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本文从乡土文学创作的角度入手,较详细地考察了茅盾的乡土文学观,并分析《农村三部曲》独特的乡土文学品格,探讨作品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鲁讯开启和造就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字。鲁讯乡土小说透射出来的人格力量、文化器识、批判理性以及文本风格对整个20世纪乡土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艺术影响,而他关于乡土文学本质的独特认识与理论建构也对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规约、指导意义。鲁讯的乡土文学观与乡土小说实践是现代乡土文学艺术之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从五四到文革前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如实地描绘了中国乡村的历史变革,表现了中国农民从封闭愚昧正逐步走向开放文明的心路历程;而且随着社会变革,作家们不失时机地转换着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进而逐渐升级到对农民的崇拜,使他们自身角色越来越灰色化,最后丧失在民间话语与新的国家权威合流的工农兵主流话语中,而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也从沉默的灵魂到觉醒的一代再一跃成为生活的主人,逐渐以高昂的姿态呈现,成为创作主体的老师乃至景仰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近年热播的东北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中的新农民形象,进而探讨了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认为这些农民身处社会变革的大潮中,身上所具有的不同于以往的精神和特质,更能反映当下农民真实的生活心态及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相似文献   

5.
藤本惠子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以战后日本农村从恢复进而走向现代化进程为时代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主人公们继承了日本农民文学中对“土”的概念的重视,他们在有着脱离农村倾向的同时,又感受着“田地守护人、人也守护田地”的意识,体会着“守护农田、守护祖坟”的宿命感,这也是他们最终又能回到农村的原因所在。但与日本乡土文学中与城市文明对立的乡土本位意识不同,藤本惠子笔下的主人公们以一个更为宽容、更为开放的态度来面对现代城市文明,他们也是在这个前提之下在农村实现了作为农村人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6.
《人生》通过知青高加林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窥见社会大变革尤其是农村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改革进步的呼声和渴望。  相似文献   

7.
《人生》通过知青高加林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窥见社会大变革尤其是农村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改革进步的呼声和渴望。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6月3日至4日,"年代·城市·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大学创想宾馆国际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与大连本地作家和批评家,就当代文学的剧烈变化展开了深入研讨。作为大会的首位发言人,孟繁华对当代文学的剧变做了总体性的描述。他认为中国漫长的乡村文明正在走向崩溃,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崛起的城市文明。他列举了2010-2011年"古井贡杯"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和第四节"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获奖作品的名单,指出其中没有一部是乡土题材的作品。以此为据,孟  相似文献   

9.
一、沈从文小说中乡土情怀的主题概述 人之于故园的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无法理清的精神纠葛。当中国古代文人漂泊在这片具有漫长农耕文明的大地上,为着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游走于仕宦之途的时候,游子思乡也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沈从文以湘西乡下人的眼光,发现都市文明世界里的中国人堕落、虚伪,矫情,在压抑与放纵间有严重的病态存焉,气喘吁吁弱不禁风。在沈从文眼中,湘西山水间原始,蓬勃的生命欲望和素朴、直率的性情发泄不仅天然合理,如诗如画,而且还是衡量人类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是推进农村社会转型和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知青文学中包含着大量的自然生态书写.在知青作家笔下,自然生态王国一方面散发出令人陶醉、赞叹的诗性,诗性书写反映了作家乐观向上的生存意向及审美心态,透露出用浪漫主义规避意识形态束缚的意图,作家往往经由对自然生态的讴歌达到主体精神生态的自足;另一方面生态王国也蕴藏着魔性因素,释放出具有巨大的异己力量,魔性书写或凸显恶劣条件下知青不畏艰险、适者生存的刚性品格,或烘托出紧张焦灼的“文革”氛围,或赋予作品以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研究和解决农民教育问题,要从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尊重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教育发展特点和规律,参照国际上较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予以求真务实、科学的分析和把握.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立交桥",并延伸到农村终身教育,建立社会化学习型社会,为农村、农民教育的发展疏通出口和出路,这是农村(民)教育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另一方面,从我国的未来发展来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三农“问题是和谐社会视野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渗入乡村干部和农民日常生活用语中,从阶级敌人口中也能听到一些新词汇,小说人物话语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可称为话语殖民,主要分析它在小说中的表现,所体现的程度及其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逐渐渗入到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日常生活用语中。一J-说中人物话语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可称为话语殖民。话语殖民在小说中表现为四种方式,其背后具有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逐渐渗入到人物的日常生活用语中,这种变化可称为话语殖民。话语殖民在小说中表现为四种形态:完成形态、未完成形态、异化形态和性别形态,其背后具有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边城》的文学世界是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是中国的边地,因此相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在这个世界中,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往往和谐地融为一体,“湘西”所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自传》)。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不是产生在乡土、本土,而是产生在都市。  相似文献   

18.
本对几部中国当代农民题材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梳理,追踪严志和、梁三、许茂、冯么爸等本色农民所走过的那一段充满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的不寻常的心灵历程,让人们思索它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学清 《中文自学指导》2009,(3):79-80,F0003
费孝通曾说过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而这个“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乡土中国”说。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传统中国,“乡土中国”真切地反映了现实中国的真实情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的新视角,研究现代文学的新视点。但是在中国作为主体社会阶层的农民,他们虽然经常成为传统中国关注的重心,却永远成为不了“乡土中国”的真正主人,这是一种悖论性存在: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而言,三农问题始终关系重大,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最关键性问题。如果没有稳定的农村环境,我国社会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稳定;农民没有过上小康生活,我国的小康社会就不是全面的;农业没有实现现代化,国民经济就不能得到持续科学的发展。中等农业教育与三农问题的联系十分密切,关系到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建设,需要对其予以重点关注,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推进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步伐以及学校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