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杰  杨璐 《科教文汇》2010,(19):183-183,206
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为自然界立法"是康德在其1781年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康德十分反对将人当成工具,他认为"人是目的",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完成,并且把人在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占主体性地位的这一思想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康德是哲学研究的重点,康德的翻译是哲学研究翻译的重点。韩林合教授推出《纯粹理性批判》新译,并进行了大量注释,这对于康德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韩老师的学术研究风格及国内学界康德翻译的情况,希望能引起国内学者对康德哲学研究及其翻译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卢梭在《爱弥尔》中阐述了一系列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卢梭认为教育需顺应儿童成长的各个自然阶段,用“事物的必然性”替代理性说教来教导学生.他希望通过自然主义的道德教育使人返回“自然状态”,在现代理性主义启蒙哲学的废墟之上重新建构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培养具有健全判断力、完整自足又可融入社会的“自由人”,将人从道德怀疑主义、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克服启蒙哲学给人造成的多重分裂,恢复人性本身的完整和统一.其主张顺应自然天性的教育方法既体现出对启蒙哲学的批判,同时开辟了道德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大厦的完成,以于1790年问世的《判断力批判》为标志,其时康德已66岁。在康德人生最后的阶段中,他的研究方向转到了"人"的问题本身,即人的历史、人的归宿,此即康德的历史哲学。在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所收录的八篇论文中,康德从阐明历史本身入手,逐渐过渡到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最后以建立一个永久和平的人类社会为终结。这一论述体系较之之前已成文的三大批判而言略显粗糙,但仍可自圆其说。康德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的阐明,是带有鲜明目的论色彩的立论,是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集中论述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大厦的完成,以于1790年问世的《判断力批判》为标志,其时康德已66岁。在康德人生最后的阶段中,他的研究方向转到了“人”的问题本身,即人的历史、人的归宿,此即康德的历史哲学。在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所收录的八篇论文中,康德从阐明历史本身入手,逐渐过渡到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最后以建立一个永久和平的人类社会为终结。这一论述体系较之之前已成文的三大批判而言略显粗糙,但仍可自圆其说。康德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的阐明,是带有鲜明目的论色彩的立论,是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集中论述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  相似文献   

6.
"纯粹美"在《判断力批判》中占有较大篇幅,是康德美学理论的基础,对"纯粹美"的分析显示,"纯粹美"通过"反思性的判断力"得到,它无关利害、无关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性,其心理形成机制是"诸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并呈现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点,与"自由"概念密切相关;"自由"是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概念,贯穿始终,其内涵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自由"大致可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通过对这三个层次的细致分析,发现"自由感"在"纯粹美"领域中占据决定地位,是"纯粹美"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作为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卢梭与启蒙运动的关系颇为复杂。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被启蒙思想家们神化了的科学理性所隐含的危机,并基于自然的理念对文明展开激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康德认为时空表象是先验感性的纯粹形式,他对时空表象直观性质的论证可以分为惟一性和无限性两个论证,从反面证明了时空表象为什么不是概念,从正面证明了时空表象为什么是直观。由于康德文本当中所存在的字面矛盾,导致康德的论证在当代遭受着国内外学者的众多批评,与此同时权威的康德研究者也为康德的论证进行了辩解和回护。结合前批判时期的文本以及康德与友人的书信,同时注意到康德哲学中对先验语言和经验语言的区分,重新审视康德的论证,对国内外的质疑做出了回应并且指出国内外学者所做出的解读乃至辩护虽然非常有力但依然存在问题。认为康德的时空表象的直观性质在康德哲学内部是可以得到澄清的,也是逻辑自洽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卢梭认为理性启蒙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扼杀了人的天性致使道德沦丧,因而必须对启蒙理性本身进行启蒙。在卢梭看来,人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保持他原有的自然本性,因而主张"回归自然",通过"自然教育"来培养道德的人、自由的人,从而最终实现启蒙理想。  相似文献   

10.
"纯粹美"在<判断力批判>中占有较大篇幅,是康德美学理论的基础,时"纯粹美"的分析显示,"纯粹美"通过"反思性的判断力"得到,它无关利害、无关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性,其心理形成机制是"诸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并呈现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点,与"自由"概念密切相关;"自由"是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概念,贯穿始终,其内涵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自由"大致可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通过对这三个层次的细致分析,发现"自由感"在"纯粹美"领域中占据决定地位.是"纯粹美"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康德哲学的任务是要解决认识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采用的是纯粹理性的先验批判立场,他的使命就是为牛顿力学的合理性进行哲学辩护;马赫完全立足于感觉经验的基本要素,试图解决感觉如何形成认识的问题,采用的是反对形而上学玄想的经验批判立场,并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深入批判。彭加勒把数学中的递归论证看作是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用约定主义取代康德的先验批判。他们都影响了爱因斯坦的早期哲学,并塑造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立场。随着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爱因斯坦充分认识到数学在理论建构中的作用,转向斯宾诺莎的唯理论。  相似文献   

