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和根本追求,分配正义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与价值标尺。在共同富裕的整体性视域下追求分配正义,要构建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按劳分配原则、机会平等原则以及社会保障原则。在制度上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联动效应:坚持以市场为主体的初次分配制度以建构分配正义基础;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的再分配制度推动分配正义落实;坚持以社会非政府部门为主体的三次分配制度从而实现对分配正义的完善与补充。立足新时代背景,在分配正义四大原则指引下,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规范资本运行;提高劳动力等级、保障劳动者权益;缩小群体、地区、个人收入与机会差距;健全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由此规制一条分配正义的实践路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分配注重公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实现共同富裕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构建个人收入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的问题上,不断探索,从按劳分配唯一选择到按各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到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比例,从只重视基本收入到完善社会保障,不断发展,顺势而必然。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认识是初次分配有效率,再次分配有公平。从实际意义上看,两次分配均存在公平和效率。微观上,初次分配社会成本低,再次分配社会成本高;宏观上,初次分配社会成本氤再次分配社会成本低。初次分配决定社会总供给,再次分配决定总需求。两次分配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保障是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5.
全面理解按劳分配,需要认识马克思设想的条件和分析角度与目的。各要素共同参与收入分配,是提高分配制度激励和约束功能的内在要求。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层面而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概念。按劳分配通过劳动力价值加成和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得以实现,它体现于微观与宏观、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统一运动中。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目前中国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人们对社会的公平产生质疑。因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目的在于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搞清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是解决的关键,制度不健全并由此导致的权力寻租等非正当灰色收入是主要原因。所以,必须改革和优化分配制度,反腐倡廉,治因为主,治果为辅。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报告在分配公平问题上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意公平"的分配制度相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为了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高度更好地解决社会公正失衡的问题,我们还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企业劳动产权概论》对解决分配公平问题的新探索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初次分配不能解决的以及初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公平问题,要通过再分配来解决。收入再分配也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问题。针对收入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管,不断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建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不断降低的非正常现象,加剧了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的趋势,这是初次分配不公的结果与反映。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经济发展新阶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极具深远意义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三次分配视角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已成为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本文以三次分配为视角,寻找在各个分配领域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初次分配领域强调效率、忽略公平,再分配领域财政税收政策调节作用的乏力、失灵以及第三次分配制度的缺失。针对收入差距拉大提出在三次分配领域中分别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三次分配的特点、价值及伦理缺陷,可以得知:在和谐社会中,完整的分配过程要经历初次分配(经济领域)、再分配(政治领域)、第三次分配(社会领域)三个彼此区别、相互关联的阶段.其中,初次分配是分配过程的起点;政府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矫正;作为“善”的第三次分配是对前两类分配必要的补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分配正义正是在初次分配讲究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促进谐和的持续过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义是机会公平与经济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使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低收入群体难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违背了包容性增长的本质要求。改革初次分配制度、完善社会再分配体系,是解决社会各种不公平问题的基础环节,也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居民收入状况的不断变化,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不断革故鼎新,分配理念不断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无不凸显着收入分配的核心概念公平与效率及其二者的关系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新论断,是对以往分配指导原则的纠偏和扬弃,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公平的分配制度攸关和谐社会的构建,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初次分配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基础,企业内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实现公平分配的微观基础,实现公平分配必须改革现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要素、产权制度,发展和确立非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和劳动联合体集体产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提出“按劳分配”的原则。列宁、斯大林发展了“按劳分配”学说,并在苏维埃建立和实践了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收入分配制度。萨伊发展了斯密的要素决定价值论,提出了要素分配理论。中国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上可以建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设想。即把分配分成两个层次,各个层次实行不同的分配原则,初次分配采取按要素分配原则,再分配采用按劳分配原则,并使这两种分配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在保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达到最终分配的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16.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当把十七大提出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当作一个化解矛盾的过程,实事求是地依据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揭示目前存在的认识上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及其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私营经济发展与对它积极引导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分配关系的复杂矛盾。不能以一般市场经济的分配关系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关系,澄清"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建立完善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我国初次分配中存在劳动报酬占比偏低、最广大人民获取资产要素收入机会有限等问题,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改革完善初次分配制度,要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致富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大原则下,实行国民收入分配适当向居民收入倾斜,保证劳动报酬收入的正常较快增长,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分享全民和集体财产收入的权利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60年代调整后农村人民公社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人民公社体制下重要的制度安排。本文从公社个人收入分配的构成和分配依据.以及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的公社劳动管理制度和工分制几个方面.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后到改革前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实况。由此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以大包干为特征的分配制度创新。并最终取代公社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造成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过低,因此,我党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我国的社会和谐发展,缓解我国的社会矛盾。然而,要提高初次分配的劳动报酬比重,必须对我国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公平的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