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一)《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学术的议论,是我们认识自身文化的良好借鉴。丁韪良所著《汉学菁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影响力》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丁韪良(William Martin,1827-1916),美国北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62年(1850-1916,其间有四年时间不在中国)。他为中国带来了两种最宝贵的东西,从而有助于中国人和平地打开沟通世界的窗户:一是翻译《万国公法》,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时期,时在北京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办了<尚贤堂(新学)月报>,通过寓言和新闻报道,发表了对中国改革变法的建议,同时也向中国人介绍了一系列西方科学知识.本文通过将这些内容与丁韪良以往著作相比较,发现"科学知识"大部分出自于他二三十年前的出版物中,不但在知识更新上表现出滞后性,而且杂糅着宗教思想,最终这些出于宣教目的的文化和政治建议未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故而<尚贤堂(新学)月报>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3.
<正>京师大学堂——即今天的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国北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从1850年来到中国直至去世,只有四年时间不在中国,总计在中国生活了62年。他精通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是清末在华外国学者中首屈一指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曾执掌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传教士丁韪良对中国的科举和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的科举系统已经成为行政机构的独立分支,有完善的学位授予制度和显著的激励性、竞争性、高收益性、高风险性和民主性等特征;但也暴露出明显的缺点。如果能稍用西术于科场,科举定能极大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丁韪良的科举观不仅影响了美国的文官考试制度,也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科举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5.
《天道溯源》是丁韪良早期撰述的一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在宁波传教的思路,本文利用华东师大图书馆所藏清代刊本《天道溯源》,从儒家学说和佛教学说两方面考察丁韪良早期传教道路中(在宁波十年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丁韪良(W·A·P Martin)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华最重要的新教长老会传教士之一。他在中国生活将近60年,其使命本是传播基督教,但他多年从事翻译、教育工作,却使他无意之中在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万国公法》是丁韪良在华期间翻译的第一部国际法著作,其中文版的问世是近代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也是国际法学东渐之肇始。身为一介外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并积极谋求出版此书,是与当时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深层背景紧密相连的,有其特殊的深层用意。但此书的翻译出版在客观上使晚清人士从正面第一次对西方国际法有较全面的了解,而它所传达的西方文化观念和国际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变革中的近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丁伟  刘海龙 《文教资料》2007,27(9):113-115
丁韪良立足中国国情,考虑现实社会实际的需要,在京师同文馆开始了中国英语教学本土化的尝试,这不仅体现在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更体现在英语教学法的层面:他把西方盛行的语法翻译法与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遵循传统语文教学的控制、循环原则,使英语教学呈现出分阶段教学的特点。丁氏的这一做法对当今的外语教学仍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第一所西式外语学堂。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长期担任总教习期间,同文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文馆的创立可谓中国近代教育的肇端。  相似文献   

10.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1.
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而言,海外研究中国者在过去统称为"汉学",现在则称为"中国学"。目前,鲜有中国人自谈中国学,而在美国则有美国学,不仅有研究群体,而且有学科体系,并在著名大学开设有相关课程,可授予学位,因而中国人也不可不谈"中国学"。"中国学"如果作为"学",就与其他学一样,不可能包罗万象,而是应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体系。中国人要与世界对话也必须回答:中国学是什么?中国学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中国学?本文将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这些科学发现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对18-20世纪的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都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然而,历史记录也清楚表明,有悠久历史的制造业的进步是产业革命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推动产业革命的主力军,也为科学发现提供了最可靠的实验手段和知识源泉。  相似文献   

13.
魏源根据"世界历史"新格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契应了中华民族由前现代的"文化中国"过渡至近代"主权中国"的合历史逻辑需要;因而不愧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慧识.其中含融的近代意蕴为(1)建构了"文化中国"被"主权中国"取代的理论入口;(2)开创了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先河;(3)成为古典历史观向近代历史观质变的中介;(4)代表了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新境遇中自我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正确心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英语也日益形成。本文阐述了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对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杨艳 《海外英语》2011,(15):167-169
该文探讨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不规范或不符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是由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所致;而中国英语是规范英语,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及推动作用。虽然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异,但并无严格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中式英语的一些说法是可以转化为中国英语,这种转化将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使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6.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后凸现的局限表明,中国经济须在提升制造业的同时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外包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存在多方面优势,它可以成为转向"中国服务"的主要途径.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在思想认识、政策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开发、统筹规划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模式”是否存在,理论界依然存有争议。辩证地、历史性地把中国模式解读为“现实的中国模式”和“愿景的中国模式”,既不会因为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而认为其已尽善尽美,也不会因为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否认其存在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8.
2011年6月的上海浦东机场。站在候机的长队中,看着队伍里一半以上的印度人,再看看窗外被阳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我开始在心里默念即将前往的那个神秘国度——印度。  相似文献   

19.
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边倒”的方针,其实质就是表明中国人民在国际斗争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不愿同美、英等资产阶级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一边倒”作为一种结盟政策,在事实上对新中国从外交到经济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任何一项外交的政策的选择都不达到最佳的程度,而只能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基础上,作出更合理的选择。“一边倒”外交政策正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和"的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深地熔铸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中国历来对于和的追求侧重于"和"的内涵方面,而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和"的精神特质愈发显现出"和"精神适应于现代人类发展规律。对于中国要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系列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把"和"的精神内涵化为一种思维智慧,而把"和"的精神特质运用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中,走出一条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和"发展,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完成其各种任务必然要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