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昂  黄宁 《天中学刊》2008,23(1):56-60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府浓墨重彩的形象描写的个中"隐语"、"作者之用心"在于以写刘姥姥在荣府里的所见所闻,为那个梦寐萦怀着的封建贵族世家歌功颂德;以写刘姥姥在荣府里的所历所遇,为那些个魂牵梦萦着的贵族剥削者树碑立传,从而完成并实现了作者欲将荣府"已往所赖天恩祖德"、"以告天下人"使之不至于"泯灭"的主观意图.  相似文献   

2.
刘姥姥简论     
《红楼梦》这部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的长篇巨制,不但主要人物早已进入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即使象刘姥姥这样的次要人物也是家喻户晓,为人们所常常引用。刘姥姥这个人物在全书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曹雪芹出于结构上的需要,在《红楼梦)}前五回总纲确立之后,没有直接着墨于荣、宁二府豪贵、奢侈的生活,而是宕开一笔,如金圣叹所言;“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从远远发来。达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作者“要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把这位刘姥姥技进大观园大大地出一回风头。继一进荣国府三十多回后作者用了近三回的篇幅让刘姥姥在…  相似文献   

3.
且说刘姥姥风尘仆仆赶进城去,好不容易来至荣府门前。一见这个排场:骄马簇簇,仆役威严,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三个动词“掸”、“教”、“蹭”鱼贯而出,把姥姥高攀贾府、拜谒权势的恭敬和惶恐刻画出来。  相似文献   

4.
立足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性,从三个方面探讨底层人物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情节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人物上相互映衬,使人物更加丰满;手法上借刘姥姥之眼“看”荣国府,用对比手法以穷写富。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悲剧内涵: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孕育的“明月行中天,蝼蚁向之揖”的“奴性”。这不仅是她,而且是整个中国国民尤其是中国农民,过去现在所具有的民族“共相”。而这正是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形象。在这些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一位不属于大观园,但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她就是住在大观园墙外的下层人物——刘姥姥。当她走进"膏粱锦绣"的贾氏贵族之家时,这幅栩栩如生的封建贵族末世生活的全景式画卷就显得越发生动、鲜活起来。探讨刘姥姥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深人理解全书的思想内容,领会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一、皴染作用一提起刘姥姥,眼前就会看到一个"村气"十足的老妈妈插了满头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闹笑话。"刘姥姥进大观园"早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刘姥姥原是个久居乡间的村妇,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曹雪芹何以花费不算短的篇幅来描写她?这其中实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用前五回的篇幅作为小说全部故事情节展  相似文献   

7.
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本文首先粗略描述了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喜剧表现。其次,对这一形象的多重喜剧意味作了简要论析:第一,刘姥姥形象内涵着作者对“人生无价值的东西”的嘲笑和否定;第二,刘姥姥形象折射出一幅“深沉而又浩大的忧郁的背景”;第三,刘姥姥形象集多种喜剧特点于一身。“老树著花无丑技”,是刘姥姥形象的美学概括。  相似文献   

8.
刘姥姥是一个"芥荳之微"的小人物,她以村庄老妇的眼光见证了贾府的兴衰,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贾府的面貌与风尚。通过刘姥姥所展现的贾府风尚,是作者所崇尚的儒家理想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关四平同志《刘姥姥三题》一文(载《北方论丛》1990年1第期,以下简称“关文”)细心地描绘了刘姥姥性格发展的轨迹;独具只眼地指出:“程乙本和雪芹原著中的刘姥姥,前八十回是形神俱同、性格无异的一个刘姥姥,后四十回里则一分为二,变成了面目酷似而神韵有别的两个刘姥姥”,进而探讨了“原作者与续改者思想倾向、艺术水平、美学情趣的不同”;见解独到地分析了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这个小人物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美学价值,其论不乏新人耳目之处。尽管如此,依笔者愚见,关文有些论述似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乘坐的“和谐号”动车下午4点30分准时到达杭州火车站时.我突然联想起《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模样。我朝同伴们夸张地笑笑。第二个“刘姥姥”进城来了。  相似文献   

