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代意大利的隶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我国关于古代罗马史的著作中使用的“隶农”一词,是拉丁文“colonus”(“科洛努斯”)一词的意译。有些地方译作“科洛尼”,这是从“colonus”的复数形式“coloni”音译的。在古代罗马的历史上,隶农的出现及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演变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史料的缺乏和史料的性质(主要是保存在《法理辑要》中的许多法学家的论述和罗马皇帝的一些法令,还有土地丈量员的记载、碑铭等),由于对古代罗马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关于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的瓦解和封建生产方式产生问题的不同理解,迄今在学术界仍然是意见纷纭。在拉丁文中,“colonus”一词是从动词“colere”(耕种,种地)衍生出来的,原意是“农夫”、“耕种土地的人”。  相似文献   

2.
西欧农奴和中国佃农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劳动者。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状况,对封建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的差别的比较,以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一、农奴与佃农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我们要分析封建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把它当作以对抗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来考察。而在这一对抗中,生产者处于何种地位,是生产的关键问题。由于中西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不同,使农奴与佃农在生产中的地位也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3.
《国语·晋语一》载:“吾观君夫人也,若为乱,其犹隶农也。虽获沃田而勤易之,将不克飨,为人而已。”按先秦典籍中“隶农”二字连言,仅此一见。现代学者多把“隶农”理解为一种阶级身份。有人说这是一种农业奴隶,也有人说这是一种依附农民,或者是有奴隶色彩的农奴。其实这都是误解。首先从语法上看,《国语》中的“隶农”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主谓结构。“农”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意为“耕作”,“隶农”就是“隶从事耕作”。上引《国语》原文是一个比喻,译为今语当为:“我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世界历史》上册古代部分的《古代罗马》一章出现了“隶农”,在《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章出现了“农奴”。“隶农”与“农奴”的处境有所异同,这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学生对此疑问较多,概念模糊。我们经过相互探讨,在教学中先讲清楚隶农的来源和隶农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讲到“农奴”  相似文献   

5.
答:"巴高达"(Bagaudae)一词系凯尔特(或译塞尔特)语,"战士"之意.这个运动是罗马奴隶主国家对高卢地区(今法国)横征暴敛、差役重重的产物;是罗马奴隶制大帝国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斗争的有奴隶、隶农、市民以及地位日益处于破产地位的中小土地所有者等广泛的社会阶层.运动几起几落,绵亘数世纪,直至罗马帝国解体为止.这一运动自公元三世纪下半叶开始,先后形成四次高潮,最后与日耳曼人的入侵汇合,成为埋葬  相似文献   

6.
论4至6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经济复苏与转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世纪后期,即在拜占庭皇帝阿那斯塔修斯统治时期(491—518年),东西方地中海世界已经分道扬镳。在西方,东西哥特人占领了意大利和比利牛斯半岛部分地区,在没收罗马元老贵族土地的基础上建立了封建制度①。在东方,拜占庭帝国在自身独立发展的基础上也在向封建制转轨,社会经济复苏并走向繁荣。这是自4世纪君士坦丁皇帝把帝国首都转移到东方后,地中海东部世界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罗马—拜占庭帝国封建大地产的形成  罗马—拜占庭封建因素的发展是一种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另一方面是自由农民农奴化和奴隶的隶农化…  相似文献   

