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雅堂(南海) 业主伍崇曜,原名元薇,字紫垣,南海人。邑廪生,以赈捐赐举人,后加布政使衔。家富于财而喜结交文人,且致力于搜书、藏书、刻书。筑“远爱楼”为藏书之所,构“粤雅堂”为辑书校书之地。伍氏刻书,重视乡邦文献,偏好孤本秘笈,内容涉及经、史、子、集、丛书,凡传统学科之门类都有。所辑刻各书,错讹脱夺极少,雕版精良,形式大观。尤以辑刻《粤雅堂丛书》为人称誉。不愧为清代广东乃至全国著名的刻书家之一。伍氏的刻书活动,从道光十一年(1831)起至同治二年(1863)止,持续了三十余年,前后辑刻达二百多种,二千余卷。所见有:《粤雅堂丛书》三编三十集一百八十五种一千三百四十七卷。(17)(20)《岭南遗书》六集五十九种三百四十八卷。⑨⑩(17)(20)《楚庭耆旧遗诗》三集七十四卷。(15)《粤十三家集》十三种一百八十二卷。⑨⑩(20)《金文最》一百二十卷。⑨《舆地纪胜》二百卷。⑨《西湖书院重校史论丛编》四种十一卷(清)刘口辑。(20)  相似文献   

2.
明代沈津所辑《欣赏编》是一部以玩赏、游艺为主题的丛书,有明正德间沈津刊本、明嘉靖三十年汪云程刊本,以及明万历八年茅一相刊本。茅一相本系沈津本之重刻本,茅本刊成后版片屡经剜改,不同时期的印本面貌有所不同。茅一相又有《欣赏续编》十种十卷,所收多为明人作品。明末重编《说郛》的编刻者为了凑足《说郛》“二千余家”之数,曾选择《欣赏编》及《欣赏续编》的部分子目,作为重编《说郛》及《说郛续》子目的底本。明末《重订欣赏编》为书贾使用重编《说郛》系统版片编印的丛书,假托茅一相重订,为书坊射利之产物。  相似文献   

3.
一.丛书的兴起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指“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题以总名者”。叶德辉《书林清话》说丛书的性质是“统群书为一书”。《中国丛书综录》的编者(上海图书馆)前言称:“丛书是汇集许多种重要著作,依一定的原则、体例编辑的书。”《辞源》则称:“凡汇刻各种书籍於一编,或集一人各类著作为一集的,都叫丛书”。以上这些表述,认为丛书是属于汇编性质的书;它们包括的书应是多种,而且是重  相似文献   

4.
陈垣对研究《四库全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唐朝以后,历代都修纂大型图书。宋朝有四大部书:《太平御览》1000卷,《册府元龟》1000卷,《文苑英华》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明朝编《永乐大典》22000卷;清初编《渊鉴类函》450卷,《佩文韵府》400卷,《全唐诗》900卷,《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时,开始编纂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著录书籍3503种,79,337卷,36,304册(此为文津阁本。各阁著录数不尽相同)。是古代最大的官修书、最大的丛书,也是古代官修的唯一的一部丛书。 这部书开始酝酿编书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共用十几年时间。但在编纂进行时和基本完成以后,随时发现违碍、错漏等问题,还在不断复校、补校、再校、撤换,有时部分校勘,有时全书复查。而且在编纂过程中,不断有敕撰、御制、钦定的书,陆续补入全书,故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十月,《八旬万寿盛典》编成(乾隆五十四年始编)收入全书,这才算是最后完成。但在这之后,乾隆的御制诗五集,文三集,及改纂的《八旗通志》,都是嘉庆年间陆续入《四库》的。原来全书每册首页用阁名大印,如“文渊阁宝”等,末页用“乾隆御览之宝”,但这几部后补的书,都已改用“嘉庆尊亲之宝”,因这已是嘉庆帝继位以后的事情了。 今仅  相似文献   

5.
《西京杂记》《续巳编》为明代隆庆年间刊行的文言小说,题杨穆、郎瑛著。目前可知此二书最早见于《类编古今名贤汇语》丛书,后又被节录、收入《说郛续》。明后期特别是入清以来,《说郛续》本被诸家书志沿录、注引不辍,然此二书之性质实大有问题。笔者今据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今贤汇说》《类编古今名贤汇语》,考证《西京杂记》《续巳编》为伪书。希望可以订正相关著录。  相似文献   

