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蒙古族传统曲艺"好来宝"源于蒙古族古代英雄史诗,始于元代"倒剌戏"和"倒剌胡歌",成型于清代蒙古民间故事"胡林乌力格尔"的潜台词。因为,早期的说唱艺人"胡尔奇"大都能演唱蒙古族英雄史诗,所以"好来宝"与蒙古族古代英雄史诗有继承关系;13-14世纪在蒙古人中广泛流传的"倒剌胡歌"是蒙古族说唱艺人创造的多篇章叙事乐曲,它的诗由二句、四句或五句、六句构成是典型的民歌风格,它的故事情节气势磅礴具有长篇史诗的特点;19世纪流行于蒙古东部的说唱艺术"胡林乌力格尔"以它的抒情叙事、自拉自唱和与听众互动的风格不但极大地丰富了自己,而且还促进了"好来宝"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正>通辽市扎鲁特旗蒙古族实验小学始建于1981年,学校面积75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047平方米,教职工203名,56个教学班,学生2300多名。开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蒙汉英三语教学实验"课,共承担国家、自治区科研课题13项,为扎鲁特旗蒙古族小学起了示范带头作用。近几年学校注重特色办学,提出"954321"工程,即马头琴、乌力格尔好来宝、科尔沁民歌、蒙古族  相似文献   

3.
以蒙古族为主体。蒙汉满等各族人民紧密相连或融合.共同创造了科尔沁历史,也共同打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尔沁文化。胡仁乌力格尔和科尔沁叙事民歌是在蒙、汉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有着很多农耕文化的印迹。本文就汉文化对科学沁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歌时调的影响。戏曲在故事题材的借用、演唱体制的引入、艺术表现手法的模仿、叙事技巧的借鉴等方面,都能看到民歌时调的影子,即使戏曲发展到明清传奇阶段,其演唱机制中,仍有许多深刻的民歌时调记忆。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人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区)。口头文学发达,民间演唱形式“好来宝”、著名舞蹈“安代舞”、“鄂尔多斯舞”,民歌《红旗歌》、《嘎达梅林》、《牧歌》、《挑好马》、《赞歌》、《小黄鹂鸟》等,流传极广。民歌特点是:歌词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6.
"好来宝"是蒙古族说唱音乐,它不但与其他汉族说唱音乐有相似之处,还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魅力。它是蒙古族说唱音乐高度发展的一个典范,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音乐进化、传播高度发展的时代,应积极支持、促进蒙古族说唱音乐"好来宝"的发展,在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繁荣时期,发挥其更多、更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蒙古民歌源远流长,至今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蒙古民歌的分类有不少争议。本文以叙事与抒情将蒙古民歌分为两大类,并简述每个具体类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雯 《文教资料》2010,(36):5-7
《董娇娆》一诗在叙事技巧的运用上,既有对汉乐府民歌拟人手法和歌诗演唱模式的继承,又体现出从叙事到抒情的转换。上承汉乐府民歌生动自由活泼的叙事方式,下启汉乐府文人诗融情于事、叙事即抒情的特点,叙事目的发生明显的转移,由对故事或人物的关注转为对情感的关注,抒情成了诗歌的叙事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两部民歌体叙事长诗既有很多共同之处,又风格各异。前者重叙事,突出“信天游”的原汁原味,地域特色浓厚,人物刻画类型鲜明;后者重抒情,有歌剧味道。强调思想教育性,在民歌运用上有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自清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汉地移民大量迁入蒙古地区,汉文古典白话小说也流传到蒙古地区.由于传播方式(蒙译、民间故事)的局限,此际盛行于蒙古地区的蒙古族说书(胡仁乌力格尔)成为其主要传播方式.蒙古族说书《姚山通》是汉文古典白话小说《东汉演义》的蒙古族民间口头传播的续书.这部说书在故事类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糅合了多部汉文白话小说的精华而自成一格.同时,说书艺人(胡尔齐)在说书的编创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艺术风格及民族特点,运用通俗戏谑的语言为观众展现出一幅蒙古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11.
浅谈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发展了《诗经》叙事成分;突破四言格式,以杂言为主,趋向五言;继承发展了《诗经》赋、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南江流域现存最长的叙事歌,《三国》在艺术技巧和思想内容上足以代表南江流域民歌的成就,对其修辞策略及叙事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南江流域叙事歌的整体风貌,为保护和发扬南江流域民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驻马店地区地处豫南,自西汉在此置汝南郡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化汇黄淮与江汉文化于一炉,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这些民歌记载着驻马店地区音乐文化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他们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珍贵的社会价值。按照群众演唱的不同形式,驻马店民歌可以分为号子、山歌、田歌、叙事歌、小调、灯歌、经调、渔歌、儿歌、叫卖音乐等种类。这些民歌以徵、宫两种调式为最多,音阶多为五声音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以195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毛一罕好来宝选集》中的毛一罕解放前好来宝的作品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评析,总结归纳了汉译本的得失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作者多次到科尔沁右翼中旗进行田野调查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科尔沁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的文化渊源等进行研究,以揭示叙事民歌《嘎达梅林》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其传承与保护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瑶族民歌是瑶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来自于对旅行书写的继承和发扬。不断迁徙的生活经历是瑶族民歌的题材来源,而在文本化过程中,民歌又糅合了叙事和抒情、综合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来突出其艺术特征,并在诗歌与唱词的交融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方式。民歌主题既有对瑶族族源的探究,也有对劳动和生活场景的描摹,还有对旅行书写的伤感流露。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作者多次到科尔沁右翼中旗进行田野调查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科尔沁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的文化渊源等进行研究,以揭示叙事民歌《嘎达梅林》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其传承与保护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歌改编是大众流行音乐中突出的文化现象,从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音乐影像传媒业的发达,许多通俗歌手将改编后的传统民歌作为自己翻唱得对象,使传统民歌与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成为流行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歌经典借助于流行音乐从而使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而不至于在工业文化的社会中,成为被遗忘的精神之流。但是,改编后的传统民歌由于背离了当初孕育其产生的语境,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歌。以改编民歌《走西口》为例,由于其节奏、曲式的改变,导致歌曲的情感内涵的漂移,使传统民歌中那种苦难离别的情感叙事,变身为语境暧昧的男女之间的情感叙事。音乐的风格也从自然质朴带着某种人生沧桑感的凄美,转变为细腻、缠绵甚至带有几分某种娇柔做作的妩媚。这种民歌经典重述的两难,也是文化工业时代,传统民间音乐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诗经民歌和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朵奇葩 ,作为诗歌鼻祖的“诗三百”,在形式、内容、思想、艺术技巧等方面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其后的两汉乐府叙事性民歌 ,不仅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并且对其叙事艺术技巧加以继承和发展 ,在矛盾冲突、结构布局、人物刻画、语言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了一些类似后世戏剧艺术手法的特色 ,汉乐府中这些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也可以说是后世戏剧艺术表现手法的滥殇。  相似文献   

20.
冉晶晶 《现代语文》2007,(4):125-126
民歌是生于民间,并且通行于民间,用以表现情绪或抒写事实的歌谣。《放羊调》这首民歌,不仅表现了贫苦农民的爱情,而且演绎了滇西的农业生产生活、风俗节日,因而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与北方的同类民歌相比,叙事完整,手法独特,堪称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