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八旗子弟的家庭教育,注重知识和道德品质两方面。知识教育的特点是隆重师儒,各有所宗;道德教育是言传身教,以经史为主,造就了一代贤才良吏  相似文献   

2.
清朝承袭明代的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教育政策。它的前期,在辽宁地区设立的学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为汉族人设立的学校,旨在培养消除其民族意识和反抗思想,忠于清廷的人才;二是为皇族亲贵和八旗子弟设立的学校,旨在加强满族贵族的统治,保持八旗子弟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3.
科举是汉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清军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采取了科举制度来选官,并允许满族八旗子弟参加科举。从此一大批的满族八旗子弟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八旗子弟汉化趋势逐渐加深。面对大批满族八旗子弟汉化加深的趋势,满族统治者一方面采取了种种措施防止满族八旗子弟汉化,力图保持本民族的国语骑射的祖宗旧制。另一方面,为了稳定统治,又不得不实行科举制度。这体现了在实行科举制度上的满汉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的产生、生活追求、形象剖析进行分析可知,五陵少年的产生缘于汉唐时期五陵陵邑和京师富家雄厚的经济基础,八旗子弟的产生和清代八旗制度有关;五陵少年具有"任侠"、"纨绔"的生活追求,八旗子弟则不务正业;五陵少年具有伪侠和奢侈的一面,八旗子弟则表现出开拓进取和腐化堕落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的产生、生活追求、形象剖析进行分析可知,五陵少年的产生缘于汉唐时期五陵陵邑和京师富家雄厚的经济基础,八旗子弟的产生和清代八旗制度有关;五陵少年具有“任侠”、“纨绔”的生活追求,八旗子弟则不务正业;五陵少年具有伪侠和奢侈的一面,八旗子弟则表现出开拓进取和腐化堕落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丁佛言教子     
清末民初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丁佛言,原名世峰,1878年出生于龙口市宋家疃,1931年病逝于北平鲍家街寓所。丁佛言学识渊博,律己治家甚严,讲礼义、重言诺,终生烟酒不沽,对子女的教育尤有特色。丁佛言晚年非常喜欢孩子。但他从大处着眼,注重严格的家教,从不溺爱娇宠,时当帝制废除,满清统治者下台不久,八旗子弟不学无术,无力谋生,饿死街头的惨景  相似文献   

7.
伊金霍洛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民族聚居区,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所在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新形势下,要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民族关系,就必须抓住现在的大好机遇。努力改革扣发展民族教育,在政策上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尊师重教,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素质,最终提高全民素质。  相似文献   

8.
刘守渔教授     
刘守渔(1947-),男,汉族,四川省邻水县人.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我院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系教授。中国物理学会会员,重庆市物理学会理事。 刘守渔教授热爱教育事业,长期担任光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和其它理论物理课程的教学。教学中注重教育观念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常  相似文献   

9.
古代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发愤书”说学思想,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相同点是:双方都注重通过书使自己声名不朽,并看重抒写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不同点是:维吾尔族注重书的社会历史作用,汉族关注主体感性生命的延续,而且强调在身体残废的情况下发愤书;维吾尔族则看重知识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育》2013,(9):2+65
徐彩凤汉族,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任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地理教研室主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地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从教26年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课堂上注重创设"问题—探究"教学氛围,善于引导  相似文献   

11.
和珅,八旗子弟出身,自幼家境富裕,他熟读孔孟之道,精通四书五经。和珅原本是看守紫禁城大门的一名小卒,只因善于溜须手拍马,喜弄阿谀奉承,最终飞黄嘴达,身居一品大员  相似文献   

12.
汉族教师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是密切藏汉关系、联系藏汉文化、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有力纽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教师包括汉族教师,责任心不强且不安心本职工作。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又会对民族团结造成一定影响。经过访谈与问卷调查后分析认为: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汉族教师有责任心强的一面,但在协调学校与社会和家庭的关系方面、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在学习教育理论方面的责任心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3.
汉语教育是汉族人民的母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教育。数千年来,它哺育了炎黄子孙无数优秀儿女,创造了灿烂的化,成为世界上最具优势的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腾飞,世界全方位的信息沟通与交流,随着中国的崛起,了解中国,学习中国已成为一个世界潮流,加上汉语自身的优质,汉族教育“香”瓢全球已是必然趋势,汉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定然为时不远。  相似文献   

14.
士子哄闹考场,在明清时期屡见不鲜,多发生在考取举人的乡闱中,而作为最初一级的童试则少见这类记载。故此,档案所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满蒙童生闹场案极具典型意义,是科考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则轶闻。清入主中原后,八旗子弟大多坐享京城,荐举入仕。直至顺治八年(1651年)举行八旗乡、会试,“用满文,另为一榜”,八旗子弟才正式参与到考试竞争的行列。康熙九年(1670年)朝廷谕令:八旗满洲、蒙古子弟从庚戍科开始,概用汉文考试,考中者“附汉人通为一榜”。三年后,又“令盛京八旗子弟通习汉文者,与民童一体考试”。但八旗子弟需另设座次、试卷特作标  相似文献   

15.
清代非常注重对北部边疆的经营和开发,但在汉族移民问题上带有很大的民族和阶级局限性。通过对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政策的分析,论述了汉族移民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到满蒙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工》2013,(1):16-16
史利国,男,汉族,1962年5月生,山东人,中共党员,1983年7月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席(副司局级)。 邬惊雷,男,汉族,1962年1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85年参加工作,研究生(博士)。  相似文献   

17.
清朝入关的最初岁月里,政府面临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深层的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康熙亲政后,为了政权的稳固,考虑到政策的效率,文化政策也被迫作出适时调整,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清代文化政策对八旗子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以清代康熙皇帝与纳兰性德关系为个案,探讨清代文化政策与八旗子弟的汉化影响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云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背景及模式探讨冯春林,赵治国云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有着与汉族教育发展的不同背景,也就带来许多有别于汉族教育的特殊问题和矛盾。建国后,云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基本是沿着匾乏——一外援——一初等——一中等—一挫折——一复兴这样一条...  相似文献   

19.
彝族、苗族及汉族杂居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抽取杂居区初中生彝族、苗族260名,汉族被试800名,用症状自评量表(SCI—90)调查。结果为:1.杂居区彝、苗和汉族初中生的平均分低于常模,呈差异异常显著的总趋势。苗族部分结果与总趋势不符合,可能是苗族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等因素差异造成的。也可能与样本较小有关。2.彝、苗族初中生的平均分与同一地区汉族初中生基本无显著差异。3.在贫困的杂居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地按照发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针对杂居区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和形式,建立适应于各民族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三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在使用汉语教学的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包括汉语,哈萨克语及英语教育;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居地区的学生的教育,包括汉语和英语教育,也可以在汉族班或混合班中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