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拖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拖延行为影响个体的学习与成长,对问题解决和创造性亦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拖延行为,不同心理学家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和分类.作者从心理学家对拖延现象的不同理解出发,在多维评价体系中给出了明确的拖延的操作性定义;在心理测量、心理访谈研究基础上,概括了产生拖延行为的原因;并从自我改变的角度提出了心理干预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活动理念】拖延已成为许多人生活、工作、学习中经常性的不良习惯。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对学生而言频繁的拖延行为容易形成不良习惯,不仅会导致个体学业成绩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生活压力骤增等不良结果,严重情况下还会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引发不良情绪和心理反应。因此,针对小学生拖延行为的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结合房地产项目的风险特点,对项目在前期决策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和项目营销阶段进行风险识别。针对各个阶段存在古白问题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一直以来,诸多研究者对拖延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大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拖延做了种种界定。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对拖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下面几种对拖延的解释,已被广大研究者普遍接受。有人认为拖延指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开始或完成任务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拖延是不必要地推迟任务以至于产生主观不适的行为。上述研究者都是从开始或者结束的时间上来界定拖延行为。还有人认为拖延是个体延迟或完全逃避必须履行的责任、决策或工作任务的倾向;也有人提出,拖延是一种个人  相似文献   

5.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两类,相应地,拖延行为的产生既有个体内部的原因,也有情境因素的作用.从个体角度来讲,低严谨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动机是主要因素,而任务厌恶和奖惩时限较长是影响拖延的情境因素.对拖延行为的干预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6):155-160
采用Aitken拖延问卷(API)、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自尊量表(SES)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和消极)、自尊、拖延行为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积极应对、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积极、消极应对两两相关都显著.大学生的消极应对能直接显著地正向预测拖延,而积极应对、自尊水平则能显著地负向预测.自尊水平在大学生的积极、消极的应对策略与其拖延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应对方式(积极和消极)既能直接预测大学生群体的拖延,也能通过自尊的中介变量作用间接影响拖延.  相似文献   

7.
教育实习对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实习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会面临诸多实习压力。本研究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调查其实习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实习压力。压力源按照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学经验不足、工作准备不足、专业能力不足、时间冲突(参加专升本考试与实习的冲突)、人际交往困难;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与消极应对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且受报考意向的影响;不同压力水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中重度压力的个体,其积极应对显著低于中度、轻度以及无压力的个体,而采用的消极应对多于其他三类个体。高职师范院校应注重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设;强化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加强教育实习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抗压能力。  相似文献   

8.
论压力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中目标受到威胁时产生的体验。个体在压力下会产生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适度的压力对人有益,过度的压力对人有害。人要学会与压力共处,对压力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要正确地组织和应对压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情绪智力、学业拖延概念的辨析及情绪、情绪智力与学业拖延相关研究的论述探讨情绪智力与拖延行为的关系。初步推论如下:学业拖延行为一定会伴随心理的不适,而负面情绪也可能产生学业拖延。情绪智力会影响拖延行为,情绪智力越高,学业拖延程度越低,与之伴随的拖延行为越少。  相似文献   

10.
嫉妒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嫉妒心过强往往会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度过大学阶段,结合"泼墨"案例,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进行剖析,着重分析其形成的过程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以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