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维强 《中国教师》2013,(13):51-51,59
钱玄同先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高足,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读日语和教育学,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士,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兼职导师,祖籍浙江湖州。钱玄同1939年去世,其后数十年里,不断有他所教过的学生撰文怀念钱玄同的教育教学工作。这里面,有当年北师大的学生,也有当年北大的学生。从他  相似文献   

2.
钱玄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与陈独秀、胡适齐名。学术界对于钱玄同的研究,已逐步走向科学、客观和公允,但有一些问题仍需强调说明,这就是:钱玄同语言偏激,但目的是疗救社会;他以唤醒社会、救救青年和孩子为其教育理念;有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删繁就简、嘉惠士林的社会关怀;另外,作为以思想家为主的钱玄同与政治家有着不同的认识逻辑。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认识和研究钱玄同,才能给钱玄同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使后人了解这位为中国学术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3.
正1912年5月,原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周豫才应时任教育部长蔡元培之邀,赶赴北京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并于8月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居住于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藤花馆,开始了苦闷的"北漂"生涯。他业余的消遣,除却默默地抄录古碑之外,不过是与钱玄同  相似文献   

4.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师黄,字德潜。辛亥革命前曾改名夏,五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原籍浙江吴兴,幼年随父生长在苏州。清光绪末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在日本拜见章太炎(炳麟)于《民报》社,章太炎介绍他加入同盟会。同时听章太炎讲文学音韵学。结识的许多章门弟子,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学者。宣统年问归国,任浙江嘉兴中学等校国文教员。辛亥革命后,钱玄同先在杭  相似文献   

5.
钱三强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亲自参加和领导组织筹划1964年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被称作中国的原子弹之父。他是浙江绍兴人,父亲钱玄同是北京大学的教  相似文献   

6.
钱玄同总其成的《刘申叔遗书》,是同类书籍中更为成功的一种。钱玄同在躬亲此役的过程中,提出并坚持"尊重历史,表彰学术"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严谨的体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钱玄同曾以思想偏激著称,但他在指导本书编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于故友的深情,对于学术持有的大视野,以及知人论世的客观与平和,又说明他是一个至情至理、平实通达的人。研究这段历史,对进一步认识钱玄同,尤其是其晚年思想,无疑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由"复古"转向新文化1906年秋天,钱玄同第二次到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这年章太炎出狱后也来到日本,在东京创办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钱玄同拜识章太炎后,于1907年加入同盟会.钱玄同听章太炎讲国学,立定了他的研究国学的志向,并从此走入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大约在1910年,钱玄同和章太炎、陶成章在东京办《教育今语》杂志,出过六期.……  相似文献   

8.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  相似文献   

9.
<正>钱玄同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上世纪初,钱玄同从国外留学归来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后来在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执教。钱玄同善谈、幽默,因此学生们很喜欢上他的课。有一次,钱玄同走进教室时,发现学生们在教室里吵成了一片。经过询问,钱玄同得知,近期文学社团将举办一次活动,但在活动参与方案上,大家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需要一定资质才能参与,而另一部分人认为不该剥夺每个人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1917年10月,胡适把他一年来写作的白话诗编成《尝试集》,给钱玄同看,并请他作序。钱玄同和胡适还没见面时,1917年7月,他就对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些新诗提出过意见,说胡适的“白话诗”“犹未能脱尽言的窠臼”。胡适看了钱玄同的批评,给钱玄同复信里说:“此等诤言,最不易得……”所以胡适后来在北京所写的白话诗。就都不用言了。  相似文献   

11.
一在《新青年》、《语丝》同人中,与周作人最接近,思想最为契合的,无疑是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自己曾经说过:“我当初和钱玄同先生一样,最早是尊王攘夷的思想,在拳民起义的那时听说乡间的一个‘洋鬼子’被‘破脚骨’打落铜盆帽,甚为快意,写入日记。后来,读了《新民丛报》、《民报》、《革命军》、《新广东》之类,一变而为排满(以及复古)坚持民族主义者计有十年之久”。周、钱二氏确实有着共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1917年初发动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旧文学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这个革命中,钱玄同响应最早,行动最速,他与刘半农并肩作战,成为众所周知的文学革命的先驱与闯将。复古派首领林纾把他与陈独秀、胡适并列,进行口诛笔伐。尽管“五四”风暴过后,钱玄同“退隐”了,逐渐落伍了,但他  相似文献   

