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姜亮夫先生的楚辞研究遵循“个别分析,综合理解”的治学方法,从早年的《屈原赋校注》到晚年的《楚辞通故》,他一直沿用此方法。这不仅体现了他继承传统“小学”重文字、音韵、训诂的考据方法,也形成了其多学科综合的研究视角。姜亮夫先生一生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自破已见的度量和独立自由的治学精神对后学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2.
姜亮夫先生在楚辞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当代少有的国学大师,而<屈原赋校注>是姜亮夫先生的楚辞研究著作之一,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楚辞>注本之一.对姜先生的<屈原赋校注>进行一番梳理,探讨其校勘的体系,综合研究的特点和考证细致的治学精神,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屈原赋校注>的价值及其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姜亮夫先生的楚辞学研究具有开阔的历史文化视野,敢于突破旧说,“抽绎新知”,于60余年的不倦探索中求新、求真,在楚民族特质、楚社会政治结构、屈原思想个性和艺术构思诸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开拓和创造,堪称耸立南天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4.
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搜罗赅博,体例周详,是楚辞研究者必备工具书。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修订。现将书中出现的疏误之处,分为讹、脱、倒三大类,整理成文,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作为"章门弟子"之一员,姜亮夫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之间有着悠久绵长的师承渊源。章太炎在语言文字学、楚辞学、历史学以及普遍的治学方法等各方面给予的指导,促使姜亮夫学术轨迹与学术成就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另一方面,二人之间的师承关系也并非单向灌输,由于姜亮夫的执著与坚持,章太炎对甲骨学的偏见同样逐渐有所改变。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一位弟子,姜亮夫与前者之间有着悠久绵长的师承渊源。  相似文献   

6.
姜亮夫、崔富章等学者将繁富的楚辞学著述归为四大类:辑注、音义、考证、论评。其中,"论评类"典籍是指侧重对楚辞作品及其屈原人格进行评价的典籍文献。相比较而言,学界于此类典籍的讨论尤显薄弱。故对宋代以前的十二种重要的"论评类"典籍之成书情况、评论特点、存在不足以及在楚辞学史上的贡献,作一条分缕析的概评,于"楚辞学"研究及楚辞学研究者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2017年5月18-21日,昭通学院围绕姜亮夫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举办了第四届"姜亮夫大讲坛"系列学术活动,包括姜亮夫先生铜像揭幕仪式、昭通学院"姜亮夫研究院"揭牌仪式、姜亮夫先生纪念研讨会以及系列学术讲座等。与会学者还寻访了姜亮夫先生故居和出滇古道,身临其境地体悟姜亮夫先生当年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近距离感受大师,感悟经典,浸润心灵。  相似文献   

8.
<正> 林云铭、蒋骥、游国恩、姜亮夫、郭沫若、……等位先生都是《楚辞》专家,他们关于《楚辞》的著作,流传甚广;智者千虑容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故我才有如下的一些琐谈。一、谈谈“撰余辔”两句《九歌·少司命》篇太阳神在唱过“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之后,所唱的“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两句,把太阳头天晚上没于西方,次日早上又能从东方出来的原因告诉我们了。而郭沫若先生却说:“从这节歌里,  相似文献   

9.
姜亮夫先生学问博大精深,宽无涯涘。以其治学所重的敦煌学和楚辞学领域观之,即体现出先生广阔的胸怀,自觉跳出狭隘的民族情结,而把学术研究放到超越国家层面的更广阔空间中去。在研究方法上,先生注意从基础入手,由浅入深,做深做透,最后逐渐形成系列成果。其胸怀与方法,均值得后学认真领会学习。  相似文献   

10.
姜亮夫先生与钱仲联先生,同为研习古典文献的大师级人物,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积累下丰富的治学经验。其中,姜亮夫先生的"做一桩"和钱仲联先生的"注一书",虽然提法不同,但却在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后辈学者禆益良多。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与积淀,是地域或群体的标志性符号。文章以荆楚方言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语料描述法,观察荆楚方言与楚文化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荆楚方言的词汇系统、语调特征、造词方式、语用现象几个方面分析荆楚文化的特质,从语言的视角对楚文化进行解读,进一步丰富了荆楚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廖序东先生的《楚辞语法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对《楚辞》进行系统语法研究的专著。该书对《楚辞》中的虚词和特殊句式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揭示了许多新的语言事实,对汉语语法史研究乃至文学鉴赏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楚语,是楚辞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和楚声、楚地、楚物共同形成了“楚辞属楚”的这一鲜明的地方特色,因而,研究楚辞中的楚语,是楚辞研究中的十分重要的课题。但楚辞中的楚语研究是四者中最薄弱的环节。东汉王逸及宋代洪兴祖为后代的“楚语”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楚语”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了第一部研究《楚辞》中之“楚语”的专著。姜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他深厚的学术根基两方面相结合,为20世纪楚语研究做出了超越前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对过去学者提出的部分战国时期楚方言的阳声韵部的语音特征如东冬合韵、东阳合韵等提出质疑。根据((楚辞》、《老子》等传世文献以及上博楚简、郭店楚简以及部分两周时期青铜器等出土文物的韵文部分并参考西汉辞赋的用韵情况对楚方言的阳声韵部合韵状况进行综合考察,认为元真合韵,耕真合韵,.m尾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是楚方言特有的音韵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6.
著名楚辞专家汤炳正遗著<楚辞讲座>"概"、"论"并重,寓.论"于"概",以"论"驭"概",全书涉及到了楚辞学的方方面面.每述论一事.必梳理历代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状况的发展脉络,有着强烈的"学术史"意识,允推为楚辞学概论学之新天成.  相似文献   

17.
楚辞在1392至1910的朝鲜时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朝鲜文人在书目、序论和诗话等文献中表达他们对楚辞的看法,体现了这一时期东国文人的楚辞观.而这些异域材料无论是在楚辞学史上,还是在汉文化圈内,都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楚歌,顾名思义即楚地之歌,是产生在南方荆楚地区的地方歌谣。西汉时期,因为项羽、刘邦的楚籍关系而影响到北方地区,同时,也因为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所封侯王有不少是楚国人,对楚歌情有独钟,往往借楚歌来表达其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楚歌更充满了一种忧愁幽思、缠绵悱恻之情,也更加感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不少楚歌,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需求,也使我们更好地看到了楚歌所具有的更为深刻的意义与更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楚简遣策车类字词繁多,且多与传世文献不合,对这些车名、车器加以考释,对于识读战国楚文字、探究楚国名物、文化、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