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贯彻‘三个面向”、深入进行创造教育的过程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力,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质疑问难,是培养和发展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怎样引导小学生质疑问难呢?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诱发思维,引起提问。小学生学习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满足于对书本上知识的粗浅掌握。这时你若问他们:“大家都懂了吗?”回答一定:“都懂了”。果真懂了吗:当然,一般的内容可以说是掌握了,但对于更深刻一些的历史道理,就不一定理解了。这时学生的思维状况,好比没有点燃的烟火花,一旦点着了,就会呈现出一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讲完某一问题后,问学生:“懂了没有?”教室里或无人应答,或齐声回答“懂”,于是,教师便以为大家都懂了。可一经检测,发现学生却往往错误百出。诚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其关键还是教者忽视了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听课浮于表面,不能做到耳、眼、手、脑并用,听、看、记、思并举,对老师所讲问题处于似懂非懂的麻木状态,甚至还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鉴于以上情况,笔者想就几种主要的学生课堂行为的作用与培育  相似文献   

3.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4.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这样议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管理,学生太吵了,要不是课改,就不会这样了。”“课改其实就是让学生多发言,多讨论、多表演、唱唱跳跳又一节,到头来一点知识也学不到,课改有什么好?”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吵”?学生吵闹的原因是因为课程改革吗?课程改革好不好呢?我认为出现这些现象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教师缺乏组织能力,没有组织好教学。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不能顾及全班而围绕部分学生进行教学。而现实中我们是大班教学,不可能实施像国外那种自由式的教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  相似文献   

5.
教育既有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冲的力量是的,当物理老师讲完惯性原理时,突然有个学生问到“老师,假如地球停止转动,哪会是怎样的结果?”老师说“问的不符合实际,没价值!”当数学老师讲完正数时,学生问:老师比没有还要少或小的东西有吗?”老师说“可能没有!”政治老师讲股票、保险时,学生问“老师,股票为何不能保险呢?”老师岔开话题而言它等等,这种好奇、质疑、探究、创新的意念就被许多教师给抹杀了。  相似文献   

6.
一、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具有创新意识的儿童往往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完《镜子》一课后,有个学生问:“老师,眼镜是镜子吗?”我说:“你认为呢?”“我认为不是,否则它为什么叫眼镜而不叫眼玻璃呢?”我哑然了,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但对这样的学生,我能摆“师道尊严”的架子  相似文献   

7.
幽默     
《教师博览》2004,(5):28-28
▲时刻表茛顾客烦躁地问道:“如果火车老这样晚点,那么《列车时刻表》还有什么用处?”站长冷冷地答道:“如果没有这份《列车时刻表》,那么你如何知道火车是否晚点呢?”▲她同意吗茛妻子:“咱们邻居每天上班的时候都要吻他妻子。你怎么不这样做呢?”丈夫:“你认为她会同意吗?”▲辅导茛老师:“两数相加之和,你为什么总是算多?家里没有人给你辅导算术吗?”学生:“有,我爸爸经常辅导我。”老师:“你爸爸是干什么工作的?”学生:“他是餐馆招待!”▲第120页茛老师:“拿破仑是在哪里去世的?”学生:“在历史课本的第120页。”▲傻跑茛假日的一天,父…  相似文献   

8.
于漪老师在教《歌声》这篇散文时,问学生:“你们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想不到大多数同学回答:“不-喜-欢!”虽然这同于老师原先的教学构想大相径庭,但她却并没有硬性将学生纳入预定的以赏析为主线的教学框架,而是因势利导地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呢?是真的写得不好吗?”她另辟蹊径,从审视性阅读的教学角度生动活泼地将教学展开。当学生发现,“不喜欢”的原因正是没有体味  相似文献   

9.
[现象]经常听到老师们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我已经讲过了,你怎么还不清楚?”“刚学过啊,怎么又错了?”……[原因]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老师刚讲过的习题学生怎么就不会做?是教师的教学有问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知识,学生在老师讲授之前明明已经懂了,为了“配合”老师,只有懂装不懂,心领神会地配合老师安排.直至帮助老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课堂,将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数学课堂失去育人的功能。那么,教师发现学生已经懂了,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1.
课文分析是文科生学习历史的重头戏,也是文科生对历史进行全面识记,培养多方面历史能力技巧的第一步。怎样才能分析精当、透彻,更是广大历史老师一直在孜孜追求并不断探寻的一个高深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历史课文一读就懂,没有必要详细分析。事实上,只要我们其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证明历史课文决非“一读就懂”,起码是“相当难懂”。下面列举说明。  相似文献   

12.
帮助     
去年八月底,有一位家长领着一个孩子来到大滩小学,用探询的口气问招收新生的老师:“我的这个孩子你们能收他上学念书吗?”老师觉得问得奇怪,回答道:“怎么不能呢?只要够上学年龄学校都收。”家长拉起孩子的右胳膊。啊!原来没有右手。老师先是一愣:没有右  相似文献   

