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英雄历险记     
正第十四节车厢不惧白色恐怖一"三一八"惨案后,北方的政治局势恶化,段祺瑞反动政府的警察厅发出了骇人听闻的告示:宣传赤化,主张共产,不分首从,一律死刑。接着,段祺瑞反动政府竟然以李大钊等革命者"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为借口,下令通缉徐谦、李大钊、李石曾、易培基、顾孟余等人。朱家骅、蒋梦  相似文献   

2.
1926年3月,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被国民军击退。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撤除津沽防务的“最后通牒”。3月18日,在李大钊等人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英雄历险记     
正第七节车厢坚持原则一在工作上,李大钊是一个讲原则的人。1916年6月,政坛的风云变幻为各党派重新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黎元洪继任总统后,段祺瑞以国务总理的身份组阁,任命孙洪伊为教育总长。后来,孙洪伊转任内务总长。7月25日,白坚武随孙洪伊北上就职,协助孙洪伊做些文案之类的事。这时,汤化龙等人准备在北京创办一份报纸,邀请李大钊来北京主持编辑工作。李大钊接到汤化龙的邀请时,不愿  相似文献   

4.
1926年3月,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被国民军击退。日竟联合英、美等八国,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撤除津沽防务的“最后通牒”。3月18日,在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北京群众5000余人在天安门集会游行,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竟令军警开枪,打死47人,伤2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就是这次惨案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一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里面有四处提到段祺瑞的“执政府”,但是执政府到底在哪儿,课本没有注释。据了解,段祺瑞执政府的总理衙门(也称国务院)就在今天北京地安门东大街东段的铁狮子胡同1号。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干涉中国内政,北京各界人民共有五千多人在天安门集会,举行请愿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走到铁狮子胡同1号执政府门前时,段祺瑞竟下令卫兵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当场和事后因重伤而死者达47人,伤者有150多人。李大钊同志头部受伤,但他不顾个人安危,指挥和掩护群众退却,表现出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为段祺  相似文献   

6.
吴汉全教授是全国知名的李大钊研究专家,受业于学术大师张静如先生门下,传承张先生关于李大钊研究的学术思想.近30年来,吴汉全教授坚持不懈地开展李大钊研究工作,主要贡献是:加强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研究,为深化李大钊研究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注重李大钊思想渊源的研究,力图勾勒出李大钊历史活动的中外文化背景;开展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研究,展示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突出贡献和历史地位;重点研究李大钊的学术思想,阐明李大钊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贡献;研究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在开拓李大钊研究新领域上下工夫.吴汉全教授的专著和论文,在李大钊研究史上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李大钊纪念馆坐落在乐亭县新城区大钊路,占地100亩,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1997年8月16日建成。该馆牌楼式的正门上镶嵌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馆名。院中矗立着的八根功绩柱,象征李大钊的八大功绩;八块浮雕,展示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三十八级台阶,寓意李大钊走过的三十八年历程。序厅两侧镶有工农革命运动浮雕;瞻仰厅正面设有李大钊汉白玉像,后衬邓小平同志的题词;东、西展厅用丰  相似文献   

8.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是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焦点,李大钊对此问题的思索就是一个缩影.在袁世凯统治时期,他抨击省界之见,赞成中央集权,其政治主张接近旧立宪党人;在段祺瑞当政时期,他反对专制主义,转向地方分权,其政治主张与国民系一致,具有联邦主义倾向;在联省自治前后,他弘扬民主自由,揭橥联邦主义,其政治思想也进一步升华.可以说,民国成立以来,他的思想经历了从主张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到主张单一制下的地方分权,再到主张联邦主义的变化.其思想演变折射出民国政争的波谲云诡,并与民初以来地方政治思潮上升的趋势相吻合.不同的是,在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不仅与资产阶级联邦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其国家结构思想极具特色.他的立论基础先是联治主义,后是平民主义,在当时都与众不同;他对联邦制国家结构的偏爱甚于其他主张联邦制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批判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但不反对联邦制度,他对联邦制的设计与中共“二大”的构想有所不同;他对世界联邦主义的设想也独树一帜.这些都体现出李大钊国家结构观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1917年夏,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北洋军阀内部的权力之争,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矛盾激化,形成“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府院之争”是怎样演变的呢?美国与日本在其中又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府院之争的发生,虽然是当时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的结果,但就个人来说,是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权力斗争的结果;就集团利益来说,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争权夺利。其实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冲突由来已久。早在袁世凯时期,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就已构恶了。当时黎元洪是中华…  相似文献   

