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于中原华夏族来说,岭南自古就是越族的聚居地.秦始皇略取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郡下设县,岭南越族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秦末汉初,秦将赵佗击并桂林、象郡,建立了岭南地区第一个地方封建政权——南越国.  相似文献   

2.
<正>赵佗(?-前137),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人。他是秦末汉初南越国的国王。南越,相当于今天的岭南、两广一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这里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赵佗任南海郡的龙川令。秦二世时,陈胜、吴广起义,烽烟四起,秦朝政权风雨飘摇。时任南海尉的任嚣病重,他把赵佗召到床前,表达了趁秦朝大乱,依靠南越地理优势建国的想法。并让赵佗代理他行使南海尉的职权。不久,任嚣死去。  相似文献   

3.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朝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趁秦未天下大乱之际,拥岭南自立,号“越武王”,建南越王国。关于赵佗和南越王国,涉及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又众说纷纭。本文拟就南越政权兴亡的历史原因、赵佗及南越王国的历史地位进行初步探讨,乞教于各位师长及同行。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1991年和1993暑假都去南国深圳旅游并小住,全然因职业兴趣关系,先后两次去位于广州市区西北部的象岗西汉南越王墓及其新建之博物馆参观,并作详细记录,现经整理,撰成本文。 一、历史上记载的南越 秦末汉初,于今岭南之地,曾建有南越国,立国者赵佗、称南越武王,五传帝位,凡93年。据历史记载,赵佗治国“甚有文理”,其政治建制参仿秦汉,同时推广“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从而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秦汉之际对岭南地区的开发 ,赵佗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和辑百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弥合了汉越之间的民族伤痕 ;他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入岭南 ,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开发和汉越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赵佗经略岭南的经验 ,后世帝王在处理民族矛盾和协调民族关系时 ,也多所采纳。  相似文献   

6.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赏逋亡人,赘婿要人,略取陆梁地,置於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以商遣戍”。秦始皇在统一岭南后,设置了象郡、南海郡、桂林郡来加强统治,但笔者在对比人教版必修一和人民版必修一的《秦朝疆域图》(如下图)时发现,南海郡与象郡的位置基本一致.而桂林郡就差得远了。是不是哪幅图错了呢?桂林又到底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7.
答:公元40年,越南爆发了一次越南人民反抗我国汉朝封建统治的起义。领导这次起义的,是出身于越南貴族雒将的征側、征贰姊妹,因此越南史家也称此次起义为二征起义。四汉时期,汉朝封建統治者的势力已經滲入越南。公元前二世紀时(公元前207——111年),越南属于赵佗統治下的南越国。当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掉南越,将南越领土分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在这九郡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即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方。  相似文献   

8.
祸从口出     
慢慢地走在琳琅满目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我不禁惊讶于赵佗苦心经营的这片热土。曾以为这千里之遥的南海之滨只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与我这真定(今正定)人毫不相干。但几乎是在了解到南越王赵佗的传奇经历后的瞬间,便体会到了南海明珠广州的亲切。曾经的陌生立即被两千多年前的繁华景象,被浩瀚南海的波涛;中刷得无影无踪。南越王赵佗的家乡是河北省正定县赵陵铺村。  相似文献   

