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托尔斯泰的《谢尔盖神父》开篇即是主人公命运的戏剧性转变,从此"转变"便作为中心题旨贯穿全文的始终。小说中,谢尔盖神父经历了两次身份转变:一是由军官到神父,二是由神父到普通人。身份的转变伴随着其精神的蜕变,是他由注重生命的外在形式逐渐回归到建构内在信仰的过程。在整个"转变"中,谢尔盖神父经历了为一己的动物的人而生活、为人世间的光荣而生活、为上帝而生活的人生三境界,完成了不断超越客体化生存窠臼逐渐走向内心成圣的艰辛历程。以主人公谢尔盖神父从身份到信仰的多重转变为切入点,深度剖析其不断"虚己"的精神历程,从而把握作者渗透其中的"托尔斯泰主义"之"道德的自我完善"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的知青乡村小说经历了从"青春祭奠"、"成人仪式"到"清洁的精神"的情感心理旅程,把乡村歌颂、理想主义和浪漫抒情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颂歌",其文化、文学渊源与左翼文学、伊斯兰宗教文化息息相关.他特立独行的文化姿态在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中显得尤为突出,但放在那一代人的社会、文化、教育、心理背景中考察,则连接着那一代人共有的文化心结.其乡村叙事的独特思想内涵和审美形态折射出1980年代独特的文化环境和"知青"这一代人不同的文化心态.其雄浑的抒情风格为当代读书界所欣赏,折射出1980年代以来此类抒情传统的匮乏.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重点就是对"秘妙"的寻获与品味,不仅知其然,而且还希望能知其所以然。通俗来讲,"秘妙"就是文本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表达的特征、思想或趣味,是文本语言运用最具创造性、最具特色、最具价值的地方。"秘妙"的品味能让学生知晓文本思想精神的高度、形式的巧妙独特,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写作心理构建一座桥梁,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做出极好的示范。这样的"秘妙",  相似文献   

4.
唐顺之的哲学思想"天机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仿生思想,其仿生思想的形成是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山林隐者,长年的野外生存体验和期望为世所用的政治理想及战斗精神使他对"白猿"这一传统仿生意象情有独钟。唐顺之笔下的"白猿"仿生意象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文化原型是完全吻合的,笔者以此作为《西游记》作者唐顺之说的另一佐证。  相似文献   

5.
孙文霞 《班主任》2013,(9):27-27
志升是班上小才子,无论课堂活动还是课外实践,他总喜欢只身"钻研",即使将其分入活动小组中,他也总是独坐桌角,或低头沉思,或默然静听;提问他时,几乎每个问题他都知道答案,而且还有独到见解,可他却从未主动举过手……他这一切的表现,让大家联想到了孜孜不倦、默默钻研的科学研究人员,因此他被同学们称为"研究员"(他本人并不反感)。尽管志升的才智让大家佩服,但他独特的个性却让身边的人直摇头。我一直思索着该如何转变他。终于等到机会。在学习"考察动物和植物"的内容前,我留  相似文献   

6.
"天使诗人"里尔克的精神自传体小说《马尔特手记》营造了一个充满幽灵、生者与死者共居的童年世界,揭示出马尔特恐惧与兴奋并存的心理经验。在这复杂的情感背后,蕴含着他试图将无法言说的幽灵经历转化为语言的努力,以及他在语言和现实间寻找家园而不得的挣扎痛苦。从"幽灵"与《杜伊诺哀歌》中"天使"形象的相似性,可以探寻里尔克诗学思想的发展的重要脉络。  相似文献   

7.
尼采的"日神说"和"酒神说"是理解其悲剧思想的钥匙,他的全部哲学思想就是从这两个概念引发出来的。尼采悲剧学说的价值在于他觉察到西方社会正在孕育和发展着的深刻的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并已经意识到旧世界及其所珍视的一切价值的必然没落,要求加以无情的否定。所谓"上帝死了"的说法,正是这种思想的形象化的表现。他的悲剧学说对后世,尤其是对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20世纪西方重要的美学流派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代不断发生的精神和心理的剥离,才使文学创作发展到《白鹿原》的萌发和完成。从"农业合作化"到"分田到户"的体制变化,引发了对历史和生活的深刻思考;社会的巨大转变也在创作过程中流下了清晰的印记,并触动了自身思想和精神的彻底剥离;对原有观念和意识的彻底剥离,为《白鹿原》的创作植入了生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历了两期中学课程教学改革。高中世界历史教学也与时俱进,出现了"宏大叙事"的连续转变,它们是:从资产阶级革命史到现代化史,从现代化史到全球化史。两次转变实现了知识更新,提升了教学品质,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我国思想理论界、历史学界逐渐积累的共识。教科书是课程的中心环节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作者们在写作它们的过程中,致力于把它们写成各种问题、资料与理论的综合体,并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的《一场悲剧》和契诃夫的《套中人》都勾画了其同胞"精神瘫痪"或"国民劣根性"的精神状况。从历史语境、人物刻画、作者经历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看,这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达菲先生与别里科夫存在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的悲剧人物和牺牲品。两篇小说都承载着文明与欲望、帝国和殖民地、现代和传统、新老一代之间的较量与冲撞。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