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人与科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与人的辩证关系也是人们思考的终极问题。赛博朋克电影以“高科技,低生活”的赛博朋克文化被观众所熟知,而其表现手段之一便是使用大量蕴含着社会意义的视觉符号来与观众沟通并引发思考。真人版赛博朋克电影《攻壳机动队》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2.
马煊 《视听》2022,(6):107-110
诞生于朋克摇滚的朋克亚文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电影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催生出赛博朋克、蒸汽朋克、柴油朋克等诸多科幻电影亚类型。朋克摇滚的反叛精神与反常符码延续到电影中,使科幻朋克电影呈现出二元对立式的反叛叙事、杂糅拼贴的美学风格以及边缘化的人物设计等共性。二者间的跨媒介叙事是相辅相成的,在朋克摇滚催生新的科幻电影亚类型的同时,科幻电影也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拓展了朋克亚文化的语意机制与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3.
作为赛博、废土等朋克风格的衍生,“东方”朋克强调中国传统要素与视觉符码紧密结合。从追光工作室的《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哪吒》《新神榜·杨戬》,到刘宇昆的丝绸朋克,“东方”朋克以景观要素的现代性垒叠为编码,以产生的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意义为解码,筑就现代性基石;以现代性反抗内核的延展和二元三界的创新建构进行神话传说的现代性重构;在流动、融合的时空特色和现代性反思中与元宇宙互动生成,体现了中国话语在朋克文化这一亚文化现象中的发声。  相似文献   

4.
刘远军 《编辑之友》2011,(12):79-81
网络空间又叫赛博空间、虚拟空间等,指人、计算机、信息相互沟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与互动的虚拟社会。"赛博朋克"小说中,赛博空间通常指一种"交感幻觉"。"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海德格尔借之来解读存在主义,借诗的多维语言去诠释隐藏在万物深处的神性,去揭开所谓"存在之真"的  相似文献   

5.
王静 《东南传播》2020,(5):40-42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科技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技术正在重塑传播主体,身体作为传播过程中的物质性存在,是梅洛庞蒂所说的"存在的基础",还是福柯所说的"历史的产物"?对此,性别作为身体个性化的表征,既是现存权力等级的重要基础,又是个体进入社会传播网络的身份标记,是一个探究传播具身性的重要视角。本文作为初涉媒介哲学领域的探索性研究,试图通过分析赛博朋克电影文本中的性别身体呈现,展现新型媒介环境下身体与性和性别的可能性,反思媒介技术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苹是新中国革命电影的代表性女导演,其电影通常被阐释为女性意识匮乏的主流电影.而实际上,王苹电影在有关革命和家国的虚构中,隐含了别样的女性主体意识,其电影作为革命意识形态的文化生产,将女性、电影、革命和家国的诸种想象耦合同一,形成了符合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体想象"的革命电影文化图景.父权意识形态与女性意识一样,从来不是一个本质主义的话语,而是需要女性参与生产的意识形态结构,其中必然包括女性的意志和要求,王苹电影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生产的镜像.  相似文献   

7.
当代好莱坞科幻电影中,“身体”与“城市”是赛博朋克类型叙事最青睐的两个演绎主题。本文以《银翼杀手2049》《攻壳机动队》与《阿丽塔·战斗天使》这三部21世纪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为例,总结身体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与特质。在技术迅疾发展的背景下,身体被反复地封锁、改造与塑形,沦为消费视域下的景观符号与权力场域下的实用工具,却又积极地与城市发生接触与体验脱困。通过技术之城、欲望之城、权力之城与记忆之城等四种城市表现形式,电影成功构建了人城互文的模式,在完成了未来城市影像的前瞻性想象的同时,进行身体主体性的探索与拯救,以此体现创作者对异化身体的忧思与警惕。  相似文献   

8.
“赛博朋克”作为科技高度发达图景下对人类未来生存的一种预想,它以创造性破坏的影像形式出现,用肉身的残缺来质疑主体的存在;而以元宇宙概念为代表的身体以“数字孪生”的拟像形态出现,虽然回避了肉身问题,但元宇宙中的主体皆面临着来自“虚体”的威胁。总之,从“赛博朋克”到“元宇宙”呈现出的新变表明殖民的焦虑从领土不断向肉体转移。从“影像”到“拟像”时代,规训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列斐伏尔用差异打败同质的呼吁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科幻界有着两类发展方向,一类惊叹于科技的发展,幻想着星际探索和太空殖民的新未来;另一类则担忧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反噬,觉得人类的技术爆炸可能会把自己推向深渊. 而赛博朋克,就是后者.  相似文献   

10.
西方电影中以"异国情调"展现出来的中国想象并非简单的"东方落后、传统/西方先进、现代"的二元模式。近期上映的《007:大破天幕危机》,一方面展示了一个"太现代"的当代中国形象,但另一方面也以象征化的手法,表达出对传统中国已成符号、现代中国沦为废墟的文化观念;《夺宝奇兵2魔宫传奇》将中国建立在与印度对比的基础上,将中国想象成新旧交融、中西混杂的形象,印度才是原始的、传统的、野蛮的;《碟中谍3》中将"摩天大楼"、"老式公寓"和"江南古镇"确定为上海形象的三个侧面,并以相对平和的心态予以了展现。可见,西方电影中的中国想象是多样的、复杂的,其所传达的文化观念也是有差异的。日益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也是西方电影有意隐藏自己的政治偏见,采取某种文化认同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媒介技术发展到赛博时代,催生了赛博空间与赛博人的概念.赛博空间被定义为一种人、计算机、信息合为一体的非现实空间.海勒认为赛博人的现实表征体现为"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与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在赛博时代,赛博人作为媒介,自由往来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颠覆了传统传播中的时空观...  相似文献   

