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门铭》记载了北魏修复褒斜道南段的史实,颂扬了倡导者和主事者的功绩,但铭文有异文,史事表述和人物评价有与历史不符者。今人对铭文多有误识。所谓“汉中献地”,实则加剧了当地人民的苦难;“自回车已南开创旧路”,指修复褒斜道而非开辟“回车道”;“筹等张蔡”的“张蔡”指张衡、蔡邕而非张衡、蔡伦;“开斜谷旧道”的实际主持者为左校令贾三德而非梁州刺史羊祉,羊祉为酷吏非“良牧”,贾哲系贾三德之名非敬称。  相似文献   

2.
《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镌刻在褒谷石门西壁的摩崖石刻。其原址在古褒斜栈道南端(即今陕西省汉中市褒河公社境内)的褒谷之中。1967年因国家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中凿出,于1972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现保存完好。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另有题额一段,高54厘米,宽35厘米。文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题额二行作十字,书体皆为汉隶。《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素为历代名家所赏识。自北魏郦道元、宋欧  相似文献   

3.
正【概述】陕西汉中褒城石门是汉代摩崖刻石的集中地,著名的有《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杨淮表记》。石门摩崖大多在路边崖壁上,略加修整后依山而刻。1970年,因修褒河水库,这批刻石被移至汉中市博物馆。《杨淮表记》,又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刻于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位于陕西汉中褒谷之石门西壁。碑高266厘米,上宽70厘米,下宽53厘米,无碑额。表记隶书7行,每行24~26字,  相似文献   

4.
在蜀道中的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群落中,《石门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过去书法界首先肯定了《石门铭》与《石门颂》在书法史上汉魏碑刻中堪称双璧的地位,而今我们在多学科多角度研究蜀道、石门的历史文化之时,不能不重视《石门铭》关于褒斜道石门的正名意义及其重要的记事价值。《石门铭》镌刻于褒谷石门隧道内之东壁,与镌刻于其西壁的《石门颂》(原题额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陈列的以东汉、北魏摩崖为主体的“石门十三品”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其中东汉时期镌刻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鄐君碑”)、《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简称“石门颂”)、《右扶丞李君表记》 (简称“李君表记”)、《杨淮杨弼表记》 (简称“杨淮表记”),三国时期镌刻的《李苞通阁道题名》,北魏时期镌刻的《石门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详或略地记载了从汉明帝永  相似文献   

6.
正《石门铭》,又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摩崖刻石(图1)。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刻,王远书丹,石工武阿仁凿字。魏碑书,凡28行,满行22字。原刻在陕西褒城(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因修建水库,于1967年从石壁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博物馆保存。内容记述了汉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  相似文献   

7.
石门摩崖石刻是指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古褒斜道上的人工隧道石门内外的、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摩崖石刻。其中《Chu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北魏《石门铭》在我国书法史上特别有名,被古今中外习练书法者奉为楷模。而南宋晏袤《Chu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和《山河堰落成记》则一向被忽视或者引起诸多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前者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把对于时代精神的审美领悟融入了笔端,体现了当时趋优创新的文化选择,而后者则将书法艺术的“人欲”屈就于理学的“天理”。它启示我们:艺术的成功必须在文化选择上趋优创新,并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汉水流域的文化艺术要想取得像石门摩崖石刻那样高超的艺术成就,艺术家和作家们就应该细细地揣摩现代化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现象,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维度趋优创新。  相似文献   

8.
石门摩崖石刻是指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古褒斜道上的人工隧道石门内外的、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摩崖石刻。其中《鄐君开通褒钭道摩崖》、《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北魏《石门铭》在我国书法史上特别有名,被古今中外习练书法者奉为楷模。而南宋晏袤《部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和《山河堰落成记》则一向被忽视或者引起诸多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前者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把对于时代精神的审美领悟融入了笔端,体现了当时趋优创新的文化选择,而后者则将书法艺术的“人欲”屈就于理学的“天理”。它启示我们艺术的成功必须在文化选择上趋优创新,并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汉水流域的文化艺术要想取得像石门摩崖石刻那样高超的艺术成就,艺术家和作家们就应该细细地揣摩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现象,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维度趋优创新。  相似文献   

9.
北魏开“斜谷旧道”发生在秦汉褒斜道上,唐褒斜道武休关至风州段不是在北魏“回车道”基础上修筑的。“回车道”的产生是北宋以后人们因袭《资治通鉴》的讹误和对《元和郡县志》中关于西魏达奚武攻汉中行进路线不准确记载的进一步错误“移植”造成的,目前还不能证明存在一条新辟的“回车道”。《石门铭》中的回车应在秦汉褒斜道经过的今陕西留坝江口一带。  相似文献   

10.
《纪泰山铭》,亦称《唐摩崖》、《东岳封禅碑》,刻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的铭文,刻于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文隶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径为16厘米×25厘米.  相似文献   

