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开展"我的中国梦"教育活动",中国梦"自然包括"大学梦""、教师梦"。尊重教师,就是要努力在实现"中国梦"、追逐"大学梦"的同时,实现"教师梦"。"教师梦"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职业追求、社会理想、生活向往。职业追求,就是教师在进行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所能取得的职业地位、职业声望、学术成就,高校教师的职业追求绝不仅仅是满足养家糊口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桃李满天下",科研出成果有益于国家科技进步,这些才是教师收获幸福与快乐的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代表了中国全体人民的利益。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高校图书馆应当把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服务,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要任务,树立奉献意识、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刻苦学习的意识,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我国新时期新的发展目标。中国梦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十分鼓舞人心,激人奋进。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靠的是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支撑,靠的是每一位劳动者的奉献,靠的是实干,而非空谈。发展是硬道理,人才是核心,这无疑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因此,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对中国梦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建构性的概念,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结合,既反映了文化复兴、国家富强的全民族愿望,也反映了个体的理想与需求;对大学人来说,中国梦也同样包含着寄寓自己理想的人才梦和教育梦.中国梦的语境下如何实现大学的使命?大学应首先落脚在文化、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上,应成为新思想孕育的高地,通过传承知识,创新知识,以及引领高雅文化生活,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在价值取向上,大学要有自己的办学理想和独立精神,应与绩效主义、分割主义、官本位主义切割;在职能上,大学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尊重、相信、发挥、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有理想、有健全人格的“君子”;在办学定位上,大学要找准社会与学校、学生与学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不追求完美,但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深刻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中华民族未来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梦"包含着亿万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梦,也包含着各行各业的科学发展梦。强国方能富民,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梦",无疑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  相似文献   

6.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的成长,如同人才成长一样,需要过程.事实上,中国的大学和大学校长们都在以非同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 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如何控制、如何评价才能使我们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快速接近?作为人类传承文明的载体,大学本身具有固守和积淀的特征,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大学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自已?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保障自己手中的年轻人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和行业的领航者?大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证明自已已经为社会带来了高质量的教育? 所有这问题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人才需求多样化以及技术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我的中国梦     
闫祎明 《下一代》2014,(5):17-17
正如果问起,当下最热门的词汇是什么?我想大家会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国梦。那么,什么是"中国梦"呢?"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梦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中国梦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组成的,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是我们的梦!因此,在我们自信地做起"强国梦"的时代,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梦想,"中国梦"才会更美丽,才会更坚实。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备受瞩目。为推动我国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各种举措不断推出,大量的投入、各类"工程"都在实施中。这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创新人才培养除了不断增加投入外,还需要做什么?影响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究竟有哪些?本文就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现实矛盾,从社会学视角提出实践反思。一、大学文化:传统精神与现代躯壳的纠结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研究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最主要是通过大学形成的创新文化实现的:大学提供的年轻人没有约束地思考、交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才是各级各类教育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这就需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大学高中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既有所"需",也有所"困"。必须构建大学高中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包括建立大学高中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合作机制、大学选拔人才的多元机制和大学高中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10.
精英人才是一个内涵宽泛、具有不确定性的概念,研究型大学以精英人才为培养目标是一种不恰当、不科学的提法,这种提法有着多方面的负面作用与效应。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特定的办学层次,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明确地定位为研究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米兰理工大学的成绩之所以得到世界的认可,首先是因为它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明确其"应用性",其次则是该校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需要引入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鉴于此,中国的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应该从明确人才定位、加强与所在地合作、营造应用性氛围等多个层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应用技术大学是高端制造业人才供给的主渠道,"中国制造2025"给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应用技术大学应当立足于制造业强国的战略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模式与层次,并从培养策略上作出快速有效的调整。具体来说,应用技术大学要革新人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学科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转变培养方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很早就有"大学"一词,并且很早就提出了"大学之道"。现代的大学教育与《大学》讲的大学之道是有距离的,今天的大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令我们不得不反思和重新体认"大学之道",希望传统的"大学之道"能启迪我们现代的大学教育,使我们能还原和践行大学教育的本真,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精英人才是一个内涵宽泛、具有不确定性的概念,研究型大学以精英人才为培养目标是一种不恰当、不科学的提法,这种提法有着多方面的负面作用与效应。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特定的办学层次,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明确地定位为研究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历来争论颇多,也没有定论。其实,讨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离不开大学的定位和功能这个前提。大学发展到今天,类型很多,有的是综合类大学,有的是师范类大学,有是的专科型大学。综合类大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该是研究型大学,在校研究生比例很高,目标应当是培养更多的研究型人才;师范类大学定位在培养师资人才,且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教师,重点在于对学生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专科型大学学科设置相对单一,其定位在于专而不是广,是对某一方向学科进行专门教学和研究。可见,不同类型的大学定位和功能各不相同,所培养的人才种类和层次也各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研究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质量与素质要求、考察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创新教育状态和解读创新人才培养诸要素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研究型大学应当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英国研究型大学秉持学术自由的坚定信念,以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院制和导师制为主导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借鉴英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高校应该树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理念、构建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韩蕾 《职教通讯》2019,(1):63-72
自芬兰应用科学大学建立以来,一直将专家型人才培养作为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图尔库应用科学大学是芬兰最大的应用科学大学之一,始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专家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将该目标的落实细化至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当中,为各行业领域培养专家型人才。图尔库应用科学大学的专家型人才培养以创新教育学为核心,通过课程学习、实践培训、项目参与等方式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专家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从1949年至今,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经过了多轮调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各行各业发展培养专业化技术性人才,到注重"精英"教育的研究型大学,再到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技能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调整的内容各不相同,但为国家图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社会育人才的初心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中国梦,寄托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追求伟大复兴的意志和情怀,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的目标指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同努力。青年学生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应当勇担时代重任,用自己的"青年梦"来托举"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