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趋同论”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广为流传的一种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变化趋势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能互相融合,趋同为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制度。这种理论的倡导者是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荷兰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除他之外,美国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  相似文献   

2.
名词简释     
趋同论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能互相融合,趋同为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这是荷兰社会民主党人、经济学家简·丁伯根在《共产主义经济与自由经济是样板趋同吗?》(1961)一书中最先阐述的。趋同一词在生物学中是表示不同物种由于适应相同的环境要求显示出近似的形式、功能。丁伯根借用此语,用以表示他认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面对相同的国际环境正在变得相似起来的观点。1965年,他与林耐曼、普朗克合作发表《东西方经济制度的趋同》一书,全面地阐述了趋同论。其主要内容有:(1)  相似文献   

3.
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3年4月和12月的“两篇文章”,另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6年9月发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认为,1926年9月后,陈独秀又否定了他自己提出的“二次革命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笔者认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不是一脉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1921年底开始酝酿国共合作到1923年12月陈独秀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1921年底,马林向陈独秀提出过建立“民…  相似文献   

4.
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3年4月和12月的“两篇文章”,另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6年9月发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认为,1926年9月后,胨独秀又否定了他自己提出的“二次革命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敦煌本《张仲景五脏论》校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敦煌藏经洞复出的汉文遗卷《张仲景五脏论》共有四件,除斯5614号存“英伦博物馆”外,其它三卷均藏“巴黎国民图书馆”,分别为伯2115、2378、2755号。卷斯5614(以下简称S),开始为“占书”,中间是《张仲景五脏论》,书题:“五脏论一卷,张仲景撰”,后续《平脉略例一卷》。《张仲景五脏论》,凡83行,每行大多21-23字,计1443字。卷前60行,下方部分残损,全卷字迹了草,多有错别字,颇似习稿。伯2115(以下简称P)纸背:卷首“五脏论一卷,张仲景撰”,凡108行,每行大多16-20字,计1837字。书写整洁、字体雄健,带有隋风。卷尾“五脏论一卷”移行接续“平脉略例一卷”。伯2378(以下简称P_1)纸背:起自P第70行“草巧”,仅残存46  相似文献   

6.
<正>“趋同”理论是本世纪40年代某些资产阶级学者提出来的。近20年以来,“趋同论”在世界广泛流传,有很大影响。“趋同论”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工人运动中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是社会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一种表现。“趋同论”认为,在调整和改革的世界潮流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都在学习对方之“长”,克服自己之“短”,  相似文献   

7.
《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集中了布热津斯基批判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国内学者对该书五大核心观点,即“俄(苏)社会主义移植论”“大简化理论”“商业共产主义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以及“共产主义必然衰亡论”开展了批判研究。布热津斯基的这些观点反映了西方学者社会主义批判理论的概貌,是我们回应这种批判的反面教材。综合考察布热津斯基的这些观点,要么是因为他对社会主义的无知,要么是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要么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和辉煌成就,以及近年来西方国家连绵不断的危机和抗议活动,已经使这些观点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8.
“通变”论是《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勰不但在《通变》篇集中阐发这一理论,而且将有关观点贯串于全书。要确切全面了解《文心》理论体系,不可不对“通变”论作认真的探讨。但是过去和现在的不少有关论著把“通变”解释成“继承与革新”;又有人把刘勰的“通变”论指为复古论。窃以为这两种说法有欠切当,值得再行斟酌,故特作此文,稍加辨析,请教方家。一欲辨“通变”之义,先探“通变”之源,即刘勰所谓“观氵兰以索原”。刘勰把《周易》尊为五经之首,在《文心》中频繁采其哲理以论文学。他的“通变”论也不例外,不少重要观点,本于《周易》。兹举证于下:  相似文献   

