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域之旅     
梁亚平 《新闻窗》2006,(5):F0002-F0002
7月初,贵州新闻界几位摄影爱好者相约自驾车进藏,历时16天,往返行程7000多公里,完成了环川藏线、青藏线的穿越采风活动。在此谨提供西藏行图片数幅,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走过川藏线     
一个记者,在他(她)的采访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许多层次的题材及人和事。然而,真正能让他(她)永远不能忘记并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动的采访对象并不多。《在三千里川藏线上》就是这样一个题材。“采访川藏线上的军人”是我台在1996年7月就拟定好了的计划。这年八·一前夕,我们到位于四川稚安的成都军区后勤部兵站部汽车二十团采访一位军嫂。这位军嫂的丈夫就是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他由于腋下淋巴癌不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信息     
四川省记协举行川藏线采访记者汇报会四川省记协于去年11月4日,在蓉城为深入川藏线采访归来的4位记者举行汇报会。这4位记者是四川通讯报的白伟、王寒波,人民邮电报驻川记者卢向前,成都晚报女记者王鹤。采访组于9月11日从成都出发,10月24日胜利返蓉。在历时44天的采访中,他们行程7000余公里,30多次翻越4000米以上的高山峻  相似文献   

4.
朱兴建 《青年记者》2012,(16):30-31
我是一个有藏区情结的人.也许有人会问,藏区情结是什么,那就是每当你看到那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湖,尽管你还伴随着急促的呼吸,却想立刻把胸怀敞开,把这一切美好都"贪婪"地"据为已有"的那种冲动.对我来说,两年零十个月里25次进藏、川藏线跑了5趟,是我引以为豪的经历……然而,并不是每次进藏区都那么轻松.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信息     
四川省记协举行川藏线采访记者汇报会四川省记协于去年11月4日,在蓉城为深入川藏线采访归来的4位记者举行汇报会。这4位记者是四川通讯报的白伟、王寒波,人民邮电报驻川记者卢向前,成都晚报女记者王鹤。采访组于9月11日从成都出发,10月24日胜利返蓉。在历时44天的采访中,他们行程7000余公里,30多次翻越4000米以上的高山峻岭,深入47个巡房、线务站(段)和20多个部队维护线路哨所采访。记者们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高原反应带来的困难,忍受了翻车受伤的痛苦,冒着生命危险在头有飞石、脚  相似文献   

6.
在我25年的军事记者生涯中,经历过多次险情:1996年8月赴西藏边防部队采访,泥石流将川藏线冲垮,我的腰椎被颠错位,双腿几乎瘫痪;2007年11月采访济南军区"铁拳-2007"军演,遇到险情差点"光荣"……2010年我在军事演习现场采访的又一次遇险,而是发生在波涛汹涌的南中国海上。  相似文献   

7.
川藏线是一条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全国人民关注和牵挂的"西部奇路"。60年来,中央媒体、军内外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川藏线官兵拼搏奋斗、牺牲奉献的感人事迹。再走川藏线,新媒体让60年川藏线大放异彩,不仅突破了宣传规模,而且为60年川藏线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覆盖了更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8.
在川藏线上英雄汽车兵张洪所在团队的荣誉室,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9块新闻报道的奖状牌。它似乎在向人们默默述说,这是团党委一班人用明智换来的。请看他们昨天的故事。团长孙玉进,除了勤奋工作外,那就是爱窜报道员的门。只要他发觉什么可写,先谈起自己对那件事的看法,道出它的新闻价值所在,然后就同报道员研究思路,寻找角度。去年4月,他突然敲开宣传股  相似文献   

9.
论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手段之一,被广大媒体普遍采用,但其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同时由于法律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使隐性采访常处于掌声和呵斥的尴尬境地。笔者认为,隐性采访本身并不存在正当与否的问题,关键是采用它的主体如何把握它,把握好了,隐性采访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利器,把握不好,就会变成新闻侵权的祸首。一一般认为适用隐性采访的“特殊情况”有三:1.有时采访先进单位或先进人物,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或是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2.进行揭露性或批评性报道,为了防止对方隐瞒真相…  相似文献   

10.
深受观众喜爱的成都电视台记者郭月,在她的事业上早已是硕果累累。读罢叶文林的《我所认识的郭月》,才了解到一切成就的取得与她那不畏艰险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她屡获新闻界的荣誉和嘉奖也不是偶然的了。现把叶文林的评介及郭月实地采访川藏线的经历(见本期第4页)一并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进藏两年了,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西藏当记者,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不落俗套,通过我们的报道改变读者头脑中对西藏的旧印象?想得多了,也偶有所得。但这“一得之见”,既不能说是体会,更不敢讲是经验,就算是一个采访琐谈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的形式多种多样,口头采访、体验式采访、视觉采访等等,都是记者常用的采访方法。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话采访已成为记者获取信息、采访的又一重要手段。电话采访因它的快捷、方便.常被人们称为“快餐式”采访。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应的一种采访手段,但其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本文拟以新闻实践工作者的视角,解读现阶段隐性新闻采访存在的悖论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浅谈采访工作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书刊文献采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有关专家称它为“图书馆业务的第一站”。它作为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1采访工作的现状(1)出版的无序对采访工作的影响出版界以利润为目的,大量热门书刊充斥市场。常常是不同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谈“○”     
“○”,作为一个单独的数,是无意义的,但它有时却又是一个有确定意义的数字。它和其它的数字一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作用。然而,生活中仍不乏马虎对待“○”的事情。前年五月,由于遗漏一个“○”,致使一位养鸡专业户五百多只小鸡死亡,实在令人触目惊心。前年五月,我采访本县寺巷乡养鸡专业户韩良贵,想报道他饲养家禽脱贫致富的情况。采访中当谈到他怎么样科学养鸡  相似文献   

16.
作风,是人们的一种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它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无事不显。一个人工作作风的好或差,对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时甚至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新闻采访作风,属于记者、通讯员的工作作风的主干部分。采访作风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良莠和成败,并推动或制约着新闻人才的成长。常常碰到这种情况:两位记者或通讯员,在起步时的新闻工作能力差不多,难分伯仲。但是,一位采访作风扎实,另一位采访作风飘浮,结果,几年之后,他们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来到我们面前,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网络时代到来对我们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其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它不仅改变了我们以往的新闻采访速度,新闻采访方式,而且也改变着人们对待报纸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谈话,是人们交流思想、情况、信息、感情的一种基本方法,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谈话比书信、电文、书面报告、文件的传递要及时、方便,而且,在谈话中人们可以及时随机反馈,进行补充。谈话,也是新闻采访中的一种基本方法。新闻采访谈话和一般人们之间的谈话一样,也是为了交流信息,谈话双方要诚恳相见,平等相处,实事求是,所谈内容要互相都能理解。但是,新闻采访谈  相似文献   

19.
下乡、进藏十余年,她不仅没有被苦难击倒,反而自得其乐,大展拳脚;官至总编辑,仍常常手把手教那些刚工作一两年的小姑娘采访窍门,顺带也一起讨论衣着品位;已然荣升祖母,但照样在聚会上和同事们嘻嘻哈哈,蹦蹦跳跳,高唱陕北民歌《兰花花》……这就是卢小飞,一位干得卖命、活得漂亮的女报人。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这种被人们称为“偷拍偷录”的新闻采访方式,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记者的偏爱。尽管有人对这种采访方式提出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于挖掘“秘闻”的新闻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