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屈原“哀郢”中“过夏首而西浮”。“西”字过去注家一直认为方位词,“西浮”是向西行;但篇中明言“今逍遥而来东”,前后矛盾。蒋骥不得已加以调停,指为由于江流曲折小有旋回处(《山带阁楚辞》),故忽西忽东。这一说法,其实仍不能通,原因是屈原不是画地图,路程的小小迂曲,何必入诗?姜亮夫说:“‘西浮’者谓自西而浮,……顺江而下,故曰自西浮。”(《屈原赋校注》)这里加上去一个“自”字,就变成了“增字解经”。这在训诂学上是不能容许的。举此两例,可见各家虽曲为解说,其实难通。考其原因,皆由胶执“西”为方位词之故。其实“两”并非方位词(“西”是“棲”的本字,原亦非方位词)。  相似文献   

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读罢《哀郢》,自然而然便想到这句诗,或许是它们向我展现了同样的意境。长楸、大坟、水波、行舟……万物都在诗人心中被染上了黄昏幽暗的色泽,天地更显苍凉。当那些香草美人的传说随了诗人的青春与梦想一去不返时,怅惘的诗人终于拿起落寞的笔,追忆、倾诉、呐喊与叹息。浪漫的笔触依旧,抒写的却是现实深刻的悲哀。  相似文献   

3.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相似文献   

4.
《哀郢》之我见天鹤天华《哀鄂》究竟为何而作?作于何时?究竟与白起破鄂有无关系?古今聚讼纷结。从本篇的标题,以及篇中所抒发的感情和纪录的实况来考察,我们认为不但与白起破鄂有关,而且作者还目睹了兵临城下之前大批难民逃离鄂都的的情景,并与他们一起逃亡。《哀...  相似文献   

5.
今天人们说屈原自沉汨罗江是因为秦军攻占了楚国的郢都,这种说法都是源于清初王夫之对屈原《哀郢》一诗的误解和推想。本文以历史记载为依据,结合《哀郢》,从时间、空间和事理等方面,证明王夫之提出屈原为了哀悼郢都沦亡而写《哀郢》的说法既无史实依据,又与原诗的情况相抵悟,自相矛盾,王氏之说不能成立。本文还对服膺王氏之说的一些著述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受王氏的误导而推想出来的种种“历史事实”实属无稽之谈,从而辩明了一个古典文学和古代历史纠缠不清的问题:以《哀郢》的诗题来摧想“历史事实”的研究方法不可取。  相似文献   

6.
《哀郢》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九章》中的第三篇,关于《哀郢》的写作旨意,历来看法不一。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认为《哀郢》是屈原遭怀王放逐后哀念故都而作,宋人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同意这种看法,只是认为是遭顷襄王放逐,非怀王。宋人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倾向洪说。这可为第一种看法,即屈原遭放逐后哀念故都而作。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根本否定了汉宋以来的旧说。他认为“方仲  相似文献   

7.
论《哀郢》所述“夏首”非后世之“汉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夏水”得名及其走向“夏首”所在位置等历史记载的考察,证明以武昌“夏口”为《哀郢》所述“夏首”,仍是对王逸注文的误解;“夏首”仍在江陵东南的“夏水首受江”处;以此解说“过夏首而西浮”,恰能深入地把握屈原离“东迁”时的恋阙真情,并能贯通“将运舟下浮”之意。  相似文献   

8.
“陵阳”究系何方 ?宋洪兴祖注 :在“前汉丹阳郡”。后世学者多承此说。而当今学者多持否定态度 ,认为“屈原行踪未必至此。”但是 ,若以江神神话为线索 ,就会发现 ,江神 (大波之神 )陵阳国侯 (阳侯 )就是江神奇相 ,也就是奇相所身兼的湘君。可见 ,江湘之神奇相的别名“陵阳国侯”(阳侯 )之居不在安徽陵阳山 ,而在湖南湘山。因此 ,先秦陵阳 ,就是后世岳阳。  相似文献   

9.
屈原《九章·哀郢》里有句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自来注屈赋的,于“陵阳”一词,约有二解。一曰水名,王逸承上文,“陵阳侯之汜滥兮,”说此乃阳侯的省文,意为大波。戴东原《屈原赋注》宗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有人把屈原作《哀郢》与“庄暴郢”联系起来,并认为庄是农民起义领袖。而据《荀子》、《吕氏春秋》等记载,庄乃是楚怀襄之世的将军,他率军掘墓暴虐于郢都,致使“楚分而为三、四”,这与《哀郢》所写景象不合,故二者并无关联  相似文献   

11.
(一) 《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鬻熊之族曾参与周武王伐纣有功。《楚世家》又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于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熊绎为鬻熊曾孙。熊绎建都之丹阳当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境内荆山附近,乃沿用鬻熊丹阳旧名。鬻熊丹阳则在今河南浙川县境、丹江之阳(北岸)、丹江与其支流淅川汇合处。熊绎立国在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前期,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城西北纪山南,故又名纪郢或纪南城。春秋后期楚平王曾建别宫于纪南城东南、今江陵城东北,亦称郢。楚文王迁郢,约在元年(前689)。自熊绎至此,楚国建都丹阳约四百年左右,包括周共和后152年和共和前250年左  相似文献   

12.
13.
屈原研究中诸问题,自汉代楚辞学奠基以来,无论是抱着“求得一个近真的屈子,近真的版本,近真的解说”的主旨,还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胸中之块垒”,有感而发以注楚辞,抑或据之以考证的方法,各家对屈子思想、生平、作品创作年代及真伪等等,见仁见智.《哀郢》作为“其言实”②的“九章”中的一篇,由于关系到屈  相似文献   

14.
《离骚》《哀郢》出自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之手,是史有明载的。但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始,就有人对这个问题提出怀疑。推而论之,连屈原是否实有其人也怀疑起来。但历史是无法改变的。近几年,考古方面的新收获,有的恰可以与文献资料相配合,进一步证实屈原是确有其人的,那矗立于文学史高峰的“金相玉质,百世无匹”的《离骚》《哀郢》,又确确实实是屈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九章·哀郢》背景和地理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哀郢》的历史背景不是郢城被灭或被威胁,而仅是屈原被流放出都,所以对郢思念如狂。他流放东方时,走的是夏水汉水而入长江的路线,停留于江夏之间时,想象自己最终会经过长江上洞庭,入沅江,被贬到辰阳、溆浦等武陵山南地区。  相似文献   

16.
17.
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是一篇别致的说明性、议论性、抒情性散文。它在结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上具有淡化文体的突出特色,值得仔细阅读、再三斟酌、反复鉴赏,以悟其平实中的宛转,微言中的深意,闲散中的匠心。  相似文献   

18.
潘啸龙副教授所著《屈原与楚文化》一书最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17.5万字。这是作者十年来潜心研究楚辞的结晶。全书分为三篇,探讨了楚历、楚史和屈原生平中两次放逐和自沉的时间及原因;对屈原的主要诗作如《离骚》、《九歌》、《天问》、《哀郢》、《远游》等的作年、题旨、性质和结构艺术,以及屈原的思想发展及  相似文献   

19.
从《哀郢》一文的地名考究中,可以看到屈原的一段流放的行程:出郢都、江夏,便过夏首;由夏首沿江向西南漂,又折向东下到洞庭;经过洞庭沿江东去到夏浦;过夏浦东流,最后到达陵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