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国良 《江苏教育》2006,(1A):26-27
真实的声音:“我才五十二岁” 在一次区级校本教研研讨活动中,我校52岁的吴树芳老师主动地承担一堂研讨课,在课后的研讨活动中.吴老师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2.
遭遇名师     
2006年11月6日一早赶赴崇文与大明老师“接头”,本以为这第一天的“任务”无非就是安排住宿与饮食,熟悉环境等等闲事而已。没想到,匆匆放下行囊,屁股还没坐热,大明老师便传递给我一个意外的消息: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邵逸夫体育馆(原浙江省农业大学)有个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大明老师本人也将于上午赶赴会场执教《家是什么?》一课。他建议我先行一步,直接奔赴华家池聆听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科学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同行上了一堂“土壤”的课,在大家一起研讨的时候,不知谁说了一句,“以前的自然书中好像有这一内容”,只听那位上课老师激动的说:“我已经把它扔掉了,这样我们的科学课程改革会更彻底些。”真有点像“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味道。  相似文献   

4.
王宏玉 《教育文汇》2014,(24):22-23
前段时间,两次执教一节二年级的同题识字研讨课,我对低段学生识字写字教学有了新的感悟。 这一课的内容是要求认识“亭、停、耳、闻、鸣”五个生字。第一次研讨课上,我分别就五个字的音、形、义进行讲解,并安排几位同学当小老师,但课堂气氛依然沉闷。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我读,或听我和小老师讲。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上,我“遇上”了蔡老师的“倒推”一课。活动的前两天,我在主会场听了8堂课,最后一天,我溜到了分会场。蔡老师在主会场上课时.我正在分会场最后一排.边看大屏幕,边和几位老师“聊课”——起初,对这堂课并没有太在意。当蔡老师做起了游戏,我的注意力被吸引了;  相似文献   

6.
唐爱华 《山东教育》2005,(19):128-128
最近听了一节数学课《年月日》,课始老师问:“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什么?”几个学生汇报后,老师准备向下进行,这时,一个男孩子依然高高地举着手:“老师,我还知道闰年是怎么产生的。”“好,我们等会儿再说闰年的产生,好吗?”老师请他坐下了。课继续进行,终于学到了闰年的特点,男孩子又一次举起了手,边举边站起来:“老师,我知道是为什么。”老师用手势示意孩子坐下,继续教学。下课的铃声响了,男孩子一下子站了起来:“老师,我还没说呢!”老师愣了一下:“噢,下课后你再讲给同学们听吧。”  相似文献   

7.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研究课题之一。今年五月,我参加了大通县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背景下“指导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安排主要是:“指导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讨;观摩张国菊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一课;听取专家点评。无论是理论研讨、听课还是点评,  相似文献   

8.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9.
一家之言     
创造需要宽松的氛围 某小学三年级上“蚯蚓课”。老师拿一盒活蚯蚓分发给学生,蚯蚓到处乱爬,于是学生满教室抓蚯蚓,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蚯蚓并组织讨论。 一个孩子说:“我看见蚯蚓没有脚,可是能爬。” 老师说:“好。” 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 老师说:“你说得更好。” 一个孩子说:“我发现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 老师说:“你观察的很细致。” 一个孩子说;“我尝了尝,蚯蚓是咸的。” 老师说:“我不如你,你很勇敢。” 一个孩子说:“我拴一根线,把蚯蚓吞了下去,又拉出来,我发现它还活着,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相似文献   

10.
肖玲 《青年教师》2009,(8):33-34
一次,我与同事观摩一堂小班教研课。课后研讨中大家一一致认为此次活动重点目标不突出、环节过于复杂、涉及领域过多。其实据了解,这位老师平时组织教学活动效果不错,为什么这次精心准备的教研课却不尽如人意?一位参与议课的老师一语中的:“中了教研的毒!”  相似文献   

11.
“超级女声”广为传播,一句“想唱就唱”唤起多少人想张扬一下自己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中,我想问老师一句:你竖鸡蛋了吗?你想创就创了吗?如果我们的老师多一点“超级课堂”,那该多好呀!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中国课堂少了哥伦布打破常规竖鸡蛋的精神。在一节美术研讨课上,我玩了一次“竖鸡蛋”,孩子们感觉很过瘾。有老师评价说:“这样的研讨课好爽。”一上课,我拿了两个鸡蛋走进教室,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把鸡蛋举起来,让班里个子最大的学生和最聪明的学生到讲台上来进行竖蛋比赛,其他同学呐喊助威。两个…  相似文献   

12.
“确定位置(一)”是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1课时,这节课也是第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系列研讨会衢州会场周保芳老师和岑新尚老师所做的研究课。在网络研讨的时候,我和广大网友参与了周老师课例的研讨。对这节课的内容我有以下的想法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3.
知错就改     
写字课是孩子们特别钟爱的,你别看他们握笔的姿势还不那么“老练”,但写起字来却是有板有眼。   一次写字课上,在教“车”字的笔顺时,我把第三笔写成了“ |”。当我让学生口述:“车”字的笔顺时,只说到第二笔,所有的孩子都闭上嘴巴不说话了,一个个瞪大眼睛,疑惑地望着我。我刚要发问,这时平时最认真听讲的小班长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只见他打开写字书说:“老师,第三笔应该是‘横’啊 !”我一下子“醒悟”过来,红着脸说:“老师把这个字的笔顺写错了,这说明老师上学的时候也怎么样了 ?”立刻又有几个孩子举起了小手:“老师…  相似文献   

14.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这是去年的新学年第一学期发生的事。那时,我们学校的“重头戏”——“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按照课程的进度,到研讨活动进行中,我正好要上到《对称》(人教版课标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这一课。恰好,这时我看了与这节课配套的一位优秀教师的录像课光盘(人教版),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建立“对称”概念时所创设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于是,我决定来个“模仿秀”,这就有了后来我在上述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这一课(公开课),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6.
先让我们看这样两个镜头:一年级语文课上,孩子们在学习“bpmf”。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孩子听广播的画面,然后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刚入学的孩子不谙世事,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老师,你是不是想教我们读b呀?我早就会了。”老师有些尴尬,仍不失温和地说:“我问的是你看到了什么?”那个孩子带着一脸的委屈坐下了。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录音机。”老师摇摇头。另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录音机上的天线。”老师摇摇头。第三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听录音机。”老师还是摇摇头。最后终于有一个…  相似文献   

17.
在2012年5月18日下午江苏省教研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研讨活动中,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骆增翼老师执教了一节题为“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研讨课,现场观摩和在线观看的专家、老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骆老师的课堂有何特色甲效果怎样?对我们的教学有哪些启示甲聆听、反思、顿悟……使我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想法,呈现于此,希望与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18.
李新 《上海教育》2006,(9A):30-30
我与《上海教育》结缘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 《语学习》编辑部组织的“中青年语教师沙龙”在大同中学举行第二次研讨活动,我作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的发言。此后就匆匆退场了,准备回校上拓展课。一个诚恳的年轻人追了出来,说:“李老师,您刚才的发言有没有底稿?能不能给我一份?我是上海教育杂志社的。”说着,他就递上了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9.
一节思品课留给我的遗憾桂平市桂平镇中心小学梁欢不久前,在贵港市召开的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我上了一节“思想品德”研究课。从接到上课任务的那一天起,我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课前准备中。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面和学校领导、课题组的全体老师一起集体备课,一...  相似文献   

20.
信全 《山东教育》2004,(13):33-33
在庆祝袁瑢老师从教五十周年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有幸聆听了天津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一课,印象可以用“行云流水、巧妙点拨”八个字来形容。具体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