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2.
2014年这个年份,对于坚这个中国当代诗歌的先知和开路先锋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他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于坚的创作力一直持续着,而且愈来愈蓬勃。在当代诗坛,写诗超过30年的诗人少之又少,而于坚却老而弥坚,并且从成名开始,一直以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引领着中国当代诗歌向前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于坚本人也一直处在“否定之否定”中,从未停止对中国新诗可能性的探索。文章着重梳理于坚的诗歌创作历程并对其近作及诗歌方向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于坚在继承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变异,并探讨于坚的“大成之象”体现在何处。  相似文献   

3.
于坚是当代诗坛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长期以来对其偏狭的误读和冷漠的置之不理,导致了于坚写作意义的模糊.本文试图在解读于坚大量诗歌文本的基础上,阐释其独特的写作追求和诗歌理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于坚诗歌对于当代诗坛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个有生命力的人文学科而言,当代生活和当下现象是其前沿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学科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历史地建构起来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观念与审美范式都有着历史的特殊性。中国现代诗学涵盖了发生在现代中国的所有从现代观念出发、富于现代诗学理论意义的诗歌批评和诗歌研究,主要包括诗学理论、诗歌批评和诗歌史三个层面。中国现代诗学之现代是由时间观念的现代性和审美品格的现代性两个方面的趋向构成,其前沿视野聚集于“问题意识”,回应着动态的历史和丰富的现象,关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的诗歌审美动向,  相似文献   

5.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6.
于坚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的一组命名式诗歌,用传统的诗歌理论几乎无从批评.笔者在把于坚的诗歌与传统诗歌观念比照之后,认为于坚从语言的操作方式、诗歌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诸方面冲击传统诗歌观念,故称其诗歌具有反诗学倾向.  相似文献   

7.
于坚的诗歌展示了自然事物与生命本身的魅力,本文从于坚的诗歌中的“尊重物性,回归生命本身”、“平等姿态中的说话人”、“自然神性的确认——对自然的敬畏”、“真实的原生态语言”四个方面对其诗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于坚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的一组命名式诗歌,用传统的诗歌理论几乎无从批评。笔在把于坚的诗歌与传统诗歌观念比照之后,认为于坚从语言的操作方式、诗歌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诸方面冲击传统诗歌观念,故称其诗歌具有反诗学倾向。  相似文献   

9.
于坚的诗歌是在他的诗歌理念观照下的有着统一性的诗歌创作。在对于坚诗歌作出整体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或具有系列性或具有集中性的典型诗歌的细心解读,在与之前朦胧诗派的对比参照之下,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在诗歌内容、意象、语言、整体风格和他所持有的诗歌理念方面明显地体现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0.
于坚的诗歌是在他的诗歌理念观照下的有着统一性的诗歌创作.在对于坚诗歌作出整体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或具有系列性或具有集中性的典型诗歌的细心解读,在与之前朦胧诗派的对比参照之下,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在诗歌内容、意象、语言、整体风格和他所持有的诗歌理念方面明显地体现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1.
谭雪刚 《文教资料》2008,(19):16-17
先锋诗人于坚在开辟新的诗歌表现领域和审美领域贡献巨大.在于坚的诗歌中,我们能找到一条隐线,即于坚对时间的观念,而这种具有鲜明个性的时间观念构筑了于坚诗歌创作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于坚诗歌中透露的时间意识,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时间观有契合之处,其诗关注日常生活中“此在”的存在,这种存在又是走向将来的“向死而生”的存在。此外,于坚还善于将日常生活中当下的瞬间组合成为永恒。  相似文献   

13.
审美现代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之一。从现代性概念的发生来看,审美现代性始终都是现代性观念的内核。因此,清理出包裹在现代启蒙进步主义之下的审美现代性概念,并把握其内在矛盾,可以为中国现代性的理论积累提供重要的价值参照。另一方面,从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现代性理论资源,深刻理解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对更好地把握审美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本质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要对以“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等为关键词的当代文学理论进行追本溯源式思考,就有必要对近代以来的文学理论生产机制作必要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将“言说语境”和“叙事方式”作为思考问题的角度,无疑能够将问题聚焦于“生产机制”这一中心话题之中。一方面,从言说语境的流变来看,近代来以来文学理论的言说语境经历了一个从“现代性”到“消费”的变化过程。尽管“现代性”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未完成的命题,但当代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言说语境,既是近代以来所生成的“现代性”语境在当代的流变,也是对现代性话语的传承与呼应。而随着消费社会的生成以及大众文化的繁荣,“消费”已逐步取代“现代性”成为当代文学理论言说的话语背景。很显然,以“消费”为中心的大众化立场,与之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的精英化立场是格格不入的。于是,以“批判”理论的引入为标志的批判话语得以生成。另一方面,从叙事方式来看,近代以来在以革命斗争为主题所生成的“革命”语境中,宏大叙事成为革命年代叙事方式的首选,其话语表征是注重文学艺术的革命宣传功能和政治教育功能。到了当代,随着言说语境从革命向“消费”的转移,叙事方式也从宏大叙事向大众化叙事转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于坚被称为具有先锋意义的“新生代”诗人。文章从诗学观点、诗歌选材、内容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等几方面对于坚早期诗歌进行再认识。说明他既在传统之中。又在传统之外。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主义诗歌无疑是20世纪英美诗歌中最具影响力的一股诗潮,其发生与壮大展示出审美领域现代性的独特诉求,其核心价值观念是变化与新奇。这一诉求既体现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对历史现代性价值观的认同与趋附,又展示出审美现代性对历史现代性的背离与批判。同时,这一现代性诉求更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在创作技术上开拓创新的根本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先后断裂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而后者是对前者在美学上的反思和超越.作为美学范畴之一,审美现代性的建立自然离不开审美距离这一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和美学家的西美尔正是在审美距离的基础上,从生活距离和艺术距离两个维度丰富了前人的“距离说”,并将其运用到时尚理论,他详细深入地分析了时尚如何同过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的.这对我们今天的时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革命与审美是学者余虹反思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关于现代性,余虹更加强调它的话语品质。因此,从“革命”、“审美”入手,通过话语品质等方面更容易接近他的思想。关于革命和审美,其源头可追溯到梁启超和王国维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进程就是伴随“革命”和“审美”的此消彼长以及在二者兼容、混合的基础上出现的内涵上不同程度的改变而逐渐发展的。余虹也借此认为随着审美浪漫主义的复兴及其中心地位的确立,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也进入了发展的“黄昏”。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审美现代性研究,始终立足于现代性立场。试图通过审美现代性的补救或拯救,给出一个走出现代性危机的理想方案。然而.现代性作为一种危机意识的表征.并不生成于内部自身.而是外部批判质疑的结果。后现代性理论话语的兴起.使“现代”真正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应该从后现代性视域出发.在后现代的维度和立场上.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批判.并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给予重新的描述和审理,以发掘其中所蕴藏的质疑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0.
柏桦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诗人中受波德莱尔影响最大的接受者。通过阅读波德莱尔的诗歌,他深刻领悟到波氏独特的现代性诗学观念,并结合中国诗歌的自身发展以及个人审美倾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诗歌创作。从诗歌形式及诗歌语言上看,柏桦与波德莱尔相去甚远,但这位西方伟大诗人仍然在柏桦的诗学观念、诗歌创作上留下了烙印。本文通过柏桦的个案研究,考察波德莱尔诗学在中国当代诗人群体的印迹与留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