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从何处来 ?并且我置身其中又赖以生存的世界从何处来 ?我往何处去 ?并且围绕在我周围变幻万千的事物又往何处去 ?死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死亡的最大威胁来自何方 ?人的生命意义及生存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们从为生计的奔忙中忽然间闪现出来生死之念 ,真正审视生命的不归路时 ,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 ?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地放纵它 ?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地游戏它 ?还是“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地磨砺它 ?对此 ,青年理论工作者王文科先生新近出版的《直面人的最后时刻》一书对此作了深刻地解答。古往今来 ,人如天地间之过客 ,在世间舞台匆匆…  相似文献   

2.
于倩  洪宏 《记者摇篮》2006,(11):29-30
新闻纪录片的本性是“通过纪实语言体现出的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生存之境,它介于新闻与文学的中间地带,构成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新的文体形式。”中国军事题材纪录片从发轫到勃兴更有着自己独特的道路与风格,纵观近几年来《大拉练》、《兵者》、《腊梅花儿开》等一批优秀军事题材纪录片,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不再浅显地向受众传达某种政治性意念,不再向人们灌输某种生硬的教条,而是以走进军人现实生活,在橄榄绿的方阵中体现其人生,自然展示其心灵,让人们在审美的愉悦中体悟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3.
1897年11月24日,是中国报纸副刊的生日。这一天,《字林沪报》创办了附张《消闲报》。办刊的意义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既歇息,则闲矣,则当有消闲之法矣。一篇入目,笑慨开,虽非调摄精力之方,要亦可为遣闷排愁之助也”(《释消闲报命名之义》)。后来,娱乐消遣就成了各报创办副刊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创新小议     
电视是舆论工具,重在宣传;但它又被(大众)当作娱乐工具,体现一种消闲;在未来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它的多功能服务属性又将得到加强。电脑互联网的兴起,说明具有较高层次和素质的人群对单纯的“娱乐性”的要求正在淡化,他们更看重的是通过媒体获得知识和信息。因为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就是财富,谁掌握了大量最新的信息,谁就具备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我们正面临着一个竞争加剧的时代,消闲固然需要,但知识和信息更加重要。关于“信息传播工具”的定位笔者在这里所说的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电视,是…  相似文献   

5.
明静先生的新著《走过岁月──人生悟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9月出版),是一本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观点新颖、形式活泼的高品位的力作。作者以“知天命”的丰厚的人生阅历和体悟为社础,以对世纪之交中国人的人生问题的深刻洞察为依据,从生命、生活、学习、成功、人格、婚姻、情感、心灵、交友等二十个维度,切入人生这一永恒的主题,用“平静之心,平常之态,平常之活,谈平常之事,从中探求做人的道理”,真可谓探微从道管,结撰是心精。它是每一位跋涉人生者的良师益友,尤其对那些步入人生误区甚或走进人生荒漠的人,它…  相似文献   

6.
广播是一种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它同报纸、电视一起,被人们统称作“新闻工具”或“宣传工具”。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比较重视广播与报纸的共性,却忽略了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媒介这一事实。吴冷西同志就任广播电视部部长以后,旗帜鲜明地提出“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口号,标志着广播的个性复归。广播作为独立的新闻载体,开始有了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广阔天地。这些年在广播宣传中,有自己特点的东西比过去多了,主要是“有声有情,声情并茂”。但毋庸讳言,有广播特点的东西还是太少。特别是在新闻性广播中,有的应该比报纸更快的消息却慢腾腾的,有的  相似文献   

7.
名副实不副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把副刊称之为“报屁股”。有些副刊的编辑同志,听到这个不太雅的名字,就会有些不舒服,有一种低人一等之感,仿佛无端被人奚落了一通似的。我看问题出在两方面。言者是相沿成习,用旧的观点看新的报纸副刊;听者也是心中有鬼。副刊之被称为“报屁股”,也是由来久矣了。唐宋时代的“邸报”,大约还没有副刊,也决不会发表李白、杜甫和三苏的诗、或者柳宗元、欧阳修的散文小品。我国报纸最早的副刊,据说是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上海的英帝国主义者办的字林西报上辟了一版叫“消闲报”的副刊;三年以后,上海同文报也开辟了“同文消闲录”。名曰“消闲”,  相似文献   

8.
受众阅读报刊、收听广播和观看电视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动机之一是消闲排遣。这种动机表现在接受新闻传播过程中,一是没有明确和具体目的地随意浏览。二是属于纯消遣性的阅读,这种阅读完全是为了消闲。上面两种阅读行为表明,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诸目的中,存在着一种消遣动机。作为消遣的余暇活动,是同劳动相对而语的,一则,它可以使我们在自由而轻松休息活动中恢复精力和体力;二则,它往往又是人类  相似文献   

9.
《中国话剧通史》(葛一虹主编、左莱副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系统的中国话剧史专著,它一出版,就被学术界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拓荒之作。《通史》把话剧艺术的发展放到整个  相似文献   

