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历史不同论是在批判一切历史观念中建立自己的史观的,否定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将过去各种思想的描绘,改为对思想与思想之间价值关系的探讨。否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本体性否定,由此解构中国历史或思想史就由本体性否定关系的三个层次新构成。以其方法看中国学史则可分为学观念的变革史和学作品的鉴定史这样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唯意志论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绵延百余年,它有着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王阳明心学的复兴、近代佛学的盛行以及西方唯意志论思想的传入,为其提供了思想理论来源。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具有政治上反封建,哲学上反“天命”,伦理学上反封建纲常的革命意义。但它又极易成为无政府主义和法西斯专制独裁思想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我国近现代历史分期的学术热点,提出了关于国内外近现代分期的新观点。作为对近现代历史分期理论的重要扩展,重点提出了近现代以来整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民族成熟度的概念及基于民族成熟度的民族历史发展阶段的"五段论"理论。该理论具有"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特点,丰富了民族历史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姜翚 《青海教育》2005,(9):53-53
教学是一个“教”和“学”相互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则处于“教”的主导地位。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5.
囿于现行教材编排的局限,历史的“概念化”特征非常突出,很多重要史实只能简要平实地予以叙述,因此学生学得抽象,老师教得艰难。怎样才能避免照本宣科。将教材中的史实讲“活”?下面介绍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蔡德政 《中学生阅读》2005,(5):66-67,65
比较题既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能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细致程度,因此是历次高考常考的主要主观题类型。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是将与这两个或多个比较对象有关的内容逐词逐句地比较其意义点。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是对课本知识熟练、全面细致的掌握和对问题所给材料内容的细致分析和系统的把握,只有这样才有做到上面所说逐词逐句地按意义点比较,把要点答上面。  相似文献   

7.
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多种多样,经过多年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多看、多练、多想、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相似文献   

8.
喜谈“方法论”几乎成为胡适学术研究的一个标签,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自觉上,胡适显然更看重后者.在胡适这里,所谓的“科学方法”不单是一套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体系,而且指向研究的态度和思路.特别是“历史的态度”可以看作胡适“科学方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他看来,以历史演进的观点来考察史实是“科学研究”的不二法门,包括文学批评.其中,最具胡适特色的便是重视“过程论”而非仅仅做“发生学”式的梳理.反观王国维的文学研究则表现出一种“艺术的态度”,这在他们两人互文性的研究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9.
严华 《高中生》2009,(2):44-45
2008年高考历史题显示出重视考查考生材料阅读能力的趋势,考生对此应引起重视。 文字类型 读文字型材料时可采用分层法:看材料主要讲了几层意思,划出中心语句或关键性词句,概括史料的主要意思。阅读时尤其要注意一些特殊符号(如“………”“、”等)和一些特殊词语(如“因为”“然而”“所以”等)。  相似文献   

10.
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新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奔向更高更新的境界。 本刊志在为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摇旗呐喊,尽绵薄之力,从本期起特设“中学历史课改专题研讨”专栏,拟围绕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系列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强调考试要以能力为突出特征,能力应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知识的广博性、运用的创新性以及表述的准确性。而这种能力的考核只有在开放、多向型试卷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2000年江苏、浙江、山西、吉林四省推出了“3 x综合”的考试方法,不久还将实行“3 大综合”的考试方法。这种考试方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更好地体现开放性与公平竞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学习历史的关键就是“记”。怎样才能记得住呢?这就涉及如何记忆的问题了。记忆的本质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知道了,记住了,能想起来。传统观念是记得越多越好,记得越原样越好。一般是背书、背笔记、背题、背答案。而记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能脱离教材记下来,是加工后的替代。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记忆的最高境界呢?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步总结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历史视阈中的先秦"德刑之辩"及其现代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周公“敬德保民”、孔子“德政”、孟子“民本”、荀子“隆礼重法”为代表的儒家德治理论和以管仲“法制”、子产“铸刑书”、商鞅“严刑峻法”、韩非子“重法轻德”为代表的法家法治理论相互辩诘。两学派在治国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但在其“人治”本质上又是一致的。借鉴先秦“德刑之辩”的历史经验,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与西方法治的差距,我国推行法治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要坚持德法并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科在中学开设的价值不仅在于使学生对于中外历史知识有基本的了解.更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历史学独特视角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量社会的正确而深沉的价值观。比如.看待问题不流于表浅、追根溯源、探求缘起的能力,看待社会理性、宽容的态度等等。这些方法、能力和价值观将使学生在今后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时有所受益。  相似文献   

15.
赵剑峰 《历史教学问题》2010,(3):113-115,35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闪光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做了这样的阐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它强调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教师:(出示仿唐三彩马,提问)“三彩”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三彩”是指三种基本颜色;“三”是多的意思。 教师:这两种说法哪种正确,在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那么,唐三彩在唐代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 学生:艺术品;随葬品。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将“过程与方法”列入课程目标伊始,引起了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广泛关注。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尹志芳 《考试周刊》2010,(36):13-13
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真实反映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实践"过程与方法",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方向;以学生为本,展示历史学科特色等特点,更接近中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水平,更能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进步,更能实现新课改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框架的基本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什么样的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框架既是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又是合乎历史学科逻辑的,既是理论上必要的,又是实践中可行的,都需我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较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隋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