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祁红亭 《职业技术》2023,(12):103-108
新乡贤群体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善治、乡风文明示范引领、社会关系和谐稳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我国传统贤能政治影响下演变形成的一种治理模式,在现代社会不仅有着历史借鉴、社会基础、精神支撑,也有着现实需求和政策支持。面对当前地方探索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坚持政治引领、内涵提升、双向服务、规范运行,为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撑、文化赋能、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从而优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为新时代村级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目标导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基础环节就是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来比照和分析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的意义、所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措施。从意义来说,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重大目标的完成度。从现状来看,村级党组织在组织建设与人才振兴、产业发展与村民生活、文明乡风与乡村治理、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愿不足、能力不足、方法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欠发达村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的有效性,可以从引才引智加强自身建设、引领产业培育内生动力、善用科技实现转型发展等角度入手,力争让村级党组织成为欠发达村实现又快、又好、持久发展的组织者、领导者与推动者。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乡村发展面临新挑战下的战略选择,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村干部治理能力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成效。乡村振兴对村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村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面临着认识理念滞后、工作任务繁重、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动员难度增加等挑战。为此,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村干部成长机制、坚持“红色领航”、重塑基层公共性,是提升村干部治理能力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而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治理体系滞后、治理法治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治理队伍、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专业队伍,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引擎"作用是摆脱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农村基层党建是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建的引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耦合性。然而,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力量相对薄弱、创新性有待加强等不足。为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以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凝聚多元主体共治合力;以自我革命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增强乡村治理“主心骨”的凝聚力;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创新。这些都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是顺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堡垒,是解决新时期农村突出矛盾的关键步骤,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引擎。桐乡经验启示我们,要积极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文化的调控作用,正确处理党组织、农民及农村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关系,从而逐步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7.
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以基层党建工作引领乡村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新时代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必须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方法引领、素质引领和作风引领,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扎实基础,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8.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在推动乡村内外资源整合、促进乡村内部利益协调、推进乡村社会多元治理制度生成和引导乡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加速,新乡贤及在其基础上诞生的新乡贤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化解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人才短缺、合法性存疑、与政府组织合作不畅及受传统认知制约影响治理效果等困境,成为其参与乡村治理的题中之义。因此,需通过政策引领、身份支撑、平台构建及转变认知等路径,化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9.
在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中,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与组织保证,为化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风险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基层党组织人员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政治引领力有待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不足,组织力有待加强;转型中的中国乡村潜在各种社会风险。为此,要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与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文化素质;通过自身“造血”与外来“输血”,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通过强化乡村治理与廉政自律,提升基层党组织化解乡村社会潜在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关系我党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现实成效,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一环。要明确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与领导保障。要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村群众的互动,带动社会聚焦“三农”问题,助力脱贫攻坚,带动乡村治理与振兴。要正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即农村基层党组织涣散;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滞后,党组织后备力量匮乏;农村基层党建物质保障不到位。因此,要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责任,探索党建队伍新方式;注重基层党员干部考核与奖励机制;融合各类资源,构建共治祖国新农村。  相似文献   

11.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融通是现代乡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川南地区的SF村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采用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融通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该村的全面发展,其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融通的经验可概括为:政策塑造美好愿景,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组织机构提供保障,效率助推村民参与,智力帮扶注入活力。同时,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融通也需认识到社区教育功能的有限性,融通过程的渐进性与构建融通载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十四五”规划下,新型城镇化是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两者相互协同发展,是促进新时代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关键。结合2006—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乡村治理内涵的发展,分析新型城镇化下乡村治理演化的新趋势,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单一行政化管理问题突出、空心化村庄现象日渐加剧、农村产业发展乏力、乡村传统文化衰落明显、乡村环境保护工作不力等。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立足于现阶段高质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推进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党建必须摆在首位.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组织保障.厘清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党组织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乡村党组织的角色定位后,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安阳县M村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对普通乡村党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索普通乡村党组织的完善路径,希望有助于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阐述数字乡村治理的时代价值,数字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关键环节,具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和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等时代价值;探讨当前数字乡村治理衍生出的治理主体弱化、治理客体虚化和公共价值消解等风险;提出推动数字反哺、整合和搭建整体性数字平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价值创造是化解风险的系统性协同式路径。  相似文献   

15.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而“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治理有效”要求的重要方式。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提炼政党领导、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的分析框架,立足鄂西W村“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地方实践,研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与未来路向:发现“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为乡村社会资本再造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条件,即基层党组织是“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的领导者,乡村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关系网络分别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基本前提、治理规则、厘定治理主体与治理内容。未来促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质增效,需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与行动提升乡村社会信任,以产业发展为主要载体创建互惠规范,以产业发展为主要依托构建致密、健康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由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所决定的。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党员干部专业素养不高、产业经济优化能力不足、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不强等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政治能力提升和制度建设增强组织治理能力,加快构建党建引领产业经济新模式,着力提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真正实现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中各要素有效运行,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内蒙古实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力发挥财政政策的支持作用,其着力点在于促进农牧区高质量发展,提高农牧区基本生活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广西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仍存在村民自治能力较差、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治理尚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超级乡村”治理模式提高广西乡村治理水平,并不断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凝心聚力打造乡村治理品牌,切实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完善人才、资金协同政策。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以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为例,边区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团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群众参与的积极作用,基本形成了党、政、社、群“一核三元”的治理主体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以党组织为主要领导力量实现对乡村基层组织进行“赋权”的过程,推动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满足了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激发了社会发展的生机活力,把边区建设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示范区。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延安时期边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不仅能更清楚地认识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契合当下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振兴问题的关注,对于新时代开展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具有借鉴性,兼具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推进乡村学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学校治理在技术、制度、组织、决策上面临新的机遇,具体表现为从“技术治理”到“治理技术”、从权威式管理转向公正性治理、从科层制结构转向扁平化网络结构、从经验式决策转向证据驱动式决策。然而,乡村学校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如数据导向下乡村教育的育人价值迷失、乡村学校治理的“数字秩序”亟待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组织保障缺位、智能化决策责任与问责主体难以判定等。因此,应通过增强数字化决策过程透明度,厘清治理主体的责任边界与行动框架;以育人价值引领技术整合,保障技术赋能学校治理的方向与流程;聚焦数字化转型愿景规划与调整,助推乡村学校精准自治与特色发展;破除数字化认知障碍与数据壁垒,提升学校组织数字化治理能力等策略提升乡村学校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