13.
大师判分     
钱玄同印分钱玄同是五四运动时期赫赫有名的文化名人。做教授自然有其特有的架子,他从不批改学生们的考卷。钱玄同收到考卷后,即直接送到教务室,由教务室盖上及格的图章,而后按照各人的名字分别记入学生档案。钱先生的做法,让校方很是生气,警告钱先生,如再次拒绝判卷,将按校纪对他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14.
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新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五四”后新文化阵营的几次争论中,他以一个纯粹思想家的身份参与其中,有时甚至是争论的一方和主要代表人物。争论中显示了他的理性主义态度和自由主义立场。但“五四”风暴过后,随着《新青年》阵营的分裂,以争论为载体,新文化阵营也随之分裂。钱玄同与原属新文化阵营的共产党人在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上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并因而成为他没有信仰马克思主义、加人中国共产党从而走上革命家的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而受到了后人的批评和指责。有人认为,五四风暴过后,钱玄同成了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所说的“《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中“高升”的一个。还有人认为五四风暴过后,钱玄同思想“僵化”了,“落伍”了,甚至“倒退”了,说他躲进了宁静的书斋,从而与革命者分道扬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五四”后,钱玄同思想并未僵化和倒退,而是在思想和学术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同新文化阵营产生争论和分歧的原因在于思想家和政治家不同的认识逻辑。  相似文献   

15.
在《<呐喊>自序》(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里,鲁迅先生叙写了自己在“五四”前夕的悲哀与寂寞时,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位老朋友金心异”,经过与他的一番辩论后,“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可见,这“金心异”还是鲁迅先生战胜寂寞、开始呐喊的一位契机性的人物。课本在“金心异”下注道:“指钱玄同。封建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林琴南曾  相似文献   

16.
文坛轶事     
架子最大的开场白,非章太炎先生莫属. 他的学问很大,想听他课的人太多,无法满足要求,于是干脆上一次大课.他来上课,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一时俊杰、大师级人物.老头国语不好,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老头也不客气,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相似文献   

17.
钱玄同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长期致力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他是古文大家章太炎的高足,“本其师传,复运以科学方法,参以新获材料,卓然成当代大师”。他在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制作和简体字的选用、推行等方面做了许多切实的奠基工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于反封建的需要,钱玄同因其主张偏激而遭后人微词,又因为他在“五四”以后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主张学术民主、思想自由而为一些当代研究者所不满,从而造成对他文字改革的功绩重视不够,研究冷漠。本文试就钱玄同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作以粗浅论述,以期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现代学术体系建立以来,我国的文学史科学在铸造过程中,都回避不了雅和俗的甄别;对俗文学、民间文学的总体把握.自然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学术话题。胡适是较早关注这一话题的学者,他在《答钱玄同》(《新青年》第四卷第1号,1918年)中,曾提到活语言与死文学、白话与文言、民间文学与贵族文学这三种文化联系的逻辑关系,也赞同别人提出的“自当从民间文学入手”这一说法。在《白话文学史》中,他勾勒了民间  相似文献   

19.
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夜间,宋哲元将军的部队撤退离开了北平.第二天早晨,我的老师钱玄同先生提着他的皮包手杖走进我家客厅里来.我们师徒俩相对无言,好大一会儿.先生先开口说:“我们都是‘南人’,只有回南方去了!”他的声音有些哑了似的.从此我们在郁闷的空气里住着,不断的用电话互相通问.记不清楚是哪一天,敌人做文化侵略工作者受了他们军部的指使到北平来了几个人,(内中有服部宇之吉的儿子,我们叫他‘小服部’)展转挽出人来邀约他们所注视的北京大学文科的教授谈话;我拒绝了邀约人的邀约,先生当时根本称病,连与这些从中邀约的人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敌人又另外由文化特务武田熙门用一种什么名义(我根本没有记忆它),发出通函邀北平各学校的人到怀仁堂开会,我曾为了这件事避居到友人家几天;先生呢,他自己应门接着了通知,立刻交还送信的人,说:“钱玄同回南去了,没有在家.”  相似文献   

20.
(一)且看周作人怎样看《游山日记》 周作人散文中有一类“笔记体散文”,钱玄同曾戏称为“文抄公体”。此类散文最易引起争论,因为全篇以引述他人原文为主,其中仅用少量作者自己的话相连缀,不识者常批评其“专抄古书,不发表意见”,言外之意即失去了作者“自己”,这就犯了散文之大忌,也与周作人自己的一贯追求相违。据说周作人的老友林语堂晚年所写的一篇文章里就提出过这样的批评,周作人知道后颇有隔膜之感,在给友人的信中曾略作辩解。强调自己是在作文体实验。举出的例子中就有收入《风雨谈》中的《游山日记》。或许我们正可以从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