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对日本茶道的特征、茶道的空间感、茶道的礼仪、茶道的美意识,作了文化意味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文化史上,飞鸟奈良时期是日本全面摄入中国文化的高峰。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六朝佛教美术与盛唐文化移植到了日本。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的造型艺术与审美意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飞鸟白凤佛教美术散发着六朝余韵,天平美术确立为日本的"古典美",奈良文学模仿中国文学的形式。日本文化与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发展落差,这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国情。因此,依托中国风土的中国审美精神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并改变日本民族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原始宗教是维系原始文化的精神纽带,是原始文化的思想内容,原始文化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原始文化艺术渗透在原始宗教中。  相似文献   

4.
日本漫画不仅汇集了日本国内的人气,而且风靡全球,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所以,渗透在漫画中的日本民族文化逐渐成为注目的焦点。本文试从日本漫画中探析日本民族的岛国根性、集团意识、耻感文化、强者崇拜等文化因素,进而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作用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内蒙古地区、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基本上属于萨满教。信仰山、水、火、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也崇拜灵魂、祖先和困腾。我国古代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有自己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活动、宗教仪式。我国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反映原始宗教的宗教节日、习俗、巫术、占卜以及禁忌等原始文化,由于国内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原始宗教和文化。  相似文献   

6.
彝族服饰千姿百态,内蕴丰富,其图纹、款式、色彩具有彝族特有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是彝族古老神秘文化的再现,表现为巫术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蕴含着美好、吉祥的寓意。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二十年来由于在史前文化遗址的挖掘、发现方面有了很多很大的收获 ,由于寻找中国文化的“原生态”受到重视 ,于是一些人文学科研究家对考古成果进行多学科研究以探究中国史前原始文化。张劲松先生新近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史文化》一书是这方面的突出成果。这部学术力作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攻难解秘 ,创见叠出由于史前离我们过于久远 ,又无文字记载 ,故许多史前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很难确认 ,其中的未解之谜非常多。而史前许多器物造型的源起和象征 ,陶器、玉器、骨器、雕塑、岩画、地画等刻画、绘画中的…  相似文献   

8.
原始社会有许多令人难于理解的文化遗存,比如,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陶球,从发现至今,一直没有人能说清其用途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萌芽于中华原始文化。那些被后来思想家或理论家所阐释或提倡的自强不息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发明创造精神,厚生爱民意识,伦理道德意识,注重血缘亲情、讲究家庭伦理,敬畏生命与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品格,以及和谐礼让、尚中精神等,已经孕育在原始神话传说、原始宗教和原始礼乐等中华原始文化之中。中华原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原始乐舞作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古老艺术文明的结晶。探求原始乐舞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对于发展人类艺术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原始乐舞的基本概况入手,简要分析了原始乐舞所代表的文化心理,揭示了文化与生活之间不可分离的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发生学角度对原始艺术进行深入探讨有着重大的时代意义。学界对原始艺术的审美发生学说大致可从五个方面作出整体把握:一是生物学角度,二是劳动说角度,三是巫术、图腾说角度,四是心理学角度,五是生命美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华夏先民的三大审美追求:一,追求形式美与抽象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石器打造中产生形式美的追求,而后又将此种追求与从写实美发展而来的对抽象美的追求相融合.二,追求写实美与神秘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对写实美的追求,而后这种写实艺术又被宗教巫术所利用,因而形成对写实美与神秘美相融合的新的审美追求.如人兽合一、人鸟合一的神之形象的创造.三,追求审美与实际功用的结合.原始人没有单纯的审美追求,所有的审美追求都是与实际功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的,如华夏先民的文身,既是为了保护自身,也是为了美的装饰.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救赎是现代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审美主张,目的是要把人的精神从工具理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然而,审美救赎对于理性的排斥却又使自身陷入悖论之中。在后现代社会的审美文化形态中,不仅艺术的审美性难以独立存在,而且其主体性也被一种总体化的手段所吞没,从而使审美救赎关于拯救人性的理想趋于破产。  相似文献   

14.
人类审美意识的出现和发展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而出现、发展的。我国传统文化下审美意识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特定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决定着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不是单纯的主观臆想,是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浅析文化建设中的大众审美文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使文化建设面临新的课题 ,如何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 ,使大众审美文化真正朝着人民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是一个亟待研究并努力解决好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原始批判现代文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沈从文笔下湘西题材的作品以人性为尺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高度审美理想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龙歌是在春节舞龙活动中,用特有的龙歌调演唱的一种仪式山歌。它以特殊的民俗文化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庆祝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达到了娱神娱已的审美文化效果。而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交流等审美关系对龙歌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有深刻地影响。对龙歌文化进行审美人类学的探讨,无疑可以获得对其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18.
诗词的审美是由表层的直接信息和深层的潜在信息组成,潜在信息对诗词的审美具有重要作用。诗词的直接信息和潜在信息是表里相成、虚实相生的。文章具体分析了在诗词的情与景、事与理、形与神、虚与实中,以一方为直接信息,另一方即为潜在信息。信息的生成规律对诗词鉴赏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使我们挖掘出诗词的全部审美信息,把握诗词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文化处于转型和重构时期,以复制性和多元化为表征的大众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代影视文化的样态,同时大众文化的滥觞也深刻改变着当代传媒受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0.
审美是音乐教育的价值观。遵循美育规律,坚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欣赏与活动相结合、语言描述与想象相结合、知识技能与发挥表现相结合,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