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期以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教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抓两头,带中间”,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重视优等生、关注差生的工作中,潜意识里忽视中等生,从而导致“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而中等生又占学生中的大多数,所以,班主任要把握中等生的心理脉搏,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切实做好整个班主任工作。 首先,班主任应该掌握中等生的心理状态。 中等生长期处在“中等”地位,缺乏与老师的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他们自以为置身于冷漠的师生关系里,在班级各项活动中采取旁观姿态,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久而久之就缺少自信…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按照学习成绩把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优等生、后进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等生几乎被老师忽略了.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每一个班级中等生的比例是最高的,他们成绩的好坏对班级的影响最大.按常规,教师带好一个班级的习惯做法是“抓两头,促中间”.但两头用的精力过多,中间的这部分也就容易被忽略.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被科任教师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也是“两头”的学生,而很少有“中等生”。美国教育家称中等生为“灰色儿童”真的很贴切。中等生学习成绩中等,一般都很遵守纪律,所以教师不会特别关注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不受人注意的中等生会变得自卑、懒散、没有进取心。他们是最渴求关爱的,甚至于有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不惜做出违反纪律、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不同心理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唐瑾 《华章》2010,(12)
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部分"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我们所提倡的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本文将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操作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中,尖子生学习优异,能够为班级增光添彩,给老师带来光环,因此老师们视之若掌上明珠,精心呵护培养,多给他们开小灶;后进生则是“麻烦制造者”,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给老师、班级脸上抹黑带来不良影响,故老师常重拳出击进行差生转化,对他们严格要求严加管教。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许多老师、班主任都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作法,即通过培养尖子生和抑制转化后进生来触动、促进中等生,以带动整个班级的发展。事实证明,抓两头并不能促中间,只会害中间,甚至毁了整个班级,带来灾难性后果。我们的老师、班主任更应该关注中等生。首先,“抓两头…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抓两头(优等生、后进生)。带中间(中等生)”的工作习惯,过分强调“两头”,忽视对中等生的关注,客观上造成了“忙两头,丢中问”的后果,使部分中等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中等生主要有以下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中,尖子生学习优异,能够为班级增光添彩,给老师带来光环,因此老师们视之若掌上明珠,精心呵护培养,多给他们开小灶。而后进生则是“麻烦制造者”,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给老师、班级脸上抹黑带来不良影响,故老师常重拳出击进行差生转化,对他们严加管教。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许多老师、班主任都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即通过培养尖子生和抑制转化后进生来触动、促进中等生,以带动整个班级的发展。事实证明,抓两头并不能促中间,只会害中间,甚至毁了整个班级,带来灾难性后果。我们的老师、班主任更应该关注中等生。首先“,抓两头促中…  相似文献   

8.
吕京 《当代教育论坛》2008,(15):128-129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学习中等生的培养和发展越来越受到更多教育者的关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英语学习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本文力图对I英语学习中等生现状及心理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关注中等生     
“要奖金重视优等生,要常规狠抓后进生,要省事忽视中等生”,这是许多班主任的共同想法。其实,中等生在班级同学中占大多数,班级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班主任必须关注他们,在他们身上多下工夫。一、一般情况下中等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渴望被老师和大家关注中等生既不能凭借优秀的成绩引起老师的关注,也不会违反校纪校规招致老师的“特殊照顾”,他们总体上表现为成绩不孬不好,安分守己,听话,默默无闻。由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无暇顾及他们,他们常常有被冷落和无人过问的感觉,获得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是他们最渴望的。2.缺乏自信,…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名字的,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且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  相似文献   

11.
朱立波 《考试周刊》2011,(41):216-217
中等生是一个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的群体,介于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不经常违纪,却很少取得显著成绩。在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具备较好潜质,可老师没有精力兼顾到对每个中等生的潜能开发和能力培养。通过实践,作者发现从抓好养成教育、注重智能开发、多给他们表现机会三方面出发,可将中等生逐步培养成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有用之材。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出类拔萃的天分,没有耀眼夺目的成绩,就连犯错误都缺乏勇气。他们不受关注,不受重视,生活在"阳光"撒播不到的角落,行走在教育遗忘的边缘。"这一段话就是东子老师笔下的中等生。本文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浅析中等生的成因,以及从家校联系、指定合理目标、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态度三方面浅谈让中等生变优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丢中间”的局面。任何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即“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校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对中等生有所忽视。这表现在不论是学校工作计划总结,还是班主任的计划总结,几乎涉及不到中等生的教育问题。其实,中等生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死水一潭,有时思想会不稳定,呈现两头分化。我们教师就不能只顾两头,丢了中间。抓中等生的教育就要研究中等生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也处在不上不下的中等水平上,比较一下,这与中等生有许多类似之处。一、处于中等生活水平的人,大部分都希望生活能提高,中等生同样具有渴望进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羡慕优生成绩,希望得到老师…  相似文献   

15.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学习中等生的培养和发展越来越受到更多教育者的关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英语学习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本文力图对英语学习中等生现状及心理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关注中等生     
杨亚捷 《班主任》2006,(6):18-19
在班级管理中"抓两头,促中间"实际上是忽略了中等生,而中等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应有其相应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学生思想教育上, 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部分“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我们所提倡的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一、对“中等生”概念的思考“中等生”的概念,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却好像很少有人去分析,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等生”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  相似文献   

18.
融立 《家长》2012,(6):29-31
“中等生”既可以成为“优等生”的“后备军”,也可能成为“后进生”的“预备队”。孩壬走向何方,关键在父母的教育方式。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成绩平平,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不会挨老师的批评。他们可能会被教过他们的老师忘记名字,其某些言行也经常被家长无意中忽视。然而,他们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等生”。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中等生     
《少年儿童研究》2010,(7):20-22
尖子生受人瞩目,总是被表扬和赞美簇拥着。差生让人头疼,但老师反倒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亮。而人数最多的中等生,却常常被忽视。很多人认为他们是:不能带动大家进步,也不会拖全班的后腿;既缺乏精彩表现,也不会惹出大祸;学习成绩很难冲到前面,但也不至落到后面…… 真是这样吗?还是听听中等生自己的诉说吧。  相似文献   

20.
赞美中等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 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尤其是心理、生理还处在健全、发展阶段的孩子。他们敏感而脆弱,特别需要鼓励、喝彩、掌声。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过多的喝彩和掌声给予了优等生和后进生,而忽略了中等生这样一个群体。笔者对有关学校某班中等生的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中等生在一学年中没被表扬过,也没被批评过,有的甚至都未被老师的眼神光顾过。他们自认为是被老师“遗忘的角落”。对此,他们表现出了明显的无奈。问他们是否想得到赞美,他们中有人说:等我先变成优等生或差生吧。其实,大多数中等生在智力上与优等生不相上下,只是或少了一些积极进取的劲头,或学习方法不够科学而已。因此,我们应对中等生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促进其发展。实践证明,赞美中等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