11.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刘姥姥以“闯入者”的身份来到大观园,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殊不知,她也成为大观园中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在被审视中实现取悦他人的价值。这种“看与被看”视角的切换,使得刘姥姥与大观园及园中之人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留下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本文从“看与被看”视角解读刘姥姥人物形象,引领学生管窥大观园中的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12.
缘由聚焦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  相似文献   

13.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既是主题及环境意义的彰显,在叙事单元中更是前后情节得以结撰的枢纽。以刘姥姥之来为契机,以贾母两宴大观园为叙事焦点,作者旨在构建三种人物关系:一是围绕钗黛和解事件,展示新一轮钗黛关系的形成;二是围绕凤姐生日事件,铺演凤姐与贾琏的夫妻关系;三是围绕鸳鸯抗婚事件,暗写贾赦与贾母的母子关系、与贾政的兄弟关系。这种顺笔便墨、间三带四的叙事笔法,使得《红楼梦》这部人情小说呈现出真实、自然、生动、巧妙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4.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既是主题及环境意义的彰显,在叙事单元中更是前后情节得以结撰的枢纽。以刘姥姥之来为契机,以贾母两宴大观园为叙事焦点,作者旨在构建三种人物关系:一是围绕钗黛和解事件,展示新一轮钗黛关系的形成;二是围绕凤姐生日事件,铺演凤姐与贾琏的夫妻关系;三是围绕鸳鸯抗婚事件,暗写贾赦与贾母的母子关系、与贾政的兄弟关系。这种顺笔便墨、间三带四的叙事笔法,使得《红楼梦》这部人情小说呈现出真实、自然、生动、巧妙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5.
最近,翻阅到一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其中在谈及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认为:“刘姥姥十分懂得人情事故,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所以“能达到她要钱的目的”。甚至还认为:刘姥姥的应付,比起王熙凤“善于应付的园滑和机变”“还要高明一些”。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思考再三,不敢苟同。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创造人物形象时,总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人物自己的处境和性格决定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再由他们的语言行动来显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的。刘姥姥这个人物,也不例外。因此,要判断她的阶级属性,只要看看她的处境和她的语言、行动也就清楚了。  相似文献   

16.
刘姥姥何许人也?读过《红楼梦》的恐怕无人不知。“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遂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不提女婿狗儿因这刘姥姥时来运转,单这刘姥姥在《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说的酒令,  相似文献   

17.
比喻,在文学作品里,不仅仅具有普通的修辞作用,它往往还成为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种手段。《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写:刘姥姥只听见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箩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  相似文献   

18.
读过《红楼梦》的人,想必还记得刘姥姥在大观园吃茄鲞(xiǎng)的情景。凤姐向刘姥姥介绍了茄鲞的制作过程,刘姥姥吃了半天还是不知道是用什么做的。经凤姐挑明,又“细嚼了半日”才说:“虽有一点茄子味,只是还不像是茄子。”联想到近几年听的一些语文课,犹如加进了太多的配料又经过复杂的烹制的“茄鲞”一样,少了许多语文味,让人颇有刘姥姥吃茄鲞之感——姑且称之为“茄鲞现象”。本文拟对阅读教学中的“茄鲞现象”作一粗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可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百出”,已成谚语。为了替女儿家挣银子,让外孙儿们吃饱穿暖,刘姥姥故意出洋相,讨贾母、王熙凤、小姐和丫环们的欢心,演出了一出出逗人发笑的滑稽戏。表面上看,村妇很“拙”,她的一举一动都使人感到她与贾府是那么不和谐。例如,王熙凤让人端给她一盆鸽蛋,溜圆滑腻,再给她一双“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打磨得十分光滑,这样故意使她“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上。”偏偏王熙凤说“这鸽蛋一两银子一个”,刘姥姥一边叹气“一两银子…  相似文献   

20.
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味道不一样啊?”可悲,种了大半辈子蔬菜,吃了几十年茄子的刘姥姥竞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了;可叹,贾府中的茄子又是烘又是炸,又是蒸又是炒,又放辣酱叉放香料,经过这数十道程序的折腾,这茄子的味道还能保留几分呢?你让刘姥姥如何从这数十种味道中辨别出属于茄子的味道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