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通过选用矮秆、半矮秆抗倒伏品种,缩小行距、增大播种密度的综合栽培技术。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集良种、良法等于一身,利用矮秆、半矮秆优质大豆品种,以机械化为手段,综合耕翻、深松、平播密植、平衡施肥和化学除草等多项措施,通过加大群体密度(比一般栽培法增加30%以上),使群体植株均匀分布,实现匀播,从而使大豆产量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大豆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之一。黑龙江是大豆的主要生产区,一直实行"垄三"栽培、永常模式栽培、幸福模式栽培等栽培技术,并积极加强对窄行密植技术及由其衍生的大垄密、小垄密和平作窄行密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以增产、提质、节本为目标,以精细播种、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等为技术重点,实行大豆与玉米、小麦轮作,解决重茬、迎茬问题。使东北成为我国商品大豆与出口大豆的主要产区。  相似文献   

3.
大豆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之一。黑龙江是大豆的主要生产区,一直实行"垄三"栽培、永常模式栽培、幸福模式栽培等栽培技术,并积极加强对窄行密植技术及由其衍生的大垄密、小垄密和平作窄行密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以增产、提质、节本为目标,以精细播种、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等为技术重点,实行大豆与玉米、小麦轮作,解决重茬、迎茬问题。使东北成为我国商品大豆与出口大豆的主要产区。  相似文献   

4.
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1995年从美国引进的一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被列入国家重大项目之中。为了更好地改造、嫁接这项技术,以便形成适合我省实际情况并能迅速推广应用的大豆高产栽培新技术,我省的科技人员在掌握了其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在引进、消化后嫁接到我省固有的传统大豆耕作栽培方式上,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目前窄行密植这项高产栽培技术已成为我省大豆生产上继"三垄"栽培之后的又一项有突破性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5.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黑龙江省科技厅 示范推广项目。项目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示范大 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促进大豆生产水平的提 高,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全区大豆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耿秋颖 《中国科技纵横》2014,(9):285-285,290
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实力都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尤其是我国在农业、种植业上的发展,更是获得了飞跃性的进步,我国对大豆密植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大豆密植技术从国外的引进和发展,我国的大豆密植技术也获得了不小的进步,使得我国的大豆产量得以提高和增加,丰富了我国农业、种植业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就大豆密植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做了简要的分析和介绍,并且也简单的谈了谈如何发展我国的大豆密植技术。  相似文献   

7.
大豆是我国农产品作物中产量高的作物,在对大豆进行种植时要注意合理运用科学手段,积极引进国外增长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收益;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由美国研究专家研发得出的,是目前国内外在大豆种植技术上最为典型且代表时代意义的种植技术。我国的大豆产业总量发展较缓慢,归根结底也是由于种植技术不够优秀,结合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特点和方法展开分析,研究得出在我国使用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种植大豆的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8.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大豆的农业生产情况也在不断改善。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部分主要的大豆种植技术,包括种植密度、栽培管理、窄行密植技术、三垄种植技术等,本文还介绍了土壤管理、病虫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栽植密度关系着群体结构、光能利用、地力利用,直接影响着产量高低,是经济林栽培的重要技术因素之一。适当密植可增加叶面积、充分利用光能;减少空闲地面,合理利用地力。密度加大,可免受阳光直射林内,保持林地湿润,提高土壤肥力。但不是密度越大越好,是有一定幅度的。  相似文献   

10.
《专家工作通讯》2007,(4):29-31
引进国外智力根本在于围绕大局、促进发展,在于出成果、出效益。黑龙江省继当年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之后,近年来又有数十个重点项目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引进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获巨大效益,下面仅就这一项目作简要汇报:  相似文献   

11.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在高寒林区的增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际,针对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在高寒林区的增产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用促主垄控副垄的栽培模式,主垄为垄距136cm大垄,行间覆膜,副垄为垄距68cm小垄,主垄高肥、增密,亩施化肥商品量25kg,播种密度米间粒数31粒,副垄低密、低肥化控控高,亩施化肥商品量12kg,播种密度米间粒数16粒。副垄在初花期喷施15%多效唑,每亩用量35g,使植株矮化。主垄植株粗壮繁茂,田间垄型呈两垄高一垄低的高低垄形态,使田间植株叶片受光面积增加20%左右。较常规大垄行间腹膜栽培亩增产32.5kg,增产率为17%,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大豆“深窄密”栽培方式的增产机理,介绍该技术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所谓大豆“大垅密”栽培法就是把原来的三垅65公分小垅(每垅种二行大豆)改为二垅975公分大垅(每垅种四行大豆),垧保苗株数由原来的28—30万株增加到36—40万株左右(比小垅增加了30%左右的保苗株数),再加上相应的技术措施,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一种栽培方法。大豆是我县的主要栽培作物之一,88年—90年我们创立了大豆亩产200公斤的模式,叫大豆“永常模式”。使我县的大豆生产提高了一大步。如何使大豆亩产进一步提高,我们巴彦县农业科技人员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大豆高  相似文献   

15.
经济林树体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牢固而合理的树体骨架、群体结构,在充分利用光能的基础上,调节经济林产品主要器官的质量和数量。主要内容是整形、修剪。  相似文献   

16.
王海 《青海科技》2009,16(6):49-51
本文通过树木密植造景方法实践,列举了适于青海黄河河谷地区密植树种的各项因子,就该方法的应用形式和功能、主要栽植造景方式、管理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畅销玉米品种多为高密度栽培品种,而密度的提高又于植株株型密切相关。良好的株型可以使玉米单株与玉米群体达到一定的平衡,进而提高亩产。  相似文献   

18.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大豆面积逐年增加,大豆茵核病也随之普遍发生,该病菌侵染茎和叶柄,影响养分输送,严重的使茎叶枯死,造成豆田植株成片死亡而使大豆减产,从大豆茵核病的症状出发,分析了发病原因、条件和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通透栽培需较其它栽培技术增加种植这密度,高肥密植技术路线,是目前公认的稳产、高产及高产再高产增效的有效途径,尤其在该技术当中应用效果更佳,选用紧凑型、半紧凑型或中矮秆等耐密品种是通透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对玉米超高产田特征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采用高产品种密植、深耕、精细播种、灌溉等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与高产形成有密切关系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玉米超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最大叶面积指数,且其群体叶面积变化动态比较平稳;群体源与库通过增施氮肥均增加的同时,反映源与库在量上相对关系的粒叶比也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