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乡愁文学从作者个体"怀乡"经验的投射,到追求政治理想、政治诉求,到历史意识的觉醒,再到追寻精神家园的哲学世界,是遗民文学精神从现实境遇到精神追寻的升华之路,是台湾文学"乡愁"演绎发展的一条隐形路径,折射了文学"乡愁"的遗民文化属性。"文学乡愁"意象,寄予了汉族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的精神本质。通过对台湾文学"乡愁"的分析,论述台湾乡愁文学所投射的遗民政治意识、遗民抗争的历史意识以及遗民"疏离"、"孤独"的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2.
阅读练习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余光中:一生一世永远斩不断的乡愁王钟的在海峡两岸,余光中一直以"乡愁诗人"著称。很多中国人都会背诵他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大陆和台湾因政治原因分割的历史背景下,不少饱受离别之苦的中国人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托,维系着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作为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创新了传统文化中"乡愁"的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国人乡愁产生的缘由和乡愁文学等。乡愁文学作为一种承载文化乡愁的载体,其书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回归古典,是一种文化寻根。现代人拥有文化乡愁,意味着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乡愁正是传统文化的天然保护剂。  相似文献   

4.
《城南旧事》以一腔深情追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作者居住在北京城南时的童年旧事,包含了绵延不绝的乡思乡愁和文化缅怀,是公认的"乡愁文学"力作。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成为时代的明显特征,特别是对于唐朝来说,经济稳定、社会开放、文化繁荣,这在根本上营造了和谐、自由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为女性文学的出现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说,唐宋时期知识女性的文化运用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社会上层女性还是下层女性,她们都善于通过文学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态度,这在根本上促成了女性文学在唐宋时期的繁盛,为我国女性文坛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积极展开对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女性自身等多个要素来进行深入地解读和阐述,揭示女性文学在唐宋时期繁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隐约萦绕着一种愈益浓烈的被称为"文化乡愁"的历史焦虑情绪,其负面效应已初见端倪。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乡愁本质上导源于现代性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物理距离的终结,以及全球化、"景观社会"或"拟像"世界的形成等现代性后果;而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更使这种文化乡愁被赋予了悲壮性的使命。以健康、理性的文化心态去面对当前全球格局中的文化冲突,是走出文化乡愁情结、重整中华文化气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右不是因文学创作成就闻名于世的,而是因其文学选本《唐宋六家文衡》而为世人所知。《唐宋六家文衡》接续了南宋以来集唐宋八大家为古文流派的趋势,首次仅集中编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八家"之文,并大幅度提高曾巩散文的入选比例,对曾巩散文的最终经典化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独特的安排是朱子理学的不断强化,科举考试机制的长期存在,浙东地区学术文化的理学氛围,朱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交往群体的儒学观念以及朱右自身"尊经重道"的文学思想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白先勇作品中的乡愁不仅是一种故园之恋,更是一种"文化乡愁"。独特的生平经历与性格气质使文化成为白先勇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殷切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美学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借鉴使白先勇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厚重。  相似文献   

9.
结合"赵郡左田""恒山武库""恒山侯丞"等秦封泥材料,以及近年来公布的岳麓书院秦简及传世文献,可以看出,现石家庄市辖区在秦始并天下的过程中或统一后,从未归属过邯郸郡,其最早归属的郡应该是赵郡。赵郡为秦灭赵后于赵地临时设置,因存续时间短,《史记》《汉书》等未见记载。随着秦统一战争的结束,以旧国名命名的诸郡重新疆理、更名,最迟在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赵郡析分为邯郸郡、恒山郡、清河郡等,现石家庄大部分地区属秦恒山郡。  相似文献   

10.
思乡,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倾向。而乡愁,则更是文学世界中一个亘古久远、绵延不绝的创作母题。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以乡愁为母题的诗词曲赋可谓汗牛充栋、蔚为大观。尤其在散文中,乡愁的主题得到了更为突出和鲜明的传达。本文从故土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等三个层面入手,初步考察了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中所寓托的乡愁情怀,探讨了乡愁母题在这些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刘学云 《文教资料》2007,(16):91-92
乡愁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母题之一。在当代众多的“乡愁”作品中,席慕容的乡愁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主要表现在其抒情对象的独特与专一、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以及与抒情对象相扣相和的意象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李明华 《天中学刊》2010,25(3):76-78
刘尊明和甘松两位先生的<唐宋词与唐宋文化>尝试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方法来考察唐宋词与唐宋文化的关系,在对唐宋词进行文化学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将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历时态描述与共时态观照相交错,既有理论阐释、审美观照,又有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颇具方法论的启示意义.该著作建构了一套历时态与共时态相交错、通过划分不同文化层次来考察唐宋词与唐宋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文学与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唐宋词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堪称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乡愁文学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陈映真和白先勇作为台湾文坛的两位小说大家,他们在"乡愁"主题的小说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以两位作家的乡愁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物类型设置、命运困境的解决之道和小说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其共性和差异,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梳理两位大家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共同精神内核的伟大民族精神。唐宋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实力雄踞世界巅峰,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唐宋文学自然成为当时世界文学的翘楚。因此,以唐宋文学为研究范畴,解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但具有民族学意义,人类学价值,更对复兴当代中华文化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郑愁予作为见证并且经历了台湾历史悲剧的现代派诗人,抒写乡愁自然成为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乡愁始终是郑愁予诗歌中不灭的精魂。它不仅指地理空间的乡愁,更是一种文化的、时间的乡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眷恋家乡的情感状态,乡愁承载着我们记忆中温暖、传统、斑驳的文化基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为我们展示多元乡村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留住乡愁"的情感意义和文化进路。在大众传媒中,乡土文化的传统价值是留住乡愁的关键因素,乡贤文化的教育引领是留住乡愁的重要力量,敬天畏地的生态文化是留住乡愁的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7.
红赤系色彩是唐宋志怪文学中刻画精怪形象的重要手段。文化象征源于火焰的红赤系色彩与鲜血的文化意象相叠加,衍生出两元文化象征:一方面红赤色成为唐宋精怪世界中位高而权重、辟邪与降福的威灵象征;另一方面红赤色在唐宋精怪世界中也具有灾异与不祥、邪祟与厄运的恶力象征。这种两元文化象征属性,使红赤色精怪成为唐宋志怪文学中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诗词中"雨"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意象。文学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意象,译者应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准确解读诗词中的"雨"意象,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尽可能传达中华经典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曾经璀璨的光辉点亮了古代文学辉煌的灯塔。传颂至今,唐宋诗词依旧是中国文学的经典,被人们世代传颂和发扬。它优美的情调、深远的意味感染着无数文人和学者。随着唐宋两朝政诒文化的变革,唐宋诗词的审美思潮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其作风以及意蕴虽万变不离其宗,却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和特点。本文主要就唐宋诗词的审美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是为人生,文学研究也同样是为人生.唐宋词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后世读者在文化心理和情感世界以及心理气质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究唐宋词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已成为当今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