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忌出声阅读。阅读时放声或小声念出每个单词,这种口中念念有词的阅读方式不仅大大减慢了阅读速度,而且还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不妨在阅读中采取默读,即通过视觉器官去感知文字符号的阅读方式,速度要比出声阅读快得多,继而再培养出用眼和脑“联袂”快速扫视的阅读习惯。二忌多余动作。在阅读过程中,有的同学下意识地爱用手指或笔尖指点着单词逐个慢读,也有的同学自觉或不自觉地随目光的移动而摇头晃脑。这不仅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反而分散了阅读的注意力,因为手指和脑的移动速度要比视觉速度慢得多。  相似文献   

2.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都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1.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比出声的阅读快得多.2.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3.
王娴 《学子》2013,(5):38
如何对学生进行精读训练及阅读技巧指导,这是许多英语老师经常讨论的问题。每次进行阅读训练时,有老师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如,"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阅读快得多。""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不要经常性地回读,要养成一气读完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许多同学在阅读时有一些不良习惯,这些习惯或妨碍阅读速度,或影响阅读理解,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一个好的阅读者必须克服下面这些不良阅读习惯。小朋友,读读下面的文章,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坏习惯,如果有的话,那可要注意克服啊!一、读出声音阅读时把每个字都读出声,出声阅读会拖  相似文献   

5.
成人函授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受长期精读教学的影响,拿到一篇文章就开始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地阅读。遇到难点——生词、复杂的结构就停下来,一定要搞得一清二楚后才继续阅读。 2.阅读习惯不正确。有的学生以为阅读就是低声朗读,只有这样才记得住;有的虽然不出声,但使用心读(在心里将文字符号与声音联系起来),有的学生阅读时喜欢摇头或晃动身体;另外,还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喜欢用笔或手指指着读,认为这样不会串行、漏字,才准确。  相似文献   

6.
1.阅读时切忌出声。人的发音器官的运动速度比眼睛和大脑的运动速度要慢得多,如果读出声就会降低阅读的速度。2.要学会找"提前量"。"提前量"就是眼睛看书的速度要超过大脑思维的速度。在大脑消化、处理眼  相似文献   

7.
阅读作为一种语言技能,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阅读活动是一种多种因素、多项交流与反应的复杂解码过程(束定芳,1996)。不仅需要文字、语言、语用、世界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8.
<正>学语文为什么要出声诵读,为什么要熟读成诵,在此笔者试图做一些浅显的探讨。一、为何要出声读1.出声读能够掌握书面语符号语文,按照叶圣陶的解释,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语的学习固然必须动口,书面语的学习也需要动口。书面的载体——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自然可以突破口头语只能即时即地交流的时空限制来交流思想感情,但是,一套"活"的书面语符号系  相似文献   

9.
知识时代给人们的阅读提出了新的阅读要求:必须进行快速阅读,从文字中迅速吸取有用的信息。怎样才能学会快速阅读呢?1.阅读时不要出声。言语听觉系统的灵敏度比视觉分析系统要低得多,要达到快速阅读,必须学会视读法,即由词形直接达到词义,而不经过语音的转换。2.扩大视野。视野是指看书时  相似文献   

10.
忌用手指字。不少读者为了在阅读中注意力集中,常用手指字阅读,这就大大减慢了阅读速度。 忌摇头看书。一些读者想加快阅读速度,就通过微微摇头来加快眼睛的移动。其实,眼部肌肉完全有能力自如地移动。 忌出声阅读。有的读者一边阅读,一边口里嘀咕,认为念出声有助于理解。这使阅读速度受到说话  相似文献   

11.
观察表明,阅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声阅读,也叫朗读;另一种是无声阅读,即默读。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种阅读在接收信息时的不同过程。 出声阅读的信息传递形式是:视分析器——大脑——发声器——听分析器——大脑。也就是说,它是由眼、脑、口、耳这四个器官共同参与活动。即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经过视神经传到大脑,大脑控制嘴巴发出声音,声音通过耳朵经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 无声阅读时信息传递的形式是:视分析器——大脑。也就是只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参与活动,这也叫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时,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并列于也有的知识结构中存储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3.
读出味儿来     
同学们,语文学习首先要学会"读",但同样是纸上的文字符号,为什么有的人读起来如同嚼蜡,自己感到索然无味,听的人也觉得很是乏味?有的人却能读得有滋有味,情真意切,让自己沉醉,让别人陶醉?实际上,只要我们肯读、会读,一样能把平淡的文字读出味儿来.那么,阅读的时候,怎样才能把文章读出一种趣味,读出一种韵味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训练目的〕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经验,进一步明确速读的要领,检查经过十个单元的练习后,速读能力的提高情况.〔训练过程〕一、给学生系统总结一下速读要领.1、阅读速度与阅读过程有直接关系.阅读过程有两种.一种是:看到文字先读出声音,再由声音在人脑中唤起意思达到理解.这是通常说的朗读与诵读.一种是:看到文字直接在人脑中唤起意思,达到理解.这就是通常说的默读.由于默读不必经过发音阶段,所以速度比朗读、诵读快.要提高阅读速度就要克服发声音的毛病,养成默读习惯.2、阅读速度与认知方式有直接关系.阅读的认知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合成式认知:即逐个辨认每一个汉字,再循序合成词和句子,逐步理解它的意思.一种是整体式认知:即一次辨认一个词组或一个短句,整体地理解它的意思.整体认知一次辨认的字数较多,因此比合成式认知速度快.因此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英语时没有及时养成开口练英语的学习习惯,于是逐渐形成了只用视觉、默默地通过文字来学习英语的不良习惯.忽视语音、只靠文字来学习英语,行内称之为"哑巴英语".有的学生虽然也出声朗读英语对话和课文,但语气平淡,无重音变化,无语调起伏.  相似文献   

16.
对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 ,人们公认不讳 ,并难以走出这个低谷。用教育理论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审视这一教育现象 ,就不难看出 ,是由于教学自身为阅读设置了太多的障碍 ,可以说是“作茧自缚”。要扭转阅读教学的被困局面 ,就应破除为阅读设置的重重障碍 ,使其恢复阅读的本色 ,注重本色阅读。阅读 ,有的把它定义为“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也有定义为“是人类通过文字符号获得信息的方式和过程。”两种定义都说明了一种现象 ,阅读活动是由读者自身(主体 )向信息载体的文字符号 (客体 )的一种探求。人类自有了文字 ,自身探求阅读就开始了。这…  相似文献   

17.
许多人在阅读时有一些坏习惯,这些习惯或妨碍阅读速度,或影响阅读理解,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一个好的阅读者必须克服这些坏阅读习惯。读出声音阅读时把每个字都读出声。出声阅读会拖慢速度。很多时候,你并没有真正读出声,只是在脑中将音调发出,但这很  相似文献   

18.
许超 《教书育人》2006,(2):72-73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阅读是最重要的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理解准确率及阅读速度也只有通过平时强化阅读训练来实现。阅读是英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一种书面语言交际活动。阅读是指人们经过文字符号的中介传递意义进行交际的一种方式,这种交际过程需要双方的合作。作者按一定规则用文字符号将意义通过表层结构表达出来,读者通过视觉接受符号后,  相似文献   

19.
语文──略谈小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余维文《继续教育》语文组默读,是一种由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接反映到大脑而引起思维及理解的活动,是不出声的阅读。我们平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实际上主要是指默读能力。默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和...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小学生完成阅读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更是一个人表达能力提升的前提.试想,一个连朗读也极其不流利的人,他的阅读和交流又能如何进行呢?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更要注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