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家性科学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的院长人选不仅关系本院的健康发展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科学事业未来的发展。在中国科学家群体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必然为其领衔人选的确定发出自己的呼声。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央研究院资助方的政府也有自己的期许。政府对创院院长蔡元培的特任是政治与学术的双赢,而对继任代理院长朱家骅的任命则是双方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不仅是对高校办学经验的理性延伸,更是对高校未来发展的远景前瞻;不仅能够反映高校办学的价值取向,更能对办学主体和学生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能够支配高校内部各种资源的配置,还能吸引优质教育资源流向最能体现高校特色发展的领域和项目.高校如何科学定位、特色发展,高等教育体系如何优化结构、协调发展,是目前并未很好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伟 《科技风》2014,(14):242-24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破解城乡和城市内部"双二元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先行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因此,坚持科学规划,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淮北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科普工作的时代背景、科学中心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功能作用展开,介绍北京科学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概况,阐述分析其在科学传播、科技展示、科技教育、科技交流功能实现方面的具体实践,借鉴国内外科学中心发展的历程和方向,对北京科学中心未来发展给予思考和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介绍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普"三进"战略和实践活动,将科普教育场馆与特色科普活动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开创科普工作新模式.通过开展的科普"三进"活动,将科普渗透到学校、社区和农村,从而更好地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的功能,体现大型科普场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既扩大广东科学中心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又充分发挥了广东科学中心科普主力军作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范铁权 《科学学研究》2005,23(Z1):45-48
科学名词的统一,直接关系到科学的规范化。早在美国,中国科学社就拟定了科学名词的审定计划。迁回国内之后,中国科学社积极参与国内的科学名词审定工作。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离不开中国科学社社员的倾力投入。  相似文献   

7.
吴燕 《科学与管理》2019,39(3):72-79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CERN)正式成立于1954年。作为世界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CERN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传播实践,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与方法。在所有的方法与理念中,有两点对于今日中国的科学传播尤其具有借鉴意义:一是在科普活动中也注重传递包括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价值与理念;二是在处理科学与社会的问题上注重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8.
九月金秋,清风送爽。热情好客的中原大地,成功举办了今年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场科学盛会——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  相似文献   

9.
研究大科学装置的集群化发展趋势及其协同创新效应,探讨大科学装置的产业带动作用机理。以广东建设大科学中心为例,分析广东大科学中心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对促进广东大科学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效应、带动全省产业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赝科学是近年出现的继伪科学、民科之后的又一种非科学现象,赝科学出版物是赝科学理论的主要载体。通过结合时代背景界定了赝科学的概念,对此类出版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描摹出赝科学理论内部的新造概念、拼凑关联、诉诸传统文化等核心特征,并对此类理论普遍持有的一类"统包一切"的系统观进行了辨析。对赝科学现象的形成原因提供了部分解释,赝科学出版物的现状说明了当下正确地普及科学仍然是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研究爱因斯坦及其科学理论的维度中,从种族的维度进行的研究显得非常特别。文章概述了从种族的角度对爱因斯坦进行研究的几种代表性观点,认为他们的论证并不足以证明科学与种族相关,而主要服务于政治目的或种族偏见。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即使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风格受到了犹太传统的影响,也不足以称其为“犹太科学”。科学研究是一项客观的事业,科学的客观性使得论证科学的种族性的各种尝试不可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人才发展问题为例,借助人才生态运行逻辑及基本原理,分析我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人才生态特征,提出科技人才生态圈高质量建构的激励的制度赋能、关系的主体协同、需求的资源交换、服务的联动对接、融合的要素链接五大动态良性运行机制,为优化科学中心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的政府政策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一套既能充分体现服务公众的公益性要求,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能增强自身的功能,拓展多方面的资金来源的运营管理系统,从而寻求一条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我们探讨广东科学中心的运营管理系统,就是为了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公共设施运行管理的规律,为我国建立公共设施运营管理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的建立与发展是研究欧洲超国家层面科技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案例。本文主要考察CERN前20年(1954-1974年)间的科研运作模式及相关的制度调整过程,描述了CERN为协调各国在其中的科研活动和解决组织内外科学家的矛盾而进行的一系列科研机制改革;继之,通过对CERN论文合著和平均合著论文作者数的计量分析,考察了机制改革的作用和科研团队的变化情况,发现平均合著论文作者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最后,以中性流实验联合体——CERN第一个大型科学联合体为具体案例,探讨了不同国家的科研团队在CERN相互融合成为大型科学联合体的进程,并分析了其组成成员、领导结构、以及联合体对科学家创造力的影响。本文认为,CERN运作模式的改变,是"国家科学"和"超国家层面科学"这两种不同层面的制度化科学形式相互协调、相互磨合的结果,这是一种以科学国际主义为主导、同时兼顾国家科学发展的科研运作模式:当这两种科学发展形式相遇后,起初由于不同文化、语言、地缘和政治意识形态的缘故,形成了一些带有显著国家或地域文化特色的科学家小组。但CERN通过机制改革,把这些科学家小组转变为多个以科研任务为导向、超越国家意识的科学联合体,中性流的发现则充分体现了这种机制改革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的案例对于了解英国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调查和分析表明,在英国,公众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知识与其对生物技术所持的态度之间没有简单的关联。公众知识与态度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政府和科学共同体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有关。疯牛病事件,突出反映了公众与政府和科学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感。而要实现信任,就需要在社会语境的框架下分析公众的观点,并加强公众与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学会》2015,(12)
在低收入弱势群体中,如何发挥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创新行动中,以质效为中心,稳步推进低收入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汕头市安居社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他们把不断改善低收入人群困境作为基层建设第一要务,把以残疾人为中心的低收入人群的迫切需求作为科学素质建设主攻方向,在精心营造环境氛围、构筑协同创新平台、打造亲民活动品牌、提高科普服务能力等方面亮点迭出,受到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跨入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17.
于明 《科学学研究》2006,24(Z1):14-16
本文以科学为核心,通过对人类认知体系中已有的各个学科的内在特征分析,提出了新的学科分类思路。在对已有的学科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艺术与宗教这三大认知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系统地描述了人类认知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西部实际情况为探讨对象,论述了西部图书馆领导及图书情报工作者科学发展观理念、观点的强化及思想的开拓、解放,探索了西部图书馆为西部大开发创新服务的路子:编制专题文献,学科馆员的培养,主动出击、跟踪服务等;建议组织有关人员外出考察、定期培训等,并提出科学发展必立法先行.  相似文献   

19.
科普志愿工作是科普单位提升其科学传播的有力途径,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成效的决定于其组织者的资源整合及组织运维能力.有效的科普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必定是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满足了公众科学素养差异性的培养需求.科普志愿服务工作将走向服务对象精细化、资源整合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李响 《今日科苑》2020,(2):81-85,94
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科学文化研究中一个被广泛探讨的话题。本文总结了这一领域部分相关成果,并指出了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技术专家等几种不同近路研究各自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三种新型研究进路的特点,并总结了它们对篆刻艺术的影响。以篆刻艺术为例,描述了了不同阶层的艺术家对化学洗剂、图形软件和网络工具等几种现代技术的使用情况,并针对现代技术对篆刻艺术的影响提出了艺术家、社会学家、文化研究等新型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