10.
张静如先生是中国李大钊研究的开创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张先生在一生的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地坚持李大钊研究,在李大钊研究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李大钊生平活动与思想体系、李大钊研究史、李大钊研究的新领域开辟、李大钊研究国际化以及培养李大钊研究后备队伍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先生从事李大钊研究有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张先生李大钊研究的丰富学术思想包括:知世论人、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研究理念;学科交融、视域宽广的研究视角;加强基础、还原本真的学术追求;总结得失、不断开拓的治学风格。张静如先生对中国李大钊研究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开拓与创新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同时,由于李大钊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制约,在李大钊身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些过渡的痕迹,存在着若干与他向共产主义者迈进这个主旋律不太和谐的杂音。对于这些不足我们当然要给予实是求是地评析。但是,有少数研究者在评价李大钊时,却把一些不存在的错误加在李大钊身上,这当然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对于李大钊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出版了一本《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的专著。作者对李大钊的思想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细致分析,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研究李大钊思想无疑是很有启发的。但是,书中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06,(11)
北京市八一中学有个赫赫有名的集体——“李大钊班”。谈起和“李大钊班”之间的情感,班主任石志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获过多项荣誉的她把做“李大钊班”班主任视为人生最高的荣誉。“李大钊是我少年时代的榜样!”石志华在北京青龙桥中心小学上五年级时,有一年清明节,大队部组织队员到万安公墓为李大钊烈士扫墓。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应邀参加了这次大队会,并作了一个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3.
邵飘萍是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著名记者,他经常对军阀政府内的丑闻进行曝光。段祺瑞为此伤透了脑筋,他为了控制舆论,规定政府开会时严禁新闻记者采访。有一次,邵飘萍听说段祺瑞为了向法国借巨额外债,召集财政总  相似文献   

14.
“联吴”是李大钊一生经历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李大钊的"联吴"活动未得到公正的认识。事实上.李大钊未曾对吴佩孚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联吴"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利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蔡和森不仅没有笼统地反对"联吴".相反,却是较早对"联吴"做出客观评价的代表。"联吴"经历不意味着李大钊从五四时期的倒退,相反,对于北方革命的迅速展开和李大钊个人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成熟有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影响民国政治走向的重要人物,段祺瑞的逝世引发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交加,褒贬不一。综观段祺瑞逝世后的社会舆论,可谓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然而各方关注点却有趋同之处,集中于段氏个人操守、政治成败以及死后影响等几个层面。在政局变动、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舆论对段祺瑞盖棺定论的追求因立场与背景的差异而出现了目标与现实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特征作了可贵的探索。他在分析社会主义政治特征时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民族特征;必须强化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必须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同时李大钊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特征;通过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把握,阐明了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提出一系列具体主张。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探索对我们今天学习邓小平理论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与山东"是李大钊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1978年以来,研究者从李大钊与儒家文化、李大钊与山东近现代著名人物交往等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更高的要求来看,该课题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拓展和深入,一是必须加强对"李大钊与山东"问题的研究;二是继续深入挖掘、搜集新的史科,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三是深入展开李大钊与山东近现代历史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朱成甲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李大钊研究学者。他从1978年开始从事李大钊研究,至今已经40年,被学术界公认为研究李大钊最有成就、学术水平最高的学者。他的文章《李大钊对袁世凯的认识过程》与专著《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李大钊传》(上),被学术界誉为李大钊研究的"三部曲"。本次访谈,回顾了朱成甲先生研究李大钊的过程,阐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反响,揭示了朱成甲先生持续、深入研究李大钊的内心动力,体现了当代学人不忘"先驱者"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段祺瑞执政和晚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对这两段时期中日交往的背景进行比较,加之文献资料的参考,对段祺瑞的对日思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结论:执政时期采取"亲日"政策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晚年爱国抗日情怀是段祺瑞个人民族感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研究在近10年来有很大的进展。今后,进一步深化李大钊研究工作,可在李大钊研究的理念上创新,在既有的李大钊研究领域中精耕细作,在新的李大钊研究领域的开辟上下工夫。其他学科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话语体系""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道路""意识形态安全""学术中国化""逻辑谱系",等等,都可以引进并嵌入到李大钊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