9.
基于相信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可能性 ,斯坦贝克从早年就开始探索一种环境伦理观 ,一种合理共存的模式。在《美国与美国人》与《和查里一起旅行探索美国》中 ,他充分表达了“人和土地和谐共处”的观点。从他的早期作品以及“群体人”观点和“非目的论”思想中也都能看出这种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
高尔泰的美学是以“美感”为核心的美学,而《论美》和《美感的绝对性》是他集中论述美感(美)的论文.从“美是人的主观感受”到“美是-种价值评价”,以及用“美感”论阐释艺术与诗的主要观点,再到强调“美感具有绝对性”构成了他相对完整的美感理论.这些观点不仅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独树-帜,更在后来的不断修正中成为高尔泰美学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评贾谊     
贾谊(公元前201年——前169年),我国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由于他的思想是儒法的大杂烩,因而过去对他的评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曾称贾谊“明申商之学”;而《汉书》的作者班固则把贾谊归于“儒”。解放以来的史学界,一般以持贾谊为儒家论者居多。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贾谊是“四人帮”钦定的法家人物之一,梁效的《论贾谊》集中反映了这一观点。表面看来,“四人帮”同司马迁的评论有相似之处,其实却不然。司马迁是根据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把贾谊并入申商  相似文献   

12.
《荀子》书中论“礼”之处颇多,除有专著《礼论》外,散见于各篇者尚有数十处。本文就此作一粗略的探讨。一、荀况主张“隆礼”,其哲学思想方面的根据是“性恶论”荀况专门著有《性恶》专篇,从“性恶”观点出发,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教育方而的学说。他对“性恶”的分析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编     
王仲在《哲学研究》1993年第5期发表论文《世界的根本规律到底是什么》,与乌杰《系统辩证论》一书的观点商榷。乌杰认为其“新的哲学——系统辩证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发展到系统辩证论这个新阶段”。乌杰系统辩证论体系的中心规律是差异协同律,其  相似文献   

14.
艰难的选择:突破苏联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艰难的选择:突破苏联教育模式姚启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毛泽东于1956年首先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来的。《论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试图找到一条比苏联办法更好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道路。①他...  相似文献   

15.
徐元杰 第三卷第875页《徐元杰小传》只提供了徐的卒年,其生年个问号。其实其生年有现成的资料。《历代四季风景诗三百首》[7]第52页载:“徐元杰(1196——1245),字仁伯,上饶(今江西上饶市)人,官至工部侍郎。他的即景抒情诗,写得新颖活泼。”《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则云:“徐元杰(1194-1245),字仁伯,一字子祥,号梅野……”两处提供的生年不同,似应取专治宋人传记资料的后者。 其结尾部分,《小传》说:“……权中书舍人,拜工部侍郎,谥忠愍。”这不够准确。其实,他这个工部侍郎是“特拜”的,“等于“赠官”,实际他一…  相似文献   

16.
公孙龙真不愧为辩者。他的《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都可称为有名的论辩之作。他的一些观点和议论与众不同,“然众人之不然,可众人之不可,‘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①一般人认为“白马是马”,他却说“白马非马”,②;一般人认为“坚白石三”,他却指出“坚白石二”③;一般人认为,“二有一”、“鸡足  相似文献   

17.
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一为比兴合论,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事实上.“兴”和“赋”和“比”都不同.“兴者,先占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索物以托情,谓之比;触物以起情,谓之兴。”(胡寅《斐然集》卷18《致李叔易》)可见,比与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手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二十年论稿》(以下简称《论稿》)系范进军教授在高校从事语言、文学学术研究工作 2 0年的小结 ;也是他“无涯学海 ,畅意邀游”的一段真实写照和记录 ;更是一本“热闹”和“门道”都值得我们品味的书。《论稿》的“热闹”之处在于作者涉猎范围之广泛 ,研究探讨之精深  相似文献   

19.
(一)今人称“伯父、叔父”可以简称“伯”与“叔”,古代这两组称呼有严格的区别:“伯、叔”为兄弟行,“伯父、叔父”才指父辈。《尔雅·释诂》:“伯,长也。”凡“伯”均有长义。《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荀子·王霸》注:“为诸侯之长曰伯。”后专用为兄弟之长。《左传》定公四年传疏:“伯是兄弟之长。”长兄称为  相似文献   

20.
在《答沈大宗伯论诗书》的两封信中,袁枚全面的批判了沈德潜的格调说。在文中,他批判了沈德潜“贵古贱今、尊唐抑宋”的复古论和“温柔敦厚”、“必关系人伦日用”的儒家正统诗教说,标举个性解放的性灵说,提出“变”是诗歌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艳诗”等通俗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