6.
《俗言》一卷,最早见于万历四十五年焦竑所编《升庵外集》卷六十三,本为"部类"之名,卷首题"成都杨慎著、瑯琊焦竑编"。清乾隆年间,罗江李调元辑刊《函海》丛书,依据《升庵外集》,将《俗言》一卷单独刻入《函海》中,卷首题"成都杨慎撰、瑯琊焦竑刊本",并将《俗言》编入《升庵著述总目》附刻于《函海》内。至此《俗言》由"部类"之名成为一部专书之名,后世沿习以为升庵专著。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存第一部综合性丛书《儒学警悟》,为南宋俞鼎孙、俞经兄弟所辑,是书为七集四十卷,所收书为宋人著述六种四十一卷,内容多为记载宋代制度掌故、人物琐事。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中的《前言》(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及1981年该书《重印前言》(载上海《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1期),均称:《儒学警悟》一书“辑成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  相似文献   

8.
李国宏 《历史档案》2015,(2):135-139
一《式馨堂文集》涉台史料清代道光年间,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四《兵政》收录鲁之裕《台湾始末偶纪》。1972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的《台湾文献丛刊》第216种《台湾舆地汇钞》再从《皇朝经世文编》转摘该文。上述两种资料所录鲁之裕《台湾始末偶纪》内容大致可分为台湾地理形势、台湾建制沿革、台湾海防及贸易状况三部分。经查,鲁之裕《式馨堂文集》(十五卷)收录于《四库禁毁书丛刊》,《式馨堂文集》卷七即收录《台湾始末偶纪》和《台湾又纪》。校勘后不难发现这两份资料正是《皇朝经世文编》所录文献之来源,只是,贺长龄在辑录时将两份资料进行剪裁,整合成一篇,并取《台湾始末偶纪》为题。鲁之裕原著《台湾始末偶纪》被节略之后半部分,主要涉及康熙年间台湾三起"民变"以及鲁之裕的治台观点。《台湾又纪》几乎全文照录,只是略去最后一小段鲁之裕的议论。在鲁之裕原著  相似文献   

9.
《香台集》是一部藏之甚秘的明代诗集。目前所知,仅在国家图书馆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这部明代蓝格钞本的三卷本残本。台湾伟文出版社1977年、1978年曾两次排印出版,编在《秘笈丛书》中。收藏者及伟文出版社均认为这部作品的作者是明代瞿佑。然而问题并非这样简单。国家图书馆所藏的这本《香台集》,笔者认为它的作者应是明徐伯龄,书名为《香台集注》。两书体例不同,并因此《香台集》的性质与归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0.
《太平广记》卷三八录“李泌”一条,言出《邺侯外传》,宋曾■《类说》卷二录二十五条有关李泌事,言出《邺侯家传》。又商务印书馆排印本《说郛》卷七、宛委山堂本《说郛》卷一一三分别收录《邺侯外传》一卷,清钱谦益《钱注杜诗》中亦屡次引用《邺侯外传》文,台湾昌彼得《说郛考》一书,对《邺侯外传》有如下说明:  《古今说海》、《历代小史》、重编《说郛》卷一一三收有《邺侯外传》一卷,题李繁撰。其书盖自《太平广记》卷三八录出,与《家传》实非一书,而作李繁者,非也。  昌氏考定《家传》与《外传》并非一书,《外传》作者…  相似文献   

11.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刘歆《春秋左氏传条例》20卷,清人姚振宗认为乃汉郑兴所撰。《隋书·经籍志》亦著录《春秋左氏传条例》25卷,然不题作者。笔者认为此二《志》所著录之书本为一书,但非郑兴所作,而极有可能为汉代贾徽所作,并且贾氏之书乃继承发挥刘歆之学而来。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阶段,而魏晋六朝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集主要有明代张溥编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近人丁福保编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今人逯钦主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这一时期诗歌的历代选本也不下百部,仅笔者所寓目的今人选本就达十余种。然因种种原故,诸选本虽各有千秋,但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近读到沈文凡教授主编的《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3.
藏书楼名摭趣●林申清(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词室我国私家藏书源远流长。《庄子·天下篇》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可知战国时代已有了私人藏书。据说汉代蔡邕藏书三千卷,晋代张华迁居时书车达三十辆之多,显然比起惠施又多了好多;及至宋代,由于雕版印刷的发展,私家...  相似文献   

