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琴 《考试周刊》2011,(14):30-31
本文简单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特点,包括剧本中富有诗韵的诗化的语言、散文化的艺术语言,以及剧作中采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包括隐喻、夸张、矛盾修饰、双关、拟人等,表现了莎翁戏剧文学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2.
间离效果是中西戏剧艺术的分水岭。中西戏剧艺术在舞台效果和叙事方式上的种种差异,体现了两者在间离效果上的不同立场。追本溯源,这些差异都要归因于中西不同的美学本质。尽管中西戏剧艺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只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就能将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达到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金钱”批判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以作家的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及时代环境为依托,以人主义思想原则为先导,对以“金钱”为轴心的资本主义社会作出了规律性,概括性总结,形成了莎士比亚独特的金钱观。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作为东西方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在戏剧创作上,分别突破了当时传统的创作手法,“三一律”和李渔的减头绪立主脑的束缚,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双线索或多线索形式,主副线相辅相成,既增强了戏剧的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又展现出丰富的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5.
纵览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其中存在的意象多种多样,如视觉意象、神明意象、正义意象、动物意象等,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含义,不但生动描写出生活在混乱社会中的人的本性和伦理道德,也显示了莎士比亚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更拓展和丰富了剧本的意义和内涵,赋予了剧本一种永不消失的美感和力量。约翰·德莱顿这样评论莎士比亚:"是一个在所有现代,也许还有古代诗人中具有最大和最全面心智的人。所有自然界的意象都在他的脑中,他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当他描述任何事物时,你不仅仅看到它,你还能感觉到它。"①其中水意象在莎剧中曾直接或间接多次出现,当今学界却罕有专文对此问题做深入探讨。笔者认为,水意象在莎剧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拟对其剧中水意象的最为主要的类型———暴风雨意象进行探讨,并对其在剧作中的象征意义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6.
王东 《语文知识》2011,(1):16-18
莎士比亚很少站在私人立场上思考与言说,他表现的是人类应具备的普遍价值,其戏剧作品赞颂了崇高的品质与卓越的德行,鞭挞了种种恶行,有益于世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使人们得到教诲与启迪。  相似文献   

7.
朱碧敏 《天中学刊》2004,19(1):94-95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双关、比喻、韵脚、重复和“膨胀——缩小”的手法。他在戏剧创作中运用双关使语言诗意化和诙谐化,运用比喻使语言具有形象性,运用韵脚使对白具有音乐感,运用重复以抒发情感,运用“膨胀——缩小”的手法以达到讽刺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莎士比亚剧作中,韵文(verse)和散文(prose)常常交替出现。这种现象既复杂又具有奇特的魅力。莎士比亚常在这两种语言表现形式之间来回调换使用,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和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戏剧家,也是人类戏剧史上的天才。他在戏剧舞台上辛勤耕耘了20余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风俗画,创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辉映千秋的人物形象,戏剧情节丰富多姿,戏剧语言繁茂、丰富、有力。莎士比亚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举世瞩目,已经成为人类戏剧艺术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不同时期都塑造有母亲形象。这些形象既有共性特征又有时代的形象流变。总体而言,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经历了由最初的共性突出到第二时期的个性突出,再到第三时期共性与个性双重模糊的变化过程,这种形象的流变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段--双关语,暗示,象征--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者认为:正是由于莎士比亚运用了这些艺术手段,才赋予了剧本更深的涵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剧界利用莎剧故事改编成话剧和戏曲上演,为普及莎士比亚戏剧作出了贡献。在当今时代,从莎剧吸取题材改编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各类文艺作品,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中国戏剧界应继续利用这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改编各类文艺作品,为建设精神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剧中人物的“女扮男装”及其反讽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莎士比亚剧中人物出现了不少“女扮男装”的角色。女扮男装作为一种戏剧反讽的艺术手法,对拓展戏剧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发挥着讽喻奇巧、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剖析了莎剧中“女扮男装”人物的反讽艺术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部分喜剧,弥漫着浓厚的忧郁、沮丧情绪,表现了现实和幻想的混淆,揭示了崇尚感官刺激、追求享乐所导致的人性的悖谬,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巴罗克因素,体现了巴罗克时代的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15.
杨宝海 《沧州师专学报》2002,18(4):35-37,39
从布莱希特“间离化”美学理论出发,诱视了中国古典小说《促织》,主要分析了《促织》中形象“变形”艺术手法的使用所造成的“间离化”审美效果,并进而思考《促织》的思想价值,论述了《促织》对封建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所具有的客观提示作用。说明了《促织》的创作实际一定程度上合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主题和表现手法方面将《促织》与西言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表现“异化”主题的经典作品《变形记》作了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散文体还是诗体,只要是准确、优秀的译本都能传递莎翁原剧的精华。莎剧是经典,应有准确精当的案头汉语译本,以供人们学习、欣赏和研究;同时莎剧又是供演出的,还应有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甚至地方剧种特色的舞台演出汉译本。  相似文献   

17.
威尔第歌剧<奥瑟罗>取材于莎士比亚同名悲剧<奥瑟罗>.本文从人物刻划、戏剧结构与冲突处理、戏剧性、抒情性与悲剧性的综合、现实性和审美风格等五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作者认为:二者处理的素材基本相同,但体裁形式相异,故二者在艺术特点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众多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也有人称之为"散文体"译本,没有"还莎士比亚的本来面目"。以朱生豪所译莎剧中的诗歌为例,探讨其在诗歌翻译方面独树一帜之处。  相似文献   

19.
生活的舞台很广阔,艺术的探索更深奥,需提升有声语汇的艺术品质,为观众在剧场的殿堂里奉献听觉文化的审美盛宴。触及当代前沿艺术实践的范畴,让更多学者和观众了解有声语言创作并不只是一种发音技巧,更是一种审美思维和艺术构思。同时,以本人创作的《纯真记忆》为研究对象,力求理论与实践互为渗透,既研究有声语言创作的相关理论,同时系统梳理独白剧场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