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士”,对“士”内在思想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孔子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因此对它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对“士”这一阶层的梳理,从“士”的“志于道”、形成意义的道德自律、广博的胸怀和精神上的尽善尽美等四方面来准确把握“士”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2.
"信"包含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是儒家文化中实现"仁"、"义"等道德规约的必备条件,同时与"诚"、"义"意义相近互通,是儒家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说文解字》中对"信"的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为"诚实"、"讲信用",这也是《论语》中"信"所使用的核心义项。而在英语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对《论语》中"信"的翻译在不同意识形态操控下呈现出了多样性,鉴于翻译这一行为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论语》英译本中对"信"的翻译进行甄别,以便真实、准确地传播传统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3.
“信”应为一切翻译工作的基本和最终的原则;而在典籍英译中,对于古文的正确理解则是做到“信”的基本前提.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曾对儒家文化在海外的早期传播作出过功不可没的贡献.然而,辜氏《论语》译本中也存在着一些“不信”的成分.而造成这些“不信”的原因主要有为使译文易为西方读者接受而故意变动原文中字词的含义、擅自改变原文的语气、对原文理解不到位及对原文完全误解等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孔子主张四教:文、行、忠、信,重视"信"的价值,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信"在《论语》中共出现了38次,通过对《论语》文本的认真研读与分析,将孔子"信"之内涵概括为:与人为信、取信于民、以义取信、以学促信。在个体生活领域,孔子主张将与人为信作为调节无血缘关系的、身份大体平等的"朋友之交"的原则和依据;在政治领域,孔子首先要求统治者具备"信"德,取信于民,并教民以信;但孔子倡导的"信"是相对的、可变的,即要以义取信,点名了"信"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指出,个体必须通过"学"才能做到"以义取信",即主张以学促信。  相似文献   

5.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论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积极并自觉地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思想,对于更好地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共计114个包含“何”字的句子。“何”字除单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7.
李建业 《语文知识》2005,(10):13-14
《论语》中不少地方用到了数词,它们意思各异,用法有别。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要分析。一、表示虚指数词不表示实际的数目,而表示“多次、很久”之类的意思。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系数词“三”“九”表示虚指①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相似文献   

8.
《论语》“便辟”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对此做了辨析,并就“便辟”等相关词语在辞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的“三”不仅有词的用法,而且有作构词成分的用法,即使是作为词,其用法也各不相同,本对《论语》中的“三”的用法作了一次穷尽性的清理。  相似文献   

10.
借助《论语正义》可以厘清“仁”字的诸多内涵:作为价值标准是“爱人”、“已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价值目标是理想境界;作为目标的实现途径是克己复礼、刚毅质朴等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弘扬仁义,凝聚共识,守住我们自己的精神命脉,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修身”的道德教育思想有注重外在规范与行为养成的传统,同时内在蕴含“修心”的思路。中国文化中的“心”概念与西方哲学对认知与理性的强调相对,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取向,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心作为内在意义世界,标画出人的道德意义系统,该意义世界和意义系统具有在世品格与开放自主性。从这一心概念出发,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理路可以被概括为“以心观心”。“以心观心”的内在理路是:首先引导人从心的角度观照道心和他心,从而进入道德意义系统;以前者为前提,指引人从我心走向道心和他心,并在这一行动过程中进一步体认道德意义,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充实意义世界,共创和谐美善的人间。  相似文献   

12.
新心学的文化哲学理论基础,即心物平行论、直觉体验论和自然的知行合一论。贺麟的理论体系既是儒家思想内在理论的现代性发展,又是兼采中西,特别是融会陆王心学与新黑格尔主义而自成一家之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刘勰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是儒、释、道、玄等各种思想大融合时期。在"外儒家而内释老"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所呈现的文学思想也是极其繁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将从其儒家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纪效新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学术界对军事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对原书或原书部分章节进行整理;二是对书中内容的整理;三是对其中蕴含的军事思想的整理。通过上述梳理发现,学术界对《纪效新书》的研究虽多,但是还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释"辛"     
此文对甲骨文“辛”字,不同意郭沫若的解释,认为不是黥刀,而是用以剖劈巨木的工具。有新(薪)、析、辟、辨等字可证。引申为刑、法等义,如“大辟”的辟,“辜磔”的辜,也都与剖劈之义有关。比释为黥刀来引申字义更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7.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8.
《荆州府志》和新、旧《枝江县志》所记“庾台寺”乃庾信讲经之处,当因清人张冠李戴,将庚亮”庚楼”误为“庾台”,并将“讲经台”事主由陆法和误记为庾信;若有“庾台”极有可能为庾信别墅;庾信未曾信佛。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并实践着抗金保宋的志向,这源自他的"补天"情结,同时,"补天"情结也影响并成就了辛弃疾的文学创作。了解这一情结形成的原因和辛弃疾为此所做的努力和实践,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辛弃疾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陈健 《茂名学院学报》2009,19(5):60-62,65
辛弃疾的俳谐词,寓庄于谐,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丰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个性气质、博大的精神世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辛弃疾作俳谐词,发挥了与诗文同等的社会功效,极大地提高了俳谐词的品位,使俳谐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