12.
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而黑格尔则运用传统理性主义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这也是德国哲学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康德哲学思想影响和改变着黑格尔哲学,并使黑格尔在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也不断继承与超越其哲学理念,对促进现代西方哲学的转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康德哲学的实质就是一种形而上学体系.康德试图利用自身的哲学理论去调解各种具有矛盾的哲学,如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名论和唯实论以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等,这也表明康德哲学就是一个混合的理论体系.后代西方学者也不断从康德哲学中找到自身研究所需要的东西,发现其都与康德哲学非常相似,但两者之间又会有明显的矛盾.这也导致很多哲学家不断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黑格尔,其在批判康德哲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德国古典哲学,并完成了形而上学体系,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同“纯粹统觉(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在知性为现象立法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在纯粹理性对意志的立法中,作为“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的“纯粹统觉”也起了相同的作用,即:作为这一立法的最高原理。实践理性的诸原理及概念均可从“纯粹统觉”(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对先验主体的纯形式的把握和规定中推演出来,康德认为只能作为理性的唯一事实来接受的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也可以从“纯粹统觉”找到根据,得到阐明。  相似文献   

14.
海美 《百科知识》2023,(27):9-10
<正>哲学的深刻性和持久性,只有经过漫长历史的考验和时代的磨难,才能逐步显现出来。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思想理论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这是因为从自由问题着手研究,能够有效地贯穿康德整个批判体系。自由这种特殊的活动也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人的灵肉二重属性,彰显出先验与经验、在场与缺席、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张力关系。康德的自由对不同时代的人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是康德留给世界弥足珍贵的一份财富。康德的自由观涉及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邓晓芒把康德的自由观分为三个层次:自由意识、先验自由及实践自由。他从理性的角度研究了先验自由的必要性、实践自由的现实性和审美自由的自然目的,建构了康德哲学体系中的自由。一、先验自由自然科学领域的辉煌成就,被认为是引领“理性万能”的幻觉,通过理性理解把握整个世界。但康德在形而上学的困境中审视了人的极限,开始了理性的自我批判。康德与教条主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清楚地看到了人的局限性,而理性不存在自然与自由的对立。究其原因,是对立双方混淆了现象与事物本身,利用仅适用于经验现象学的先验知识原理把握先验事物本身,并将一切归结为遵循自然因果律的机械决定论。一切都是...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对近代形而上学之数学筹划本质的揭示是围绕物的问题也就是近代自然科学或形而上学对物之物性的本质规定来展开和探讨的.在他看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是数学的东西或数学筹划,它由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所奠定,并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之基本思想的决定性推动下,成为近代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由此使得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如此追问物之物性的方式得以可能和成为必然,真正的绝对的知识就是纯粹出自“我思”亦即理性的先天知识,它是物之物性乃至一切存在规定的引线和尺度.数学筹划不仅是近代思想的核心,而且直到今天还支配着实证科学的研究,海德格尔质疑数学筹划的自足性基础并试图从源始的生存论存在论角度重新揭示之,我们在今天仍然没有足够严肃地回应海德格尔的这一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6.
邓南海 《科技广场》2007,(6):246-249
自然目的论是康德用来打通其批判哲学的体系、实现由自然向自由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康德看来,通过目的论原则的运用就可以把整个自然与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以人的道德(自由本体)为终极目的的系统并由此实现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由于自然目的论在康德那里并不是关于自然的客观知识,而只是像人这样的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对自然所应该具有的一种主观看法和态度,因此并不能真正实现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启蒙理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演变为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技术活动采取了专家决策的模式.哈贝马斯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重建了西方理性基础.交往行动理论下的交往理性必然要求技术的发展采取民主参与的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的《正义论》实现了契约论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的复兴.契约论作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证成方法,继承并发展了以洛克、卢梭和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契约论,具有可欲求性与可行性的双重特征.在罗尔斯的理论中,契约论是政治正当性的证明手段而非合法性的证明手段.  相似文献   

19.
早在康德把理性与自由视为现代性之纲领后,黑格尔在对现代性的查审与辩护中已开始了现代性批判,并由此引发了现代性形而上学批判之源流,这种潮流以尼采为转折点,其后以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为高峰.梳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批判对于理解和把握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尤其重要,其中立足于本体论的追问则是基础.只有找准现代性存在的本体哲学基础,才能做到批判有的放矢,从而建构出一种现代性批判的新式样.  相似文献   

20.
1781年康德在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写了这本书的一个“普及本”:《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开宗明义,他提出了“像形而上学这种东西究竟是不是可能的问题”——当然,其时“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还不是辩证法的相对概念。他问:“如果它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像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得到满足?不管是证明我们自己的有知也罢,或者无知也罢,我们必须一劳永逸地弄清这一所谓科学的性质,因为我们再也不能更久地停留在目前这种状况上了。其他一切科学都不停在发展,而偏偏自命为智慧化身、人人都来求教的这门学问却老是原地踏步,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同时,它的追随者们已经东零西散,自信有足够的能力在其他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