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复观将中国文化的动力概括为"忧患意识",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徐复观突出地将"忧患意识"当作对困难的责任感,一种自我意识,不同于恐惧带来的对外在力量的依赖,"忧患意识"是自我觉醒的表现。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忧患意识"具有现代性的意义。同时,"忧患意识"的自我意识首先来自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个人意识到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它超越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忧患中的个人命运从一开始就同族群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它促使个人把自我的价值同整个族群价值联系在一起。徐复观推重"忧患意识",强调了其具有的理性自觉和人的主体意识的张扬,将其作为中国人现代意识的原发之所。  相似文献   

2.
做人干事,要不迷失方向,总须有个合理可行的坐标。行为处世,要不左右摇摆,就得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这样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人看己。以清醒的头脑对人对事。  相似文献   

3.
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和艰巨繁重的任务,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刚刚睡着或是一觉醒来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意识非常清醒,可是身体却不听使唤,想起起不来,想说话说不出来,眼睛怎么都睁不开,有时候还会感到胸闷,浑身像被什么东西压住了似的,不论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有的人甚至产生幻觉,看到了鬼影或者黑色的幻影。民间把这种现象称为"鬼压床"。那么这种怪异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从政成为一种风险越来越大的职业。因而为官要有忧患意识,做到“有所畏”。一“畏”不干事,二“畏”不干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勤政廉政方面加强自律,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越雷池一步,只有“有所畏”,才能兢兢业业,清清白白。  相似文献   

6.
“人”与“驴”的轮回——冯二成子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的《后花园》揭示了主人公磨倌冯二成子“由人到驴,由驴到人,再由人到驴”的人性轮回。冯二成子从人性偶然复苏到全面觉醒到奋起抗争,最终失败,有人指责为悲观主义,其实,这是严峻的乐观主义,冯二成子的经历启迪人们只有主动抗争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命不息就要抗争不止。  相似文献   

7.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目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 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只有真抓实干、趁势而上,才能推动教育事业上一个大台阶,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8.
我爷爷教书,教的是私塾;我父母教书,教的是小学;我哥哥教书,教的是大学;我也教书,教的是中学。我的一些朋友跟我开玩笑:“一看那书呆子气,就知道是教书的。不知道打麻将情有可原,连看都不会,真是土得掉渣。”我自己也不知道为啥,看起书来几个小时不觉累,一看打麻将就头晕。一家三代教书,我却到现在才对教书有了不少感悟。  相似文献   

9.
晚明大山人陈继儒化性格的构成有极其丰厚的土壤。晚明社会思潮与生存环境对化心态的影响使陈继儒具有圆通的处世哲学、强烈的忧患意识、严格的道德自律和清醒的审慎心态,从而构成了他独具有性的化性能。  相似文献   

10.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一贯坚持和强调的理念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这种思想意识不断强化。十六大以后,党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更加强烈,思想不断深化。从两年前的"两个不等于"的告诫到今年的"四个危险"、"两个更为"的警告,把党新时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这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巨大成就后面临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时的清醒和警省,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新时期重视自身建设的自信和自觉,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克服和纠正自身存在问题的意志和决心。  相似文献   

11.
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坚守的精神品格,也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着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的产生和演变。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源自屈原,其后经范仲淹、魏源有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魏源的忧患意识不仅包括忧国忧民之情,也包括救亡图存、改造社会之思,赋予了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陈观子 《现代语文》2010,(1):152-155
贾宝玉“痴”,狂人“狂”,然而他们都有“疯”的性情。他们孤立而清醒。孤立,是因为他们坚持个性;清醒,是因为作家主体的清醒。他们的清醒处在不同的层面上,其反抗也处在不同的层面上。但没有前代的觉醒,就没有后代的抗争,在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上,贾宝玉与狂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是从封建母体中诞生的,由封建统治的异己力量培养出来的逆臣贰子,从这个角度看,贾宝玉可算是狂人的遥遥先驱。  相似文献   

13.
忧患意识发轫于周初"以天为则"和"以史为鉴",是摆脱了宗教神和造物主观念下的主体自觉和人文理性觉醒,它对我国传统道德特别是人格道德的培育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周初时期的忧患意识引申出"明德敬德",德与人的关系开始受到重视,开始了人格道德化的倾向。先秦忧患意识在根本上奠定了古代传统道德的根基和特质,培育了独具东方色彩的道德形态。  相似文献   

14.
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格魅力,不要跪着教书,而要堂堂正正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活得像个人。”言下之意当教师的在教育教学中得有自己的开拓创新理念和实践。可是,当今教师队伍中,跪着教书的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有人在,因此重提黄老师的这句话也就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莎菲是受“五四”革命影响而觉醒的新女性。她深刻地感受到个人存在的意义,义无反顾地追求“人”的权利与“人”的爱情;然而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下,这却成了一种悖论。这是一种觉醒的痛苦而非快乐。莎菲“女性”性别的自我发现,让她对男性中心进行了大胆的讽刺与戏弄,虽然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是这种牺牲式的觉醒却实在地充当了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最近重读王栋生的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笔者很欣赏书中这样几句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词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再审视目前我们教师的生活状态。当教师太累了:每天早早起床,除了吃饭、上厕所,剩下的时间都给了学生;晚上备完课、批完作业,总在22:0…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以为,教育最为通俗的理解就应该是"教书育人"。分而解之,教书,其"书"应该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学科、教材,所谓"教书"就是要教会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学科素养"等。"育人"呢,其"人',应该是指素质全面、有综合素养的"人",这里可能更多关注的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育人"则应该重在人的精神、心灵、个性、品质方面的培育和培养、提升和发展。在学校对于学生的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整体的行为,"教书"就是为了‘育人","育人"必须通过"教书"来实现。但是"育人"与"教书"又不完全是一回事,由此就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育人"究竟  相似文献   

18.
名师们的课堂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让人记忆犹新。记得2009年11月中旬,我曾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饱食了一顿全国一流的小学语文教学大餐。名师精湛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教书与读书     
人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去“读书”.把老师上课叫做“教书”。教师只有先“读书”,然后才能去“教书”。但是,教师读完了拿文凭的书.取得了做教师的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能教好书。教师要教好书,必须一生不离读书。然而,眼下教师不读书却是普遍现象,并有日益蔓延和恶化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忧患意识产生于殷周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走向自觉。直面苦难的责任感和“天人一体”的悲情,转变成“穷变通久”的誓愿,是忧患意识嬗变为道德理想的关键。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引发的是一个道德秩序。即在“天命”、“天道”的层层下贯中,“敬德”、“明德”使人最后在自己的真正主体中实现自我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