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事实上,芦山地震是我第一次在现场进行地震报道。五年前汶川地震当天,在总社负责首日外文英文全天滚动报道到凌晨,看着不断入库的图片和素材,我不后悔我在这里,但希望能在那里,直到事了,未能成行,总觉得欠下一笔债。到芦山,作为记者,是还愿来的,而身为川人,是还债来的。写什么呢?我不担心。只要走出去,就会有故事。我喜欢关于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台英 《文化交流》2013,(6):75-77
风雨千年。芦山有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跩花灯:融合多民族风情,寄托人们美好心愿。地震过后,相信它依然在。芦山地震前不久,我去那里采风。芦山拥有2300多年历史,文化悠久,其中,著名的是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芦山花灯。芦山花灯属于地方灯戏,俗称"跩花灯",据说兴起于汉,盛行于宋,所谓"沿门讴俚曲"(清乾隆《芦山县志》)。当地表演有两个主要角色:一是丑角,也叫"花鼻子"或"三花脸";一是旦角,也叫"幺妹子"。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中国的危机传播树立了一个典范。大地震发生在同年的中国南方冰雪灾害和拉萨"314事件"之后。这两件事,一个被外界指为"政府反应迟钝、救灾不力",另一个被国际社会批评"驱赶媒体、信息不开放",这让汶川地震后政府与媒体的作为更加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4.
灾难报道能够瞬间成就一个媒体,但不符合国际话语体系的灾难报道也能瞬间毁灭一个媒体。我们通过媒体来看世界,世界也通过媒体在看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通过媒体来看自己。本文作者以某些中国媒体对日本地震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了在灾难事件对外报道中值得引起重视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正在成都,亲身感受到了这次强震给当地带来的灾难。地震后第一个夜晚,我和成都人一样,度过了一个恐惧的不眠之夜。我的任务原本是去熊猫栖息地卧龙采访。由于地震导致交通阻塞,经与编辑部联系后决定就地采访抗震救灾。第一站决定去灾情严重的都江堰市。  相似文献   

6.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这是在社会化媒体高度普及后发生的第一个举国关注的重大自然灾害。自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兴盛以来,其在社会舆论的形成、引爆和导向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舆论场。在这次地震中,官方微博及时发声使碎片信息更优化,多种媒体互动传播使民间救助信息快速流动。新媒体已经引发灾难性报道的传播生态发生变化,新华社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就利用微信平台实现了前方记者与后方领导及编辑部的高效联动,突破时空限制形成了基于微信的"虚拟编辑部"。但社会化媒体传播也加大了谣言的甄别难度,报道中不乏媒体失范的现象,网民媒体素养的增强也引发了新闻伦理的讨论。因此,媒体要追问监督,政府则要理性引导应对新型舆论压力,使社会化媒体的积极一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08,(10):63-63
中国人权基金会将向11国赠地震救援致谢碑2008年12月,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向援助我国地震灾区的11国赠"汶川地震国际救援致谢碑",并向来华参与救援的每位队员赠送致谢碑缩微复制品,以感谢国际社会支持中国"5·12"  相似文献   

8.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汶川大震,灾难骤降。不平静的地球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大自然的暴虐。但一场灾难过  相似文献   

9.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2008年5月13日下午,中国外文局赴地震灾区报道小组已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待飞往四川成都的飞机。第一时间赶往突发事件地点进行现场报道,这是中国外文局历次采访报道之中所罕见的。  相似文献   

10.
国珍 《文化交流》2008,(10):2-6
住在解放军总医院病房的97高龄老人季羡林,时时牵挂着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灾情和受灾群众。"至少有三次,季先生合上双眼,眼泪大滴大滴地滚落……"季羡林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季先生正值牙龈发炎而伴有低烧。从那一刻起,季先生总是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荧屏,让工作人员用特大声音  相似文献   