12.
从一个新的维度研究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米高梅公司来华拍摄电影《大地》的事件,试图指出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公众和官方机构对于好莱坞的中国想象所做的能动的反作用力。这大体指涉以下三个方面:一,电影拍摄过程中公众和官方对于好莱坞想象机制的深度参与;二,电影拍摄和上映期间公众对于好莱坞本身的想象;三,电影在中国上映之后观众和媒体对于《大地》的能动性接受和积极阐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都市爱情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究其原因,与它在电影生产的各个方面对全球流行文化的把握有关。因此,文章以华莱坞作为视角,探究都市爱情电影与全球流行文化之间的关联,并借此为华莱坞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具体从四个层面展开:小妞电影与都市爱情电影内容特征之间的关系;明星模式、粉丝文化、电影营销与全球流行文化;电影对都市空间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的建构;中产阶级的想象与"神话"的常识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华语电影上海电影题材中的"外来进入者"叙述视角为研究切入点,按照1920-1966年大陆电影中的"外来进入者"与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表述;香港电影对上海的都市传奇与乱世想象;寻根之旅、跨国叙述、怀旧情调与作为"外来进入者"的当下叙述策略等几个部分对华语电影创作中的上海多样化表述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上海本土电影创作提出了期望。  相似文献   

15.
美国电影被介绍到中国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最初上映美国电影的地方是香港、上海、广州、天津等地的戏院。二十年代初,美国的武侠神怪片开始在中国盛行,著名演员范朋克以擅长此类影片而成为中国影迷心目中的英雄。范朋克的《侠盗罗宾汉》、《三剑客》、《月宫宝盆》、《黑海盗》等影片在中国上映后,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中国一时期武侠片盛行。大中华百合公司的影片《美人计》就是模仿《三剑‘客》和《黑海盗》的拍摄技巧,而且还获得成功,反映了早期美国电影对中国社会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16.
秦钰雯 《视听》2022,(3):52-55
赛博空间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媒介社会学的概念.赛博空间建立在现实社会空间之上,人在其中的活动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可以在赛博空间对自我进行新的身份构建与认同,也可以对他人的身份进行质疑和解构,这一行为将延伸至现实社会空间.另一方面,赛博空间也对原有的政治体系、知识体系等社会体系产生影响.只有全面地...  相似文献   

17.
巩杰 《现代传播》2015,(3):95-99
随着电影技术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美学已由机械技术美学向数字技术美学转变。与传统机械技术时代的电影美学相比,数字技术美学在电影本体性、电影题材和想象以及电影时空的拓展上都产生了新奇的变革。电影数字技术美学奇观化的呈现和对人的想象力的最大化表达,使电影美学由传统的"感受美学"变成"惊奇美学"。审美体验由"艺术震撼"取代"艺术韵味","审美愉悦"变成"审美惊奇"。值得审思的是,只有在电影的技术美学美感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提升电影的美学品格内涵。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别处的人们和他们所处的城市是怎样一种情态?我们对于一所陌生的城市总有着不同的"想象",而"电影"能够很好地化解不合理的"想象",是我们观看城市的全景天窗。城市与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赋予电影想象力,并激发它的活力,而电影则可以用独特的视角去认识、理解并剖析城市文化。学者和艺术家们曾从文化、交往、艺术、空间等角度思考过城市化发展如何给人类自身带来重大影响,而"华莱坞"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的生产和制作、华语电影理论研究等打开了新的思考之门,鼓励国产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华莱坞"电影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的建构与重现,是世界了解中国城市的另一扇窗口,透过电影展现文化的方式来让全世界华人乃至其他国家的人了解中国的城市文化、中国文化,可以很好地弥补文化断裂所带来的缺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电影创作中呈现出一种"黑色"倾向,即影片的基调氛围、人物设计、主控思想等都与西方的黑色电影相接近,由于电影创作制度及环境的不同,这些电影在视觉呈现和对暴力、人性的挖掘中并非与西方的黑色电影完全一致,而是在经过本土文化的经验和改造中,在影片创作里融入黑色电影的元素和风格,因而使得影片具有黑色电影的风格和倾向。在基于创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的观察和审视中,黑色风格电影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物质、文化、心理等现代性问题,进而表现了社会变迁进程中个体生命遭遇的现代性迷思。  相似文献   

20.
处在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具有独特的媒介传播特性.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第一"叙事艺术体现了家庭通俗艺术的基本传统以家庭故事为主要题材,以日常经验为主体内容;以生活化戏剧为叙事特征,以主流意识为价值观念.与电影相比较,电影更重视情节、场面和奇观,电视剧则更重视人物、对话和细节,电影更强调以导演为中心,电视剧则以编剧和演员为核心;电影更体现流行文化的矛盾和差异,电视剧则更体现价值整合的主流性.中国电视剧这种家庭大众文化的传统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着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