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芳  魏晴 《中国出版》2023,(12):58-63
近年来,“数字群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基础单元,所有的信息交换及媒介传播实践都被深度卷入其中。“社群”作为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呈现出社群意志“参与”媒体生产决策、用户协作参与内容生产和情感激发提升媒体吸引力等显著特点。物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关系可供性提供了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升了社群组织的反应能力,优化了社群内容供给和服务创新,成为媒体生态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化绿色传播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传播和讨论环境生态议题、教育和引导公众增强绿色生态意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等。目前,中国大众传播媒体在绿色传播方面已形成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自媒体等多形态多渠道的立体传播网络。媒体积极传播关于生态文明的新闻信息,报道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等,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民绿色生态环保素养也大幅提升。但目前的绿色传播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存在传播内容和形式有待丰富,专业媒体的覆盖面、影响力不足,绿色生态文化传播面临经济压力,公众对绿色传播认知较浅显等问题。为提升生态文化绿色传播影响力,建议加大对媒体绿色传播的支持力度、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着力发挥新媒体作用、增强绿色传播主体的业务素质及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3.
元宇宙对传媒业生态的影响直接且深刻。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和区块链等支撑元宇宙的核心技术,都已在传媒业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运用数字化思维,探索虚实融合共生下的传播方式与内容场景,不断拓宽媒体的生产链、传播链、价值链,这是元宇宙媒介新形态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李春艳 《传媒》2024,(2):43-46
ChatGPT的出现,推动媒体智能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加快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深刻影响着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的改变。其强大的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及分发功能,给传媒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与之伴生的媒介伦理风险也不容忽视。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在传媒业的应用已呈不可阻挡趋势,其中蕴含的机遇和挑战是传媒业必须认真对待并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智能传播时代,传媒业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运用新技术、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步伐的重要论述精神,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ChatGPT给传媒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识变求变应变,积极探索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为受众提供更具情感温度和人文关怀的信息服务,迎接智能传播新时代的全面到来。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塔其曼在1978年出版了其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该书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开山之作。其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是媒体所描绘的女性形象:二是作为媒体工作中的女性。这就基本规定了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两个视阈:一是新闻传播中与女性相关的内容分析.其中主要是对“媒体塑造和表现的女性形象”的批判:二是对“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传媒业的新一轮变革.面对技术引发的媒介生态重塑,作为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编辑,承载了提高新环境下传媒机构生命力的使命.社会责任、专业技能、协同合作等融合意识的自觉养成有利于媒介组织的变革应对,也有利于编辑自身核心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新闻实践》2013,(7):4-5
编者按: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做自然环境的守望者、做环保文化的传播者。近年来,报道环境信息,传递环保动态,倡导环保文化,"绿色传播"成为国内新闻媒体热门报道领域和新鲜话题。什么是绿色传播,与其他报道题材相比,"绿色"新闻的采编传播有哪些特点,先行先试的新闻实践有哪些  相似文献   

8.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7,(24):19-20
近些年,从新媒体到全媒体,再到融媒体,媒介新概念不断进化,背后是面对现实舆论问题时,媒介生态自身发生着深度的变化,推动媒介理论的逐步升级,以及理论解释力的优化.这种变局,促使媒介场中的每一个机构和每一个个体,积极寻找更为适合的路径和方法,来顺应这种变化,较为显著的现象之一就是促生了内容创业、内容经济的热潮.笔者以为,所谓新媒体,“新”体现在新的媒体技术,新的传播理念,新的媒介形式;所谓全媒体,“全”体现在更为全面的输出路径,更为全面的产品体系,更为全面的媒体观念;所谓融媒体,“融”体现在资源利用的融通、内容生产的兼容、利益协调的共融.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主流媒体自建传播平台成为当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一大实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与此同时,“媒介可供性”的概念引入传播学界后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评价和考察新媒介方面具有极大的解释力。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传播可供性三个角度对“人民视频”网站及客户端平台的内容生产、媒介技术、传播终端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主流媒体在传播平台建构中取得的成果,并对其内容、平台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反思,以期为主流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在传媒业的知识生产中,商业资本使媒体从业人员作为雇佣工人将劳动力转化为媒介产品,同时受众也通过"生产性劳动"不仅仅作为媒介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而存在,也参与了媒介的再生产过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及技术形式的日新月异,这使得"使用者创生内容"的意义也超出了"消费即生产"的范畴,相较于形式的经济产值,受众对于传媒环境投入的完整意义也有待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1.