11.
传媒书屋     
《大爱无疆:我们和汶川在一起》海啸汤松波南方狼主编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日前,一本全景式反映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灾难场景,讴歌浴血灾区一线英雄们事迹的图书《大爱无疆——我们和汶川在一起》由新世界出版社在北京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2.
触摸时代脉搏,关注全球经济文化走向,了解国际间的合作发展进程是本刊开办"高端对话"栏目的宗旨。自栏目开办以来,先后有贵州电视台的《论道》和中央电视台二套的《经济半小时》走进本栏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灾害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在灾害中,中国媒体也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两个月后的今天,冷静回望这场灾难,一些曾经遗失的美好在这次地震中被我们重新拾获。白岩松,一位站在中国舆论最前沿舞台的表达者,一位参与中国重大新闻事件直播最多的主持人,这次地震带给他什么样的心灵震撼?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对话白岩松,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迪和思索。我们对此进行了编辑整理,以飨读者。敬请大家关注"高端对话"栏目,并请各相关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提供线索,以便我们把此栏目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危机管理一直是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在灾难处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过度强势的政府行为将造成的伤害,提出了未来灾难处置中政府主导、受灾群众主体、市场互动的灾难处置运作模式,希望对政府的决策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外大传播》2008,(6):16-18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七天,人民画报社2008年第6期"汶川大地震特刊——一切为了生命"出版。2008年5月31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人民画报社承办的《一切为了生命——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大型图片展开幕。人民画报社策划的抗震救灾大型画册也正在紧张的编辑出版中。这就是人民画报社为抗震救灾报道快速反应打响的"三大战役"。  相似文献   

15.
本刊2008年第6期的封面是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她站在一片废墟之前,拿着话筒进行现场的报道。当时我们只知道,作为央视的记者她也到了地震灾区前方;从她的面容上我们看到了憔悴和坚强。于是我们把她当作地震中媒体工作者形象代言人。后来我们了解到,她不仅于地震发生后次日就去了四川地震灾区,更于6月20日重返四川。她说,如果没有这一次重返,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次赴川是对她灵魂的救赎。回京后,她应允了《对外传播》的约稿。但后来,她的状况同许多从前线回来的人一样,说自己无法提笔,因为脑海中的影像太多、也太难忘了,它们互相叠映着,浓得化不开……可是,电话这一端的我们分明地感受到了她的思考。其实赶赴地震前线的记者很多,仅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就派出了五批记者共124人次深入一线展开报道。她两赴四川的经历也不是唯一的。然而我们仍想展现她的心灵轨迹,我们希望"5·12"汶川地震带给人们的思考能够延续。于是在她第二次回京一周后,本刊对她进行了采访。她的名字叫田超颖。  相似文献   

16.
5月15日,“中国外文局汶川地震三周年对外报道采访团”抵达四川进行实地采访。采访团由局长周明伟、副局长陆彩荣亲自带队,由来自美、法、西、日、俄等国的5名外国专家以及中国网、《人民画报》、《今日中国》、《北京周报》、《人民中国》、《中国报道》、《对外传播》等多家媒体单位共计24人组成。  相似文献   

17.
汶川三题     
几天来,骤然而至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让真切的疼痛,一瞬间辐射到我们的全身。它撼动了大半个中国,它牵动了亿万人的心。大灾大难,考验着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政府应对突发灾难的快速反应能力,也考验着一个民族遭遇可怕梦魇时的自信和坚定。全世界都在点击中国,全世界都在点击汶川,  相似文献   

18.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各地灾难、事故不断。除了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以外,也有与人的因素有关的环保灾难,比如大连输油管道爆炸、福建紫金矿业污染水源等,还有矿难、重大车祸、  相似文献   

19.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世界瞬间聚焦四川,大批媒体和记者蜂拥而至,我们的抗震救灾境外媒体记者管理工作面临空前的压力。我还来不及为那么多失去生命失去家园的四川同胞去感伤、流泪,甚至来不及回家照顾还在余震的淫威中惶恐的老人和孩子,  相似文献   

20.
陈濛 《对外大传播》2008,(6):34-34,37
历经艰辛走进汶川在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167小时后,我踏上了前往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的采访之路。我没有想到,地震让进入映秀的路变得如此之难,原有的213国道和刚刚竣工的都江堰至汶川的高速公路全部中断,车辆需要经已经废弃多年的沿江公路才能进入,沿途的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