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期导读     
学校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 为了深化对学校科学发展的研究,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反思学校科学发展的内涵,从而推动其发展,有学者提出了要倚重“顶层设计”来解决学校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的命题。什么是“顶层设计?”学校发展何以需要“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学校特色是办学经验的积淀,办学优势的弘扬,办学个性的彰显,也是学校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没有特色的学校,是缺少活力的学校、缺少创新的学校、缺乏后劲的学校.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几年来,我校坚持“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理想发展”的办学理念,把“打造书香校园”“营造墨香校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积极探索“特色营校”之路,丰富了学校的发展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为师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校长是学校的主心骨,是学校发展的“精神领袖”;校长的思想是一面旗帜,能左右学校的发展。满城县实验中学校长陈中秋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注重三个“走向”,真正成为了学校的“领头羊”,带领学校发展不断步入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学校特色在各校有多种表现形态,“特色项目”是其低级形态,也是基本形态;“学校文化”、“校园精神”则是其高级形态,也是一种理想形态。特色项目体现了学校办学的部分工作,是学校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替代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学校的特色项目可以逐步拓展,不断扩展,由“一项”发展为“多项”,由“一支独秀”的特色项目发展为“满园春色”的“特色项目群”,从而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个性,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我们就是依照“特色项目建设到学校整体发展”的逻辑进行探索的。一、特色项目:丰厚学校文化写字、书法是我校的特色项目,是…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参考》2009,(9):97-97
西安市第七十中学是陕西省标准化高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德育为首,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奠基人生,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奉行全面加特长的办学特色,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发展。学校荣获“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陕西省田径项目传统学校”、“陕西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本溪高中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建设,提高了学校的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和能力,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型”、“学习型”教师队伍.从而使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的基本主题。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少地方政府及学校都提出了“打造学校品牌”的口号。应审慎对待品牌概念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如果全盘照搬企业中的品牌概念,会给学校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提升学校品质应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努力方向。学校品质是“学校品位”和“学校质量”的统一,核心是从师生的视角来发展和提升学校。“学校品位”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和“学校建筑”上,“学校质量”可视为由“学生学习质量”和“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构成。要强化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彰显学校建筑的“场所精神”,通过这些策略来有效提升学校品质。  相似文献   

8.
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是一所开办仅6年多的“新学校”。学校用了6年多的办学实践和思考回答了“文化兴校策略、教育立体发展路径”的问题,实现了快速、高质量的发展。学校以“星文化”作为文化建设内核,着眼“师生、教育、学校”的立体发展,积极落实“五育并举、全员育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迎接挑战就必须努力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切实推进“新”学校建设,使学校处于不断变革与发展之中,这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新”学校指的就是创新之中的学校,发展之中的学校,与时俱进的学校,特色鲜明的学校.从整体上说,“新”学校建设必须坚持整体构建、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新”学校建设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打造“新”校园、培养“新”教师、创建“新”课堂、开发“新”课程、打造“新”文化、创生“新”管理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学校发展“巨型化”缘起于政府推动。学校发展“巨型化”,必然导致学校组织的过度“科层化”。遏止和治理学校发展“巨型化”的关键在于:澄清对学校组织的认识,并重新定位学校组织的功能和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奉贤区肖塘中学是一所公立完全中学,创办于1965年。学校为适应新时代发展,提出了“构建生态化学校”的新目标,形成了“生态化优质学校教育”的发展特色。全校师生员工围绕“师生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创建“学校自然生态的育人环  相似文献   

12.
成都高新实验小学——一所富于理性,洋溢激情,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情怀的精美学校。学校秉承“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强化“服务于学生发展、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功能定位,通过教师发展联动学校发展的崭新机制,“把薄弱学校快速崛起的神话,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学校特色”的话题越来越多,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特色已经成为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正在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在发展的同时,学校特色化发展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困扰,诸如面对理论界对“特色”的众说纷纭,我们如何理解和选择自己学校的特色理念?如何开展对学校特色建设有效途径的探究?怎样看待和防止学校特色化过程中的“昙花”现象?鉴于这些问题和困惑的存在,我认为“整合”才是学校特色生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从学校特色的本质特征,谈“整合”的必要性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4.
刘铭  乔宫 《湖北教育》2007,(2):31-32
十堰市二中已悄然走过20多个春秋,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发展成拥有80个教学班、4500多名学生、320多名教职员工的完全中学。学校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教改实验学校”“湖北省园林学校”等多项殊荣。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思想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时代要求我们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学校管理实践中。文章从哲学视角入手,探究了“以人为本”的内涵,论述了其在当代初中学校管理中的意义,并论述了基于“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初中学校管理方法,希望可以为初中学校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按照新的发展性教育观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懈努力,我们探索了一条适合学校实际和教育发展需求的“三为本”发展性教育办学模式。即:以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本”,以教师“三品”形象发展为“本”,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本”,初步形成一个“三本”一体,教与学和谐发展的新的办学模式,使学校成为师生幸福的乐园和求知的殿堂。 一、学生自主和谐发展 “学校最根本的生命意义是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应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这是我们办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李东斌  胡蓉 《教育导刊》2009,(10):17-19
为推动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我国学者借鉴美国专业发展学校模式(PDS),进行了创建教师发展学校的实验。但目前的这些“实验田”相对于我国现实的“教育土壤”,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教师职前教育的“漠视”。对农村教师教育的“遗忘”等问题使我国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偏离了其初衷。晓庄学校实验对解决我国教师发展学校的现存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8,(19):F0004-F0004
湖北省襄樊市第三中学始建于1956年,是襄樊市教育局直属重点高中。学校位于樊城人民广场东侧,交通便利,环境清幽,设施一流。近年来,学校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确立了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即以“发展”的科学理念指导适应“发展”的学校教育,营造适应“发展”的育人环境,建立适应“发展”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汇》2010,(7):F0002-F0002
合肥市庐阳区近几年来以“均衡、公平、发展”为教育主旋律,紧密围绕“农村学校城市化,城区学校优质化,庐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制定实施了《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将古城小学等八所农村学校与南门小学等八所城区学校进行“捆绑”结对,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同步提升办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徐洁 《上海教育》2014,(13):85-86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内涵支撑,学校特色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构建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现代人”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近年来,我们以“红领巾足球文化”特色为起点,统整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的“快乐”类、“成长”类、“体验”类、“特长”类校本课程框架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