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塾与学堂     
从前我们学英文的时候,中国自己还没有教科书,用的是一册英国人编了预备给印度人读的同纳氏文法是一路的读本.这读本里,有一篇说中国人读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在旧社会,人到中年凄风苦雨,浊浪汹汹,大有心力交瘁之感。因此,儿时的童真,常常泛出心头,即使分明是苦涩的,也心甘情愿地“把当时的痛苦,一层层地摩擦干净”,咀嚼出淡淡的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是一位蜚声现代文坛的著名进步作家,其小说和散文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显著的地位。《书塾与学堂》作于一九三四年,是郁达夫此期撰写的一组自传体散文中的一篇,最初以“自传之三”为副题,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一月《人世间》第十九期上。本文是以追忆的叙事笔法撰写的自传体散文,通过书塾改建成县立小学堂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再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一组生活片断。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1、作者似驾驭着回忆,在旧事的海洋中漫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郁达夫自传散文的创作意图。从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日起,到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日止,郁达夫在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上一连发表了七篇自传性散文,回顾了辛亥革命以前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书塾与学堂》是其中的第三篇。郁达夫自己在《所谓自传也者》一文中曾经说:“四十岁前后,似乎是人生的一个小段落。”他写这篇自传性散文,意在对自己半生的生活进行一次小结。  相似文献   

5.
一、《书塾与学堂》,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写的自传体散文,叙述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作者写这篇散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提示:这篇散文回顾了辛亥革命以前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自己的生活作一次小结,对自己从幼年时期起所形成的思想进行自我解剖,从而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与其它反映旧中国教育状况的作品比较,郁达夫的《书塾与学堂》立意要深刻得多,而这深刻的立意是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来实现的。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写书塾,后写学堂,将件件往事的断片,缀连成作者读书生活的大致图景。但是开头所介绍的英国人对中国人读书奇习的嘲笑,以及用较多笔墨叙写的“赊皮鞋”的风波,似乎游离于作者自己的书塾与学堂生活之外,似乎与文章总体构思不相谐调。其实,这正是文章构思的高妙之处。作者起笔洒潇自如,没有直接切入书塾生活的回忆,而是宕开一笔,谈闲似地说起了从前学的英文读本里所讲的中国人读书的奇习——“总要把身体东摇西扫,摇动得象一个自鸣钟的摆。”英国人  相似文献   

7.
与原作相比,这篇课文改动十多处,有改得好的,但已非原貌,有的却改得欠妥。原文有句“插画中画着一位年老背曲拿烟管戴跟镜拖辫子的老先生坐在那里听学生背书”,课文把“戴眼镜”的“戴”改为“带”,不对。“戴”,把东西放在头、面、胸、臂等处。“带”,携带。画中的老先生,眼镜是戴在眼睛上的,而不是随手拿着的,只能用“戴”。原文有句“他们无论读书背书时,总要把身体东摇西摆,摇动得象一个自鸣钟的摆。”课文把“东摇西摆”的“摆”改为“扫”,不确。“摆”,悬挂在细长线上的能往复运动的重锤的装置;摆的长度且振幅不太大时,运动的周期恒等。“自鸡钟的摆”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以相等频率摇摆。这个喻体与本体的“东摇西摆”相应。“扫”,很快地左右移动,比“摆”快而频率不等,与喻体“自鸣钟的摆”欠一致。课文把“摆”改为“扫”,并  相似文献   

8.
<正>一、作者和他未完的“自传”郁达夫是“五四”时期的著名作家。他是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并且是该社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的第一个小说集《沉沦》,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十月,当时曾引起文坛的震动。对于“五四”以后的新文学运动。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书塾与学堂》(高中语文第五册)一文确实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如事例的选取、语言的运用等.但是,文中出现多处与当今语法相佐的句子,特提出来探讨.① "不晓为什么原因,这一课的故事,对我印象特别的深,……"这个句子,两个地方有毛病:一是"不晓为什么原因".这是把"不晓什么原因"和"不晓为什么"两种句子糅在一起了,造成了句子结构混乱;一是主客颠倒了,应是"我对故事的印象",而不应是"故事对我的印象","故事不是人,怎会产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作者及课文郁达夫,1896年生,浙江富阳人,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是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三岁丧父。七岁入书塾,第二年转入县立高等小学堂。1913年随兄到日本求学。1921年发表处女作《沉沦》,这部小说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震动了当时的文坛。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参与组织创造社,主编《创造季刊》等杂志。这个时期作品较多,如  相似文献   

11.
一、本文的内容结构:这篇散文,根据记述的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述作者的书塾生活.这部分包括四段:第一段,主要是通过英文课本的插图,引出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在读书、背书时,有头上拖着长辫子、身子东摇西晃的奇习.这种奇习,不仅在外国人看来,觉得新鲜、可笑,就是在中国人自己看来,也觉得愚昧、落后,不可理解.作者开头就通过英文课本插图介绍中国人读书时的特点,这既为下边各段记述书塾生活做了辅垫,又能引起人们阅读本文的兴味.  相似文献   

12.
13.
胡元倓于1903年创办的明德学堂,是清末湖南第一所私立学校。它经历了几十个不平凡的春秋,直至胡谢世后,明德依然长在。胡的一生与明德相始终,其办校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教学质量之高、社会影响之深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所罕见。明德学堂曾是以黄兴为首的华兴会从事革命运动的据点,同时也有封建顽固势力在这里活动。胡以一介书生,蔽屣名利、往来于新、旧势力之间,一方面利用官、绅权势以维持明德学堂;一方面又利用明德学堂以掩护黄兴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从而为教育事业、为当时的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研讨胡元恢及其所创办的明德学堂,不仅对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而且对研究辛亥革命史,乃至整个民主革命史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近代科技,效仿其在教育、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这一主张得到了当政者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废科举的动因中有个人科考失败的成分,同时救亡图存、改造国民的企图导致其注重教育,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袁世凯推广新式学堂,集中体现在清末新政时期的山东和直隶,尽管民国初年亦有相当进展。在袁世凯兴学问题上需要强调的是,一是解决师资问题,二是提倡务实之风,第三,也是最为值得注意的是袁世凯与学部于1907年所拟的推行教育十条措施。总之,不是教育家的袁世凯凭借自己的权势、识见,废科举、兴新学,为清末近代教育改革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1906年,严复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对安徽传统的旧式教育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按自己的思想主张组织教学和管理,为安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18.
开心学堂     
《中学生电脑》2010,(7):120-121
即兴作画 美术课堂上,老师让大家即兴作画,小雨不知画什么好,便瞧了瞧前桌的同学,只见那个同学拿着蜡笔在画纸上胡乱涂抹着。小雨心想,看来他也不知道画什么。  相似文献   

19.
餐桌学堂     
小时候,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我和弟弟就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一并照顾的,还有伯父的孩子——我的堂兄、堂妹们。因为住在同一个屋场,伙食摊子是分开的,但吃饭的时候,我们都喜欢端了饭碗挤到爷爷奶奶的桌子边。  相似文献   

20.
趣味学堂     
如何省时约翰家里有一台烤面包机,一次只能放两片面包,但只能烤一面。要烤另一面,必须取出面包片,把它们翻个面,然后再放回到烤面包机中去,放在它上面的每片面包,要花1分钟的时间烤完一面。一天,约翰的女儿要烤3片面包,两面都烤。约翰先生看了女儿的操作后说: “亲爱的女儿,你总共用了4分钟的时间。完全可以用少一点的时间烤完这3片面包的”。约翰先生说得对不对?如果他说得对,那他的女儿该怎样才能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烤完那3片面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