10.
一部“封建末期官场运作的百科全书”《曾国藩》作者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封笔之作张之洞乃晚清重臣,学界巨擎,洋务运动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传奇经历让现代人追寻到一个奋斗者的人生轨迹,一个知识分子从政的典型,一个人生的大悲剧。  相似文献   

11.
品读人生     
人是动物中最聪明又最复杂的高级动物。呵护人生生命之尊,理想之梦,这是杰出人生的共同的元素。是天才的基石,事业的支柱,它将人生演绎得分外璀灿。然而,仓颉老先生在造字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一撇一捺,偏把“人”字造得最简单且平常,仅比“一”字多了一划。由此而想到,人生是什么,究竟是复杂多变还是简单平实?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曲生命的绝响,这是一首热爱生命的壮歌,这是一道人在残疾极限处向生存挑战的最壮美的风景……我们应当把它当作一部关于生命、关于精神、关于信念的经典来读,那样我们就会发现它在整个人类的精神领域里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摘自一位文学评论家对《极限人生》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东方时空·百姓故事》作为人类纪录短片,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普通人或普通人具有典型意味的生活时段为记录对象,在表现普通个体或轻松的苦乐哀愁、或凝重的沉痛酸涩中,以情抓人,以人物内在的意义引人深思,展现普通人的“现在”,记录历史。记录者的生命体验与被记录者的生命历程在“客观”记录中涵润浸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过程。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气氛中,在表意融铸于纪实的风格中,体味普通人生的“生存画卷”,倾情于生活,感悟于生话,又有一种生活的超越。 纪录片中的“情”,包括被记录人的情感历程和通过创作者创造性处理生…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公文写作之道及其现代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言为文之用心”的著作,是一部阐述文章写作之道的理论巨著,其论说的对象既包括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当时的各种实用文文体。就文本而言,《文心雕龙》论述的文体中属于文学作品的只有17种,而论述实用文文体的却有65种之多。  相似文献   

15.
细细品读毛泽东的诗词,我们感觉到作者的诗风与“建安风骨”似有较为密切的姻缘关系,尤其对魏武帝曹操,作者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作为诗人和政治家,作者十分推崇曹操的四言乐府诗《短歌行》,尤其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作者对其更是感慨万千。作者对《短歌行》的偏爱不是没有道理的。诗中那一无掩饰和恶死贪生的表白,那开诚布公的及时行乐的宣扬,潜藏着诗人何等的悲伤和苦痛啊!内容上“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生活倒影和思想上追恋生命的哲理探求,使那看似消沉的“人生朝露曲”呈现一种悲怆与沉郁的美学品格。曹操的《短歌行》因人生短促而导出的创建功业之冲动,时不我待之焦灼的情感,在悲怆、沉郁的基调上拓展了建安诗歌的音域。对照《步出夏门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方面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方面是对人生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老三届,难忘那黑山白水间的10年风雨;作为一名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10年的体育记者,最难忘在巴塞罗那一月的采访经历。奥运赛场,又岂止是胜胜负负,它是一部“更快、更高、更强”的辉煌颂歌,亦是一幕参与者们在向自身极限的挑战中悲喜交加的人生大戏。巴塞罗那不仅使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一回“怎样当一名真正的记者”的滋味,也给了自己一种全新的人生感悟。单兵作战苦不堪言回国以后,许多人同我打趣说:“每天一个整版外  相似文献   

17.
在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研究中,不论是“传播学鼻祖”威尔伯·施拉姆还是赖特等后继者们,都强调了大众传播的娱乐消闲功能。文艺副刊,作为中国报纸这一大众传播媒体独具特色的重要部分,承载着文化启蒙的重任,从未缺失过“消闲”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明代文人汤卿谋在其《闲余笔话》中,曾为后人留下这样一段“哭话”--“人生不可不具备三副眼泪:一哭国家大局之不可为;二哭文章不遇知己;三哭才子不偶佳人。”后世诗人易顺鼎继承其说,自号“哭庵”,更言“此三副泪绝非小儿女惺忪作态可比,唯大英雄方能得其中至味”。此一哭话,亦是雅话。作为一位对于历史报以敬畏之心,对于真相深具探求之意的知识分子,范稳先生在直面历史与人心的孤独旅程中,探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灵魂,并将此视为一个作家的责任。这部《吾血吾土》,与其说是一部力图打破传统抗战文学创作路数,以争思想自由的文学作品,毋宁说是一部凝聚着历史大情怀的伤心之作--为曾经苦难而辉煌的国史,一掬三副伤心之泪。一段伟大的历史,需要伟大的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19.
《测量幸福》一书可以说是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之作,它是一部集理论建构、工具的制定和应用以及常模的编制于一体的有关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开创性之作,在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万小初 《声屏世界》2011,(11):21-23
近些年,新闻界悄然流行着一种“还原论”。它认为“还原现场是新闻的极致”“还原真相是新闻的生命”。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对此作更深入的思考。就会触及新闻的本质与规律性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