苏士梅 《编辑之友》2022,(10):72-78
“漂绿”广告是近些年商家迎合国家与时代绿色发展主题,借绿色环保之名进行营销宣传的一种广告形式,其实质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促销噱头或虚假宣传。“漂绿”广告通过所谓的“绿色”场景塑造和虚幻的知觉体验进行沉浸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们对“绿色真实”的认知,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和习惯,并由此陷入消费陷阱和伦理危机之中,使“绿色”成为“漂绿”广告的时代修辞。提高消费者的自我认知能力与维权意识、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职能、强化政府广告监管等是“漂绿”广告的解蔽之道。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一个生态友好、绿色保护的消费环境,促进媒介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融合创新、智能传播、思维革命、价值重构已成为传媒业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形成传播新形态、媒介新生态和传媒新业态.开放多元的媒介生态催生新内容和新服务,跨界融合和开放合作成为媒体融合新范式.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开启了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进程。论文认为,新型主流媒体应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媒介深度融合落实到“人”的要素上,这是由中国传媒生态的三重逻辑决定的。新型媒介制度实践作为一种“体系”实践,首先是包含了受众和用户主体的实践;作为制度性公共产品,与执政理念相互契合,互为表里,“人民至上”是其核心;媒介深度融合之“深”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之“全”正是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两个维度,其交叉点正是社会行动者的传播公共性建构。全民主体、全民参与、全民分享、全民认同,这些构成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质的规定性”内涵。将“人”放在传播的首位,是向真正的传播本体的回归,这是新型主流媒体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方苏 《新闻前哨》2008,(5):35-36
湖北省新闻传媒业近些年来呈现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同一“媒介种群”内部不同类别的媒体发展不平衡;“媒介种群”之间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的“媒介群落”发展不平衡。非均衡发展,短期内可以带来媒体的飞速发展,但却不利于整个湖北省媒介生态长远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推进湖北省新闻传媒业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转变,目前可以在“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指导之下,先行建设“武汉传媒城市圈”,再结合现实情况,制定合理规划,分阶段、分步骤逐渐实现。  相似文献   

15.
焦金 《今传媒》2016,(6):23-24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构建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是当前大众媒体最需要去关注和努力的。本文通过分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纸媒借助新媒体有效探索环保传播模式,结合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4年环境舆情报告数据,以《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千篇一绿”微信公众号为例,运用经济学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方面展开论述和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在环保传播过程中微信绿色公众号对受众环保意识构建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李翔 《新闻知识》2012,(2):40-42
2008年6月美国“绿色星球环保频道”问世,该频道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24小时不间断播出绿色环保节目的电视频道.2010年1月,旅游卫视正式变脸为我国首家专业电视环保频道,亦走上了绿色、生态的“绿色之路”.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此,各界普遍认为,其乃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一种物质能耗低、环境污染少、最具有创造力的朝阳产业.然而,当前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因此,构建“绿色文化产业”,即致力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产业,已是当务之急.究其实质,绿色文化产业的“绿色”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绿色意识的文明与进步程度,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媒体,电视环保频道的诞生无疑能够为“绿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理念基础.“绿色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最终必须依赖全社会绿色、生态意识的全面普及与推广,必须经由全民广泛参与,对此,电视环保频道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7.
张晋升 《青年记者》2017,(19):66-68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变革性命题,媒体的融合转型不仅是传播技术的升级和传播关系的重构过程,也是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的价值再造过程.传媒生态的这种变化,影响着新闻传播的生产流程和新闻传播实务的实践导向.新闻教育为传媒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在媒体融合转型的时代,新闻传播实务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这些在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却成了非常突出的问题.如何在迎接挑战中不断改进,在解决问题中锐意创新,成为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转型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潘琳  李珮 《中国出版》2022,(20):41-46
县级融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成为舆论治理、综合服务及信息传播枢纽“下沉”的重要载体。在县级融媒体“下沉”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以媒介生态位理论为指导,基于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和功能生态位等维度构建了县级融媒体“下沉”建设逻辑,提出优化策略:实现以县域用户为中心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打造多元化、极具基层特色传播平台,动员多元主体参与融媒体建设,重视商业逻辑下的业务设计与服务延伸。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0,(5):80-90
本文将社交媒体视为媒介基础设施,以微信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开放与使用项目为经验个案,探索社交媒体研究的媒介物质性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媒介语境中的社交媒体具有平台化与层叠化特征。一方面,微信经由API所进行的媒介物质性实践,实现自身在互联网空间中的边界扩张,异质性主体(普通用户、第三方应用商、互联网巨头以及硬件设备与软件程序等)围绕微信API的接入、使用以及竞争形成了一个层叠化的传播实践场域;另一方面,微信通过API接入标准的定义,结合行业规范与政策规制等方面形塑了结构化的平台关系生态。平台化的运作逻辑时常会与微信的媒介基础设施属性发生价值层面的冲突,当平台的边界扩张受阻或者遭遇竞争时,微信往往会以强化接入标准、纠错补漏以及商业协商等方式处理自身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章认为,将平台与基础设施等概念引入国内的社交媒体研究,有助于拓宽或者转变社交媒体研究的理论面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跳脱主流传播研究将社交媒体定义和理解为内容生产与关系建构的技术媒介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时代背景,我国传媒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取得了巨大发展。然而,在斐然的成绩背后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发展经营中所面临的困境。媒体的传播内容是新闻工作和媒介经营的基础,它与媒体的市场占有率息息相关。然而我国传媒业在内容经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新闻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内容趋同,假新闻、有偿新闻泛滥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