14.
最近,李一氓同志在《三论古籍和古籍整理》一文中讲到:“在我们进行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中,有一个小计划,就是编印《古逸丛书三编》,可惜这个计划尚未能引起学者、专家、目录学家、各大图书馆的注意。当然,至今还只复印了两种书:(一)宋李逸民撰《忘忧清乐集》(南宋孤本),(二)宋赵明诚撰《金石录》(三十卷本,北宋孤本),书精印线装,价稍贵。我们的想法是,这些宋元本、孤本,如能照原刊复印,化一本为千百本,仿佛宋元本的原样,既可以普及,为研究者提供方便,不必非到某图书馆不可,也挽救了这一孤本由于翻阅而增快损耗,有利于保存原书。”这是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恢复工作以来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丛书综录》等丛书目录所载词集类丛书甚为丰富,然囿于中国古代典籍浩繁等原因,失于收录者仍时或有之。兹依吉林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补辑漏收词集类丛书目录4种,并作叙录。4种词集目录分别是:《花萼联咏集》、《海宁三家词》、《寿香社词钞》、《雍园词钞》。  相似文献   

16.
王士 《居易录》卷二十一云:广陵所刻《唐诗七言律神韵集》,是予三十年前在扬州,启涑兄弟初入家塾,暇日偶摘取唐律绝五七言授之者,颇约而精。如皋冒丹书(青若)见而好之,手抄七律一卷携归。其后二十年,泰州缪肇甲、黄泰来刻之,非完书也。集中有陈太史其年及二子增入数十篇,亦非本来面目矣。①《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卷上云:(辛丑)秋七月……又尝摘取五七言若干卷,授嗣君清远兄弟读之,名为《神韵集》。今广陵所刻止七律一卷,非全书也。②由以上两条记载可以知道王士顺治辛丑(1661)秋在扬州任上曾编有《唐诗神韵集》,是…  相似文献   

17.
列为国家“八五”规划的宏篇巨著《闻一多全集》(共12卷),是全面体现闻一多先生人格精神和学术贡献的辉煌篇章。由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整理的《闻一多全集》,包括第1卷,诗;第2卷,文艺评论·散文杂文;第3卷,神话编·诗经编上;第4卷,神话编·诗经编下;第5卷,楚辞编·乐府诗编;第6卷,唐诗编上;第7卷,唐诗编中;第8卷,唐诗编下;第9卷,庄子编;第10卷,文学史编·周易编管子编·璞堂杂业编·语言文学编;第11卷,美术编;第12卷,书  相似文献   

18.
晁补之《鸡肋集》为晁谦之于其死后编刻刊行,然今发现其卷六十四之《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石君墓志铭》一文实并非晁补之本人所作,据清方履篯撰之《金石萃编补正》卷二之《宋故太常少卿石公墓志铭》碑文,当为晁补之岳父杜纯所作之文,今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9.
《说郛》是陶宗仪所编的以笔记小说为主的一部综合性丛书。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是元末有名的学者,著述很多。他勤奋好学,尤其喜欢博览古籍,于是从经史传记,百家杂说之中,选取其所需内容,辑成了《说郛》这部丛书。《说郛》一百卷,收书一千多种,有数万条。是早期收书最多的一部丛书。原书已佚,只有残缺的抄本。现在通行的主要有两种版本,内容有所不同。一为宛委山堂刊本,一百二十卷,清初陶珽增订,错误很  相似文献   

20.
丛书的演变     
《出版史料》2003,(2):112-112
丛书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陆龟蒙的《笠泽丛书》,它是个人文集中的杂录。现在所称丛书,将几种至几千种书在一个总名下以同样版式出版,始于宋代俞鼎孙、俞经兄弟所编《儒学警悟》,是刻印流传的抄本。宋代仅有两种丛书,明代顾元庆辑刊《顾氏山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