9.
"骆越即西瓯"、"骆越非越族",这是学者长期争论的问题。作者研究认为:骆越与西瓯是越系民族之下的两个分支,先秦与汉朝时期,两者都分布在岭南交趾地区;西瓯分布在桂东,骆越分布在桂西南与越南北部,两者关系紧密。在秦代,西瓯属于桂林郡治下,骆越属于象郡治下;在南越国时期,西瓯和骆越被南越国侵占,因此史料才出现"瓯骆"一词。从考古发现来看,西瓯和骆越的文化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骆越非越族"的观点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0.
秦始皇与邯郸渊源不浅,世人多知,但其前228年到邯郸后是否进行过屠城或大屠杀?却令人有疑。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就秦灭赵后对赵亡迁的处置流放、赵国贵族后裔赵歇的存在、越奢之后马兴到秦国咸阳的官职、赵佗到南海郡为吏等几个方面特加论证,肯定了秦始皇(赢政)没有进行屠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荒政监察因关乎无数灾民的生命,在监察工作中尤为重要。明代在无论是报灾、勘灾、赈济等救灾环节,还是仓储、水利等备灾环节,政府都加强了监察,而且监察主体由多元趋向抚按一体,职任由单纯监察趋向监察与统领并重,监察官本身也成为被监察对象。总体而言,明代荒政监察取得了明显成效,然因后期政治腐败、吏风日下,监察官无法独善其身,故而荒政监察效果不佳。显然,澄清吏治、整顿吏风,是强化荒政监察、保证救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射箭活动不仅是一项礼乐制度和体育活动,而且在军事斗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参考传世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出土的汉代画像和居延汉简,从汉代射箭的分类、汉代射箭在军事上的用途,及汉代射箭盛行的原因这三个方面对汉代的射箭活动进行考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社会,士大夫惧内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唐代士大夫惧内之风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统治阶级的女性干政传统对唐代女性的精神鼓舞和心理暗示不客忽视,而良好的教育基础使唐代女性在个人素质方面毫不逊色于男性,开放的社会风气给唐代女性培养自由个性提供了最佳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敦煌市博物馆新发现一棵树烽燧,拾获简牍16枚。本文根据此次发现,进一步探讨丝绸之路在敦煌的具体路线以及大煎都侯官作为通往西域重要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5.
汉代关于和亲与征伐、弃边与守边、安边与治边,一直争论不休。史学家与思想家对此给予记述,并作了评论。司马迁提出,治边要察终始;班固认为,民族互往交接乃是民族关系的实质;王符对弃边论作了深刻批判,提出“地无边,无边亡国”的治边理论。这些认识,体现了汉代史学家、思想家对治边政策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永城芒山一带是西汉时期梁王属地,是汉代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出土的两幅汉画像石《农耕图》,反映出当时芒山一带耕种农具铁犁与家庭耕作已经普遍出现,折射出汉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耕农经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汉朝时期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随着人们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汉朝社会中的饮酒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皆有饮酒的行为。受到封建社会等级的限制,不同等级的人们饮酒的器具也各不相同。在汉朝社会礼制中,不同的礼节和习俗均有饮酒的风气。除此之外,汉朝也将酒用到了日常生活保健品之列,用酒御寒取暖,以酒祛病等。汉朝饮酒风气虽然盛行,但是两汉之际的统治者都曾实施过禁酒的政策。禁酒的原因有:受自然界各种灾害的影响;受到前代"饮酒亡国"论的影响;为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尽管如此,但汉朝的饮酒风气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时期,兵连祸结,生灵涂炭,中国北方经济遭受重创,然而,朔方一带的大夏国却曾表露过一线生机。大夏国建筑规模宏大、冶金技术精湛,而且还出现了货币流通,凡此皆表明,其经济形势并非如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糟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林政,初兴于西周,其标志是周统治重视森林职官建置和加强伐木管理。其林政兴起的原因,除当时丰富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西周统治思想与自然财富观的有机结合所致。西周林政包括森林职官和森林政策两个方面,其显特点是:森林是属于周天子和封侯所有的天然富源,伐木要有定时;政府有计划地组织林垦,并开始实行人工培养保护森林的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指导下,北宋王朝在其行政权力所及的边缘地带设置了所谓的“两属地”、“禁地”之类的军事缓冲带,借以缓解来自敌对势力的军事压力,并预防争端事件的发生。不过除了宋辽边境的缓冲带起到了切实的作用并长期存在,其他各处则实际效果欠佳,宋夏间的军事缓冲带甚至起到了相反效果,因而在日后而被取消,这一带有绥靖色彩的国防政策应当说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