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将自身观察、体验、理解进行表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首先进行内化积累,再进行外化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与阅读教学的过程正好相反。阅读教学是将作者的外化作品进行分析,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的过程。因此,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就能构筑有效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将自身观察、体验、理解进行表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首先进行内化积累,再进行外化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与阅读教学的过程正好相反。阅读教学是将作者的外化作品进行分析,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的过程。因此,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就能构筑有效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将自身观察、体验、理解进行表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首先进行内化积累,再进行外化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与阅读教学的过程正好相反.阅读教学是将作者的外化作品进行分析,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作文教学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任务。但是,为什么讲了那么多语言知识,做了那么多语言训练,学生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仍然举步维艰呢?笔者认为:长期以来,执教者忽视了语言的内化和外化这一问题,以为语言基础知识就是语言规律,遣词造句的技巧就是语言能力,记诵名家名言就是学习语言的唯一途径。其实,在作文的整个运思过程中,“物”的积累向“意”的转化,直至“意”向“文”转化之前,都运用的是内部语言,而表达用的是外部语言。这就有一个语言的内化与外化问题。本文试图从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的结合层面上来…  相似文献   

5.
写作一方面是写作主体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化,另一方面是写作主体对客观外物、社会生活的真实内化。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偏于引导学生注意“外化”,近年来,“创新作文理念”则偏于引导学生注重“内化”。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应坚持引导学生“内化”与“外化”并重。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素质的最雄辩的证明.”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根本.本文主要从指导学生从观察中积累素材、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从强记中积累素材、从练笔中积累素材等五方面来阐述如何“立足素材积累,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7.
积累是学生获取写作材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灵活地运用积累材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什么是积累?积累是把在听、说、读、写、看、思、做等实践活动中接触和掌握的大量的语言材料进行整理提炼。什么是运用?运用是将积累到的材料进行记忆、理解,并在自己的作文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使之成为自己作文内容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扩大阅读量,加强阅读积累,促进积累应用,已成为作文教学中颇具实效性的工作。那么,是不是学生读的书越多,积累的材料越丰富,作文能力提高得越快呢?当然不是。笔者发现在学生的阅读积累中…  相似文献   

8.
史小霞 《考试周刊》2009,(33):45-45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上提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最直接、最实际和最终的外化形式,是学生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同时也为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天地。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滕保中 《现代教育》2014,(11):97-97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而现在中学生的作文能力令人堪忧。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作文缺乏个性化,作文个性化是根治当前中学生作文弊病的一剂灵丹妙药。作文的生命力就在于具有作文独特的个性。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而‘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既然写作是最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那么,我们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就应该倡导个性化。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最具挑战性的。而作文教学效率低已是不争事实。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教师认为,引导学生阅读与积累;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生作文感到无话可说,原因在于缺少作文素材的积累。教师要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并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现实生活中和习作练笔中积累材料,从而达到学生作文有话可写。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习作开辟一条易于动手、乐于表达的绿色通道。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外化的表达,阅读积累是对生活的间接认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都为表达做了必要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积累得越多,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教学中,总感到学生作文语言艰涩,感情苍白,内容空泛,言之无物。与学生交谈,学生最感头疼的是作文,要么感到没材料可写,要么感到有感受但难以形成文字,这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视作文为畏途。究其原因,学生阅读面狭窄,积累素材太少,触发不了创作灵感,产生不了写作兴趣,这就使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墙。“博闻强识”、“厚积薄发”,重视积累指导,是排除这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必须抓好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和小练笔积累这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最为难的是“无米之炊”,这从问题的侧面说明了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指导学生用书把素材垫高、用活动把素材夯实、用生活将素材激活。乃是素材积累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5.
王留荣 《辅导员》2011,(15):59-60
作文教学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乐于创造性地倾吐自己的心声呢?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中学教学中众所周知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的“拦路虎”。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厌恶作文,畏作文如虎,不但作文教学质量低下,而且写作已经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为创新培养激情,排除学生作文心理障碍首先要降低作文要求。作文要符合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就不会使学生轻易产生作文难写的消极心理。其次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生活积累。生活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写日记,日记中可以记下每天留在脑海里最生动和感…  相似文献   

17.
学生害怕写作文,是因为作文素材积累太少。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勤于在观察中积累、在阅读中积累、在交流中积累、在作文评改中积累,让作文"材"源滚滚,手到拈来。  相似文献   

18.
语文老师如何教授学生写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关切的教学目标。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学生作文三步曲。阅读、积累、感受生活、捕捉灵感学生作文难,一是感到头脑中没有词汇,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对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生未去发现,或者说无从感受。怎么办?我在教学中通常中带领学生阅读故事、好的文章,从故事中积累词语小卡片,久而久之在我的感染下,学生会主动去看一些作文书,并会积累词语,我每  相似文献   

19.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积累语言的过程;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倾吐积累的过程.可见,阅读——积累——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因果链:阅读是积累的基础,积累是作文的前提.阅读是作文最基础的环节,但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都离不开积累,所以,积累是阅读和作文之间的连接点.事实证明,一个人语言库存的多少,是衡量其作文水平的重要条件.语言贫乏,表达自然困难,只有“胸藏万汇凭吞吐”,  相似文献   

20.
阅读和作文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从语言角度来看,读是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写是知识技能的运用,是阅读的继续、延伸和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写是一种外化的表达。由此看出,读是写的基础,写是以读为前提,两者同是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实行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相结合的“双轨运行”,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