11.
“石门十三品”是从浩瀚的石门摩崖中精选的、以汉魏摩崖为主体的十三种石刻。现以时代顺序,将其名称述后: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汉《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汉《杨淮·扬弼表记摩崖》汉隶大字“石虎”摩崖汉隶大字“石门”摩崖  相似文献   

12.
《石门领》本名微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摩崖书法,镌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自清末至今,《石门颂》一直为方家、学人书案前品赏、临习乃至珍藏之范本。国务院将其和“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刻石”一起列为国家首批重点保护文物,东瀛日本将其编入教科书中。“石门颂”及其摩崖刻石驰誉海内外,乃我国古文化之一颗耀眼的明珠!清代杨守敬评《石门颂》:“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流秀一派皆从此出……”。清人张祖翼论:“拓门颂》摩崖刻石,前代虽有著录,而名不甚显。至乾隆间,太仓毕秋帆督关陇,始与《开通褒斜道刻石…  相似文献   

13.
正【概述】《开通褒斜道刻石》,全称《汉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俗称《大开通》。刻石在陕西省褒城县(今勉县)北石门溪谷道中,为现存东汉摩崖刻石中最早者。君开通褒斜道,在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开工,永平九年四月竣工,刻石当在工程竣工之后。《开通褒斜道刻石》记叙了汉中太守钜鹿君,奉诏开凿褒斜谷通道及修建有关设施之事。  相似文献   

14.
《霍扬碑》,篆额《密云太守霍扬之碑》二行8字,北魏景明五年即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刻。原石在霍村霍氏家族墓地,碑高192厘米,宽96厘米,厚20厘米,碑文正书,17行,行27字。碑文记载了霍扬家族的由来与事迹。书法方整典雅,古色照人,有《爨龙颜》、《高灵庙》风采。  相似文献   

15.
《郑文公碑》全称《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又称《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因是碑的形制,后世多以“碑”称。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兖州刺史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郑羲所刻。碑刻两处:初刻在平度天柱山巅(习称上碑),重刻于掖县南方云峰山(习称下碑)。两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记述郑羲的生平事迹。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最高处,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100厘米,字体略小于下碑。《校碑随笔》载,碑文为20行,行50字,总计约1000字。因石质较差,今文字磨灭较甚。下碑在今山东莱州市云峰山,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300厘米。碑文50行,行23~29字不等,共1300多字。字体较上碑略大,文字完好。两碑碑额均为正书2行7字“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由字体与郑道昭在云峰、天柱等山题诗、题名的风格,推为郑道昭所书。  相似文献   

16.
<正>《元保洛墓志》,北魏墓志,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此志呈四方形,高42厘米,宽39厘米。正书,12行,行12字。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姚凹村东。由于右任先生捐赠给西安碑林,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墓志廊。唐太宗李世民之前的入碑书体皆为正书,即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魏晋及隋代的楷书,自从李世民的《晋祠铭》以行书入碑后,使圆劲流动,粗细有别的行书加入了碑刻的行列,真正确定了行书在书坛上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17.
九月底,在汉中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石门十三品”研究会。三十余名有关人员,齐集一堂,交流了研究成果,座谈了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宣传、保护等工作。地处汉中市城北四十余里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是我国古代文化遗迹的瑰宝。褒斜道是我国最早的栈道,全长四百七十余里,对沟通我国古代秦蜀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曾发生过极其重大的作用。位于褒斜道南端的石门,是  相似文献   

18.
正上游天柱在山东省东部莱州云峰山、太基山和平度天柱山、青州玲珑山上的摩崖石刻群,因刻石文字均与北魏郑道昭有关,因而亦称为《郑道昭摩崖石刻》。这批摩崖石刻,以天柱山《郑文公上碑》与云峰山《郑文公下碑》为基,以云峰山石刻《论经书诗》《观海童诗》,天柱山石刻《东堪石室铭》与太基山石刻《登太基诗》《仙坛铭告》为干,以数十篇摩崖题记为叶,构成了恢宏的摩崖石刻群。《郑文公  相似文献   

19.
《西狭颂》     
<正>【作品概况】《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摩崖石刻。隶书。东汉仇靖撰刻并书丹。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刻,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记载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宽340厘米,高220厘米,凡20行,共383字。《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同列为"汉三颂"。  相似文献   

20.
正《元保洛墓志》,又称《恒州别驾元保洛墓志》,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民国十五年(1926年)于河南省洛阳市出土。志石曾归于右任收藏,现藏北京图书馆。拓高42厘米,宽40厘米。魏楷书,12行,行12字。志文书法用笔率意,结字开张,在魏碑中别具一格。《杨范墓志》,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清代于陕西华阴出土,为尺寸最小的北魏墓志之一。原石不存,有翻刻。上海书画出版社《北魏墓志选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