13.
笑话数则     
无题学生问语文教师:“老师,诗经是什么意思?”老师说:“你在哪看见这个词,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诗是文学的一种形式;而经呢,那是属于宗教范畴的东西。”“电话教学”某公司子弟学校校长,来到公司办公室请示。“经理,我们学校因教学上的需要,想买一台录音机。”“咳,教书又不是听唱,要录音机有什么用?”“当前都在搞电化教学,这是必要的设备。”“什么,电话教学?老师、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上课,还用打电话吗?笑话!”消除不和某学校开展了一个家庭问题讨论课。在一个教室里,教师问学生:“你们认为要消除家长与学生不和的现象,最好的办法是什…  相似文献   

14.
说因动     
一次,有几个学生就“恢复疲劳”一词问我:“老师,既然是‘疲劳’了,就应该消除,可为什么还要‘恢复’呢?”其实,有这种疑问的人又何止这几个呢?究其原因,在于不懂“因动”这一语法现象。关于因动,中学语文课本和教参都没有介绍,其他的文字资料也很少提到,有的即使提到,也未作详细的研究,致使一些人,特别是有的学生,对它不甚了了。  相似文献   

15.
测评内容通过事例A、B,测评幼儿思维方式以及记忆、讲述能力。A 老师问幼儿:“你能用两只手发出声音来吗?”答:“不能。”老师双手对拍,再问:“发出声音了吗?”答:“是的。”老师又问:“你会用10种方法拍出声音吗?”答:“不会。”老师手心手背对拍,问:“这是另一种方法吗?”答:“是。”问:“现在,你能做到吗?”答:“可以!”幼儿做出手背相拍、不同的手指相敲等动作。“老师,再做100个也行!”幼儿激动地说。这就是给了孩子“出路”!B 请幼儿续编故事(测评方法)时,老师会使用几幅较抽象的图片,按故事顺序出示,提示幼儿讲述的顺序。这种帮助…  相似文献   

16.
启发与提问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多提问题,好象提问题愈多启发性愈强,这种观点我认为不对。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把启发式等同于问答式了。如果认为启发式就是老师问学生答,诸如:“是什么?”“对不对?”之类的简单问题,学生不需要动脑,只要把书本上的某一、两句读一下就可以回答,这样,看起来课堂上很热闹,有问有答,而实际上是:“学生动口不动脑,答案现成书上找。”这样的提问起不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的作用。 有的老师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  相似文献   

17.
有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我写的文章没有吸引力呢?”有同行感慨:“学生作文叙事淡而无味,实在读不下去。”是啊,这不正是写作的最大障碍吗?  相似文献   

18.
论自以为是     
我问学生:“‘自以为是’是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答:“贬义词。”我又问:“‘自以为非’呢?”未答,犹豫了,笑了。我接着加强疑问口气:“‘自以为非’是褒义的吗?”好像是,却未曾思考过,所以还有点没把握。读书不求甚解,学习不求深究,是一大忌。为禁此一忌,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遇事多问,问得别人不耐烦了也不打止,只要自己耐烦。自以为是不好,那就自以为非吧,可是如果总是自以为非,这日子怎么过下去呢?前也非,后也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这种感觉陪着你,你还怎么往前走?课堂上,老师问学生问题了,如果学生一个个都忐忑不安、自以为非,还有谁…  相似文献   

19.
老师手拿一只鸡蛋,问学生:"能让这只鸡蛋走起来吗?"鸡蛋没有腿,怎么可能走起来呢?学生们想。老师说,如果能让鸡蛋走起来,这是不是一个奇迹?"当然是一个奇迹,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学生们说。老师说:"鸡蛋孵成小鸡,成为小鸡的鸡蛋,不就能走起来了吗?奇迹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所以,不要把奇迹看成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事,奇迹是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的。"说完,老师又问学生另一个问题:"一只鸡蛋孵成小鸡,是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做到呢?"  相似文献   

20.
众眼看早恋     
近来,社会上都在关注中学生早恋问题。可是这个现象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连绵不绝。“早恋”就像流行病毒一样蔓延开来,一发不可收拾。可是,在老师家长的极力反对下,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呢?难道一味的打击真的对吗?为此,复旦中学两名学生采访了社会上不同身份的人,让他们谈谈对早恋的看法。问:您怎么看待中学生早恋这个问题?老师:首先我是不同意早恋,我觉得这种年龄是很幼稚的,而且继续下去的可能很小。男女之间存在好感是很正常的,纯属青春期正常心理现象。而且我认为不存在“早恋”这个词,既然是“早恋”,那就不是恋!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