7.
罗马帝国晚期,奴隶制经济衰落,佃农增加,租佃制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这时的农民失去土地、负担沉重、生活贫困、地位低下。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客户有乡村客户、坊郭客户和客户地主。乡村客户是农村中“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和承佃地主土地的租佃农民。他们是当时农民阶级的主体。乡村客户的经济地位和封建隶属关系与他们的历史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即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阶级斗争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历史影响。所以,本文想就宋代乡村客户的经济地位和封建隶属关系作一些探讨。宋代乡村客户是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被剥削者。他们所受的剥削情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处祖国腹地的河南,地权在集中下又呈不同的态势:地主占有的土地较此前有所降减,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日趋增多,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地主靠出租土地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实物地租占有极大份额;农业商品化生产虽有发展,但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显得十分微弱。农村经济呈现日趋衰退的态势。这些情况表明,只有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农民才能真正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地理环境的特点来概述山羊在世界动物农业经济中的地位、生产的多样性;论述了山羊的不同生产体系及其特点,分析了从土地利用到产品的市场销售,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适应以及在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对粗放饲养和集约化饲养方式进行了分析,进而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山羊养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常熟县农村政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常熟县农村政治在主将钱桂仁的主持下,乡官制度得到充分发挥。常熟太平天国当局实行以乡官局代收地租粮米的政策。它与苏州三县相比,虽然也有“着佃交粮”和“招业收租”的形式,但基本排斥业户自行收租交粮的权利,排斥了田凭政策的实施。尽管它或许有利于发挥乡官的行政才干,但同时也容易造成行政腐败。无论业佃,境遇都没有向好的方向转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恶化了。主将钱桂仁也试图努力纠正乡官局对业佃双方利益的损害,他贯彻天王、忠王减租赋政策,改良乡官局弊政,其意向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2.
发轫于“依古制而惠四方”思想的李秀成地方建设新思维,是李秀成在总结前期农村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政治上,李秀成主张在继续维护太平天国客家人贵族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加强与地方人士的合作,改良贡役制社会结构,推行本土化政治.经济上,主张任用行政经验丰富的地方人士出任乡官,施行传统的地方行政,保护现存社会经济秩序.他主持向业户颁发证明其土地所有权的田凭,并保护他们向佃户收租的权利,同时倡导佃户交租,明确业佃责任,旨在迅速恢复社会生产,追求安居乐业的传统农业社会理想.但李秀成在“着佃交粮”这一重大理论难题上的观念模糊,对具体施政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代土地租佃制在官田和私田上广泛适用。在土地租佃制下,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是实物地租,同时,货币地租也有很大的发展。水佃权的转让及“二地主”的出现更加剧了租佃关系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宋代土地租佃的性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佃农的法律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种租佃契约关系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14.
近代徽州社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变化,商人们经商艰难,黄、赌、毒等不良生活方式流行,但同时,澈州人也在改变一些传统的迂腐短见,如歧视妇女、压迫佃仆等;另一方面,徽州人在近代对读书中举仍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相似文献   

15.
本以解放前后的上海市松江区张泽镇农村经济特点为研究对象。为了了解该地区的土地所有和佃耕行为,将对田面和田底、族田、坟田、雇用劳动、分种田、抵押、典卖、花粉田等进行记述。中国解放以后,国家的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土地的所有以及土地的利用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几十年后,要对旧中国的实态进行直接的调查访问将变得十分困难,特别是调查最容易发生变化的农村经济的困难性将尤为显。为了能够经上述情况到来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笔展开了这次访问调查。  相似文献   

16.
南京国民政府继承的危机性国家结构、在民族国家建设中产生的国家与社会的危机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抗性的阶级关系,使得为实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即政治统治需要的社会产出最大化政策即两次土地改革政策均告失败,最终导致南京国民政府雪崩式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一方面经典地演绎了诺思的“国家悖论”即统治者租金最大化与社会产出最大化之间的内在冲突,一方面也丰富着“国家悖论”,因为是统治者内部的结构性利益冲突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的政策不能实现并由此导致整体性统治租金的耗散。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国特色民营农场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现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经营,这就要求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适度集中。失败的实践证明:土地共有集中经营存在严重弊端。而土地私有集中经营又与我国法律、体制以及国情相悖。因此,必须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土地公有民营的集中经营;建立现代民营农场制度,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民营集中经营。  相似文献   

18.
从1955年初到1958年9月,云南分批在边疆部分民族地区实行了和平协商土地改革。从改革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以谈话、会议发言、会议纪要等多种方式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和西藏的土地改革产生影响。具体说来,云南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对川、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西藏虽然在土地改革前后发生了叛乱,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和平协商的方式,甚至四川的做法比云南的还要缓和。二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都是对多余的土地实行没收或者征收、征购,其它生产、生活资料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9.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它是英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圈地运动改变了英国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对农民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是一批农民流离失所的祸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农民翻身的机遇。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核心是鼓励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实现规模经营。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虽与我国在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但其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实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田凭是太平天国当局发给土地所有者的证明,具有法律效力。田凭政策是较"照旧交粮纳税"更高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具有国家法律效力,体现了李秀成推进良性农村政治的决心。但李秀成主持颁发田凭的政策,仍然是对原有土地关系的确认,在保护原有田主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保护他们的收租权利。因此这项政策虽然有很强的政治性,却丝毫不具备任何革命性变革的意义。"着佃交粮"并不必然会过渡到颁发田凭。只有1862年吴江监军钟志成推行的田凭政策,才真正具有了土地革命的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