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振声 《新闻大学》2013,(1):119-129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兴起,社交媒体依赖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本文以大学生微博用户为主体,通过文献梳理与定量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微博依赖测度标准与微博使用的主要媒介需求.后期通过定量调查结,分析发现微博依赖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便捷的媒介接触促进了微博依赖的形成;微博依赖既是受众主动寻求积极媒介满足的结果,又包含显著的被动性和非目的性.  相似文献   

2.
2015年7月14日晚闻,一段时长约为一分钟的不雅视频从某视频网站流出,并迅速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即“优衣库试衣间事件”.本文以该事件为个案,从社交媒体的参与性和媒介素养等角度,试图探讨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观察公益传播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在近几年接连涌现出例如“打拐”“一个粉丝一毛钱”“爱心衣橱”“冰桶挑战”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作为这些公益活动的传播渠道——微博也因此成为公益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微博凭借其传播所具有的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公益信息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与扩散愈加彰显巨大的传播效果与独特的传播特色.与此同时,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激发受众主动参与公益的热情,加深公众对公益活动的印象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秋月 《今传媒》2024,(2):15-18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给健康传播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化健康传播效果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本文对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进行了概述,并基于媒介可供性框架,即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健康传播的创新型实践,并从实践中抽丝剥茧,发现了微信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柯江 《新闻传播》2024,(3):64-66
本研究主要从大熊猫丫丫归国事件中主流媒体报道的传播策略及其对公众态度以及认知的影响出发,以大熊猫丫丫的归国事件为背景,收集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关于此公共事件的微博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日报微博报道经过不同的叙事过程和呈现方式,提高公众对于相关公共新闻事件的关注和认知水平,对事件的传播和公众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受众对特定信息的筛选和忽略等问题。本文旨在为媒体在公共事件传播路径优化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其报道经验的成熟,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昆明暴恐事件报道为例,统计了@人民日报发布的关于该事件的88条微博,从8个类目出发,分析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为例,根据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分析了社交媒体对大众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社交媒体主要是从渗透式参与和二次创作后的再次参与两方面影响大众的行为,而这种参与行为也是在媒介场景融合之后出现的结果。希望通过结合实例对媒介情境论的探讨,为当前的大众行为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9.
刘鹏 《采.写.编》2023,(3):169-171
在国际社会中,社交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借助社交媒体的内容,在国际中进行传播,不但能够宣传国家的形象,也能传播国家的文化,从而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近几年来,各类社交媒体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这些社交媒体除了在国内形成了强势的影响力之外,也开始逐步地走向了海外市场,并且在其他国家受到了欢迎和认可。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的背景,对社交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现状进行了讨论,总结了社交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11.
卢恺瑄 《青年记者》2021,(10):112-114
通常认为,新媒体的发展能使弱势群体摆脱刻板偏见,获得更大话语权.然而通过对比《人民日报》纸媒、微博、微信三个平台的留守儿童报道发现,《人民日报》微博和微信并没有突破精英主义视角,尽管其强化了留守儿童的个体形象,但它所表述的留守儿童也呈现出监护缺位的特殊群体形象和无处言说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我国的传播格局正朝着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社交媒体的发展与进步拓宽了我国的公共信息的传播路径。用户所处的信息环境也变得更加丰富,用户在应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生产信息、消费信息、信息互动等方面活动。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交媒体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交媒体传播形态的变化趋势;并以微信为例对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了研究,探索媒介融合下社交媒体信息快速传播的密码。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16):32-36
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情感交流、情感建立、情感互动的场域。社交媒体以其圈层传播、熟人传播、强关系链接等传播特点,极易将某种恐慌情绪作为事件传播的背景,植入风险论证的各种话语建构当中。情感在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中,并非全是非理性成分,相反,在中国语境下,情感是人们参与网络抗争的一种"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的直接体现。在研究社会突发暴力事件在社交媒体的风险传播中,有必要对情感因素在风险传播中的作用与功能进行考察,以期能够更加全面解释为何在社交媒体的风险建构和风险论述中会呈现出与传统媒介系统与专家系统较为尖锐的对抗。  相似文献   

14.
陶忻玥 《今传媒》2010,(11):50-51
"媒介事件"是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是一种具有干扰性、垄断性的重大事件。上海世博会是2010年全球瞩目的大事件。中国网络电视台世博台上线,以其及时、生动、丰富的世博内容与网上互动,为网民提供一个权威、丰富、生动的视觉互动体验平台,也为我们在媒介融合时代下进行媒介事件的报道提供了借鉴。本文就是以中国网络电视台世博台为例,探讨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进行媒介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的审丑行为,并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其在设置议程、建构公共话语空间、造就"乌合之众"三方面对审丑行为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大众应提高媒介素养,做到理性审丑。  相似文献   

16.
谢芬 《新闻传播》2023,(5):25-27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公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诸如短视频、长图、直播等新型表现方式,直接提升了公民参与各类社会事务的能力,毋庸置疑社交媒体为公民进行社会参与带来了诸多方便,但不可忽视的另一事实是公民在社交媒体上社会参与程度并不深,存在较多棘手问题。笔者以孟晚舟事件为例,发现社交媒体时代公民社会参与深度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社会参与间歇化、社会参与重心偏离、社会参与目的不纯。社会参与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关键部分,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方法,社会参与水平已经成为检验社会发展活力的核心指数,因此充分发扬社交媒体的优势,提升公民社会参与的深度,是当下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沈佳雯 《声屏世界》2021,(10):36-38
长久以来,犯罪案件报道题材较为敏感,特别是涉及暴力和性的犯罪报道,很容易造成伦理失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媒体为了增加关注度、吸引受众眼球,出现了在报道中随意增加主观判断、侵犯案件涉案人员隐私权、利用刻板印象扭曲新闻事实、对犯罪者和受害者进行道德审判等失范行为,这不利于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规范社交媒体在犯罪报道...  相似文献   

18.
19.
李宇 《传媒》2014,(18)
正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电视的传播形态,也影响着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方式。电视最初的意义在于休闲,人们在电视节目中找到类似于看演出、观比赛、读小说或听收音机的乐趣,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交流是人类的天性,人们观看电视节目后必然会有分享的冲动,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条件。可以说,传统电视与社交媒体之间具有一种天生的内在关联和互惠关系。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3年公布的一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