品的同时,探究了这种"温情叙事风格"与"现实主义"之间的联系,在对文化作品的核心情感特点进行分析的同时,为后续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研究提供经验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是一部洋溢着浓郁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描写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爱情故事,反映当代青年对"人生"的探求,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文章通过对高加林的形象进行分析,着重讨论造成他在事业和爱情上悲剧的社会及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哈代与路遥都是出身农村后进入城市取得成就的作家,分别塑造了由乡村进入城市或城镇追寻梦想最终失败的青年——裘德·福洛与高加林。文章分别比较了哈代与路遥的"城"与"乡"以及裘德与高加林入城的原因、途径、经历与结局,以及他们对爱情与婚姻的抉择,认为裘德与高加林的入城之旅不仅是创建家园的隐喻,而且是试图冲破社会对个人身份(地位)的束缚,追求个人身体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王淦生 《作文》2023,(7):55-58
<正>平凡的世界路遥作者介绍路遥,陕西清涧人。著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被誉为“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2019年9月,路遥被中宣部等部门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相似文献   

8.
白晓玲 《文教资料》2011,(31):15-16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在拼搏进取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那种一息尚存,即不安于现状、奋斗不止的硬汉气质和内心充溢着幢憬新生活的情感冲动,展现了新时期广大农村青年的奋斗精神和作者路遥悲壮的个人气质。  相似文献   

9.
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和孙少平最后的人生抉择看似简单,很多人把它总结为路遥的"恋土情节",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更加可信也是更加人性的选择。我们不能把路遥概念中的"劳动"作简单化的解读,同时从中也能看出路遥的人生观的转变和逐渐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0.
路遥的《人生》呈现了一种城乡对立的审美风格.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城乡概念,从其内部看,在城市和农村搭建了一座错综复杂的"立交桥";从外部看,在农村、非城市、非农村、城市间也构成了一个圆形结构.这个近似的圆形不但暗合了主人公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最后回归农村的人生轨迹,也暗合了路遥在探询城乡交叉地带审美归属时对传统的回归意向.在这双重回归中,路遥回到以农村为代表的传统轨道,力图从传统中寻找根基,为众多徘徊在城乡交叉带的青年注入精神内涵和道德规范,最终达到消解城乡二元对立的效果.这些在今天的中国仍旧具有拓展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路遥传》作者厚夫说:路遥的人生就是一部不断奋斗的传奇人生,他是众多草根阶层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典范。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这一年文革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文革。他从一个农村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学校造反派"红四野"的头头。他给自己刻了个斗大的印章,带着一拨儿头脑发热、精力过剩的小青年,在城里呼啸而过,抢了延川县武装部的武器,砸了县银行的大门。这些激进、冒进行为多少释放了他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卑、屈辱情绪。但这也成了日后反噬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22,(1):50-55
关于路遥的研究近几年已经逐步深入,主要围绕在路遥生平、路遥传记和路遥精神等方面,在此基础之上,细节的分析解读成为了路遥研究一个热点。《路遥小说的传播和接受》一书系统地将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整合,利用史料、数据、实践方式等对路遥研究进行了理性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对路遥研究的传播和接受进行了再现,并且能够在繁杂丰富的研究内容中,对路遥研究精细处理,理性反思。该书既有"面"的宏阔又有"点"的深入,对路遥研究有着一定的建设性、总结性、资料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路遥《人生》叙述了处于特殊社会结构"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包括事业悲剧和爱情悲剧两个方面。通过高加林社会角色的错位即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矛盾冲突来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可以看到在这种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中,他的人生悲剧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4.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陕军作家凭借敏锐的感知再现了西北人真实的生存状态--"高加林们"想通过个人奋斗获取美好爱情而始终陷于两难;朱先生希望借助儒学传统来规范动荡的白鹿原,其梦想最终破灭;高老庄正遭遇现代文明的碾磨而全面变迁.他们的作品皆展现了在传统理性秩序的坍塌、伦理道德沦丧之际,是继续坚守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以疗救现代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还是在创造性的转换中前进,这样一个困绕许多人心智问题.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人的创作为例来探讨社会变迁大潮中人们(特别是有良知、理性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关于生命价值的追寻.  相似文献   

15.
"几天以前,我在榆林清涧县调研途中参观了路遥纪念馆,参观之后很有感慨,很受震撼,我一直和随行的同志讨论‘路遥的意义’是什么。""路遥自小家境贫寒,在农村务过农、在小学教过书,可以说没有任何背景。作为一名文学青年,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懈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超越,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身处劣境却不断挑战苦难自强奋斗,这是路遥精神的核心价值。我坚信,陕西的厚土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路遥’。"  相似文献   

16.
路遥在《人生》中,通过两段爱情描写,既展现了人性的深度,也从物质的角度刻画出了城市对农村的优势,以及这种优势造成的人性异化.高加林淡化社会责任,仅仅追求个人前途的奋斗之路,是当代中国青年奋斗的先行者.路遥对上述社会动向的把握,展现了其作为一个优秀作家的敏锐.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对路遥《人生》的文本分析,指出主人公高加林因农村环境的改变开始背离土地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其中既包括农村环境"异化"的原因,也包括主人公自身对身体卫生和精神清洁的内在要求,进而分析了路遥创作该小说的叙述动力与心理轨迹。最终,路遥通过《人生》为青年提供了一种模糊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8.
路遥是一位有良知的作家 ,也是一位超前意识的作家。《人生》是他的杰作。高加林则是作者献给当代青年的一面镜子 ;城乡在 ,他在。  相似文献   

19.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始终用其全部生命体验进行写作。无论是童年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还是青年强烈的自尊体验,以及中年对人生的真实感悟,都深深地影响着路遥的文学创作。真实而又平凡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路遥独特的精神世界,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路遥的经历和人格来探寻作品的意义,反过来,根据其创作的作品来客观看待作者的经历和人格对其创作的影响。一部文学作品是由它的作者创作出来的,作者是作品生命的赋予者,因而根据作者情形来解释作品情形,就似乎具有必然性。这也是传记研究法的重要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人生》的魅力: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人生》通过丽个主人公写了两类悲剧,一类是在高加林身上体现的人生奋斗的悲剧,一类是巧珍身上体现的爱情悲剧。两者都带有宿命色彩,但前者更带有社会陛,而后者更富有人情味,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出身农民的作家路遥对于生活的悲剧感,同时满足了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或有底层生活经验的读者对悲情艺术的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