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资助高校贫困生的首要和核心问题是如何确立贫困大学生认定标准问题。本文认为,确立认定指标,关键是可操作性要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能从多个角度和层次真实反映学生经济状况,并符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2.
3.
借鉴国外慢性贫困最新研究理论,提出了一个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框架,并以四川大小凉山彝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父辈贫困的家庭,陷入慢性贫困的概率大大增加;而父辈不贫困时,即使家庭现在已经陷入贫困,这些贫困往往属于暂时性贫困或者短期贫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来缓解慢性贫困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学准确地评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贫困动态对该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采用贫困距离指数,在整体、局部和旗县三个尺度上分析了该区2000—2014年的贫困动态。结果表明,在县域尺度,2000—2014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所有贫困县均脱贫。全区贫困县减少了167个,贫困县人口减少了4569.76万。贫困缓解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公共财政收入与脱贫县贫困距离指数相关性最大(R=-0.51,P<0.01)。在快速脱贫过程中,该区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加剧。脱贫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长了2.11倍,脱贫地区旗县间人均收入的变异系数增长了41.67%。因此,建议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进一步精准扶贫时,应该注意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减少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区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贫困问题与NGO扶贫的发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认为,中国旧的贫困问题已经获得缓解,但新的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政府的扶贫运动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着财力不足、效率偏低、强化官僚系统及容易滋生腐败等不足,从而需要重视NGO(非政府组织的英文缩写)在扶贫中的作用,主张走官民结合的扶贫道路。  相似文献   

6.
姜佳家 《科教文汇》2012,(14):205-206
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贫困不仅表现在贫困地区低收入和低生活水平,还表现在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的全面落后状态。本论文探讨民族地区贫困农村的成因以及反贫困策略,通过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以及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旨在改善民族地区贫困农村的落后状态,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WIPO关于外观设计专利文献的标准包括2项,涉及外观设计文献的著录项目和官方公报的有关内容,分别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9,(10):131-138
基于2014~2017年原始数据,从动态三支决策视角下,构建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4个维度的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时序和截面两个方向对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进行评价,以此为依据进行动态三支决策分析,并运用Arc GIS软件刻画出片区多维贫困时空分布及演变,为片区有效治理多维贫困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认为:总体上,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现象仍然存在,但呈现出明显的减缓趋势;各片区多维贫困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贫困治理有效性不同;片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较快,而生态环境水平提升趋势不明显;片区多维贫困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逐渐加深"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贫困县的46 70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灾害对农户收入有明显负向影响,且对农业和非农业收入有双重抑制性,对贫困户的影响大于非贫困户。分析发现,农户的主要生计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对其抵御气象灾害风险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从政策上看,这意味着应通过免费农业技术和气象防范知识培训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强化农村人力资本,建立区域性减灾防范机制,为贫困农户提供气象灾害保险和气象信息支持,调整扶贫瞄准机制和精准帮扶政策,调整生态补偿标准,强化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县域要素的三江源地区旅游扶贫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佳  成升魁  马金刚  钟林生 《资源科学》2009,31(11):1818-1824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在消除贫困上的潜力和能力,然而,要让旅游真正朝着有利于消除贫困的方向发展,必须对旅游的发展方式加以调整,因地制宜地选择旅游扶贫的模式.本文构建了三江源地区各县贫困程度和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各评价区的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综合得分,并采用四象限法划分出资高贫低、双高、双低、资低贫高4种旅游扶贫类型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旅游扶贫基本模式为政府主导模式,以及各类型区的旅游扶贫辅助模式,即资高贫低区的政企合作模式,双高区的项目推动模式,双低区的产业联动模式,资低贫高区的大区带动模式.  相似文献   

11.
对边境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边境民族地区贫困的表现形式,阐述与构建边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相协调的扶贫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地区的环境-贫困与产业结构退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树民  张世秋 《预测》2005,24(1):14-18
环境与贫困问题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导致中国西部地区形成典型的环境-贫困现象。由于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在它们之间发挥着作用,所以,贫困与环境的联系不能被简单认定为一维的因果关系。本文从产业结构退化的角度探析西部环境与贫困问题的关系,得出产业结构退化加剧环境与贫困矛盾关系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通过制度创新冲破环境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以及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郭禹 《科技风》2013,(14):196-197
分析当代男大学生心理、思想以及学习特征,概括了当前苏北地区高校男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资助工作与育人目的结合不紧密、困难学生认定体系未达到育人作用以及操作层面存在欠妥之处等问题。提出苏北地区高校必须在资助过程中融入精神扶志元素,将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最终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田米香 《大众科技》2014,(6):258-261
社会转型、高校扩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年凸显。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身处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生显得更加脆弱,在愈演愈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更容易陷入多种困境。关注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就必须关注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找出其就业竞争能力存在的问题,探究影响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从而为民族地区贫困大学摆脱就业困境、顺利就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杨定  杨振山 《资源科学》2021,43(2):293-303
生态贫困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生态环境与贫困作用机制、支撑巩固减贫成果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高寒地区的生态贫困评价和影响因素探索较少.本文以藏北深度贫困区色林错地区为例,构建生态贫困评价体系,将BP神经网络模型和DEMATEL方法相结合,对该地区生态贫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色林错地区各乡...  相似文献   

16.
陈奉伟 《大众科技》2013,(6):308-310
旅游扶贫成为"贫困陷阱"破解之道,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论文首先分析"贫困陷阱"形成机理,然后解释旅游扶贫破解"贫困陷阱"路径,最后以遵义红色旅游扶贫为例,分析其"贫困陷阱"旅游扶贫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7.
《软科学》2015,(6):19-23
选用2000~2012年的数据,采用FGT指数测算了民族八省区城镇居民的贫困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贫困减缓效应,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民族八省区的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均有了很大的缓解;其次,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显著的贫困减缓效应,但短期内其对贫困减缓起抑制作用;再次,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减贫的"涓滴效应"处于扩大阶段,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致贫的主要因素,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很好的贫困减缓效应;最后,提出民族地区城镇居民贫困减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左孝凡  陆继霞 《资源科学》2020,42(2):274-285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促进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路径,引导农地有序流转对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通过构建可行最小二乘法(FGLS)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进行测量,以农户未来陷入贫困风险为贫困的测量指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研究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①在贫困脆弱性视阈下,分别以中国现行贫困标准和0.3贫困脆弱临界值标准,仍有22.3%农村居民群体处于贫困状态,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脆弱性水平分别为0.295和0.258,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②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居民未来陷入贫困的风险,通过PSM方法消除“自选择”偏误后检验结果依然稳健;③农地流转的农业产值增长效应达0.573,农地流转可以通过提高家庭农业产值降低农村居民的贫困脆弱性。为此,提出了加强深度贫困区扶贫力度,提高深度贫困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农地有序流转,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陆良县大莫古镇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差、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等。经过近5年的扶贫开发,总体上已实现脱贫。解决贫困问题,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资源,选好项目,整体推进等。  相似文献   

20.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也不例外。黑龙江是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地区,为消除贫困做了不懈的努力。如何进一步提高反贫困效率,迅速减少贫困人口是该省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对黑龙江省农村的贫困现状做了细致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次对贫困发生的原因做了探讨,得出如下结论:地理环境不利和生产要素缺乏是该省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必须设计不同的对策扶贫,这样才会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