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与职业》2012,(1):118
近日,由教育部、德国联邦经济部、联邦外交部指导,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德国职业教育联盟共同主办的2011年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大会在天津召开。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德国职教联盟主席罗伊特等两国政府领导和有关企业、行业、学校领导共计25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据了解,2010年10月,为促进中德双方在职业  相似文献   

2.
《职教论坛》2006,(9X):F0003-F0003
中德合作江西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综合项目(BBF)是在中德两国政府达成的技术合作协议框架下进行的合作,是德国政府援助中国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项目的部分。项目期限为5年,自2004年1月开始,至2009年5月结束,分为一个支持期。在项目期,德国政府承诺投入不超过409万欧元的援助,中方对该项目投入2000万人民币资金0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代表德国政府执行该项目,中方项目实施机构为江西省劳动保障教育培训中心(JLT)。  相似文献   

3.
11月29-30日,"2011年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大会"于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召开。大会的主办单位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国职业教育联盟,承办单位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对外合作与信息服务部、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10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推出《中国战略2015—2020》(以下简称《中国战略》)报告。该报告为德国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开展对华合作制定的战略框架。《中国战略》报告开篇即表示近十几年来,没有哪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能与中国相比。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超过了德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对于德国来说,中国  相似文献   

5.
6.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强劲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工厂”。但是,这个规模庞大、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世界制造工厂”却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同时另外存在的一个事实是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包括失业人员,也包括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这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挑战,也是对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出的挑战。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先进和完善的,在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先进的理念,积累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中国在过去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已吸纳了不少德国的有益经…  相似文献   

7.
《中国培训》2006,(2):F0002-F0002,I0001
2005年7月22日,中德双方在江西南昌成功举行了“中德合作江西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综合项目”揭牌仪式,宣告了BBF项目的正式启动。BBF项目是在中德两国政府达成的技术合作协议框架下进行的合作,是德国政府援助中国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项目的一部分。项目期限为5年,自2004年6月开始,至2009年6月结束。在项目合作期限内,德国政府承诺投入不超过409万欧元的援助,中方对该项目将投入2000万人民币资金。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代表德国政府执行该项目,中方项目实施机构为江西省劳动保障教育培训中心(JLT)。BBF项目期内,将重点开展引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使用改进过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提高劳动力市场数据的质量等三方面工作。对江西省职业教育机构2000人次教师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培训,在100所学校试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在10所职业学校4种职业(数控加工、计算机应用、护理、汽车维修)使用改进过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就业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咨询。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迎来了经济的全面腾飞。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使得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变得尤为突出。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秘密武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也从这一时期开始成为了中德两国教育合作的重要载体之一。以此为开端,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已有30多年历史。自2006年首次举办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大会以来,由于每届大会都紧密结合两国的形势和特点,选择两国职业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主题,而备受两国职教界、企业界的青睐,已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记者榴红):10月25日,由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德国工商行会驻上海办事处主办,北京市公交高级技工学校承办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汽车机电工专业首届技能大赛在京举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中国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中国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处长杜英才、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威利·朗格、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培训处副处长刘振华、北京公交集团副总经理程东利分别致辞,对中德合作职业教育给予了肯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寄予了厚望。王明达首先对大赛的举行表示祝…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人力资源广、市场导向性强和就业率高等特征,对促进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陆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较好,但与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相比,在学制、构成、学历等方面仍有诸多不同,在此情况下,两岸开展职业教育的交  相似文献   

11.
在中德职教合作30周年到来之际,中德职教合作三十周年庆典暨中德职教合作发展论坛2009年11月29—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活动期间,会议还开设了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法制建设4个分论坛。其中,教学改革分论坛发言以中德两国相关职业教育教学借鉴与交流中的实际经验为依据,涉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职业教育办学与教学模式的迁移等,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和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2.
今天,来自德国和辽宁的100多名职业教育界及企业界的人士汇聚春意盎然的东北工业重镇——沈阳,隆重举行“中德职业教育论坛暨展览会”,交流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次活动是中德两国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史中的一件盛事,必将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此,我代表辽宁省人民政府,向论坛暨展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3.
徐正权 《湖北教育》2005,(11):46-48
在教育这块百花争妍的园地里.随州的职业教育格外引人注目:高等职教从无到有,2002年设立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校生已达6000人;中等职业教育一年一大步.2000年招生仅3000人.2002年招生达6000人.2004年以来招生突破1万人.吸引了众多邻近县、市的学生到随州就读。  相似文献   

14.
2013年3月8日,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2013中国留学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2所海外高校、部分驻华使馆和海外教育机构代表,以及来自全国71所各类型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及国际合作部门负责人、部分省教育厅国际合作管理部门负责人等逾300人参加了此次中国留学论坛。论坛主题为"国际教育与高校能力建设",重点围绕机构间的各类交流与合作展开讨论,探讨在全球学生及学术流动大发展的浪潮中,高校存在的困惑、挑战和相应对策,以及如何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增强高校能力建设,探索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思路和新路径。本刊将陆续刊登中外嘉宾在论坛期间的主旨演讲、访谈文章,本期刊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在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以及本刊在论坛期间对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的专访。  相似文献   

15.
16.
2009年11月29日,“中德职教合作30周年庆典暨中德职教合作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教育部、财政部、外交部有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业、中德双方合作项目单位的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研究职业及其规律为出发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显著的职业性特征。德国教育职业在职业分类体系中的清晰定位与分类、教育职业设置与更新的规范化程序与方法、教育职业自身丰富灵活的内部结构和统一严密的教育职业标准及其内容体系,保障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职业体系与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8.
30年中国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为了改革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我国在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开展了非常多的工作,对于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积极主动地开展和扩大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记者刘红):10月12日,中国与德国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猛,但运用大量电子设备的高档汽车在维护和维修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建立符合现代汽车维修和维护领域需求的汽车机电人才培训培养体系成为迫切要求。为充分利用德国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储备,帮助我国本土建立符合现代汽车维修和维护行业需求的汽车机电人才培训培养体系,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及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奥迪、宝马、保时捷、奔驰及大众公司)达成一致,共同开展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该项目将共同开发广泛适用于德系汽车的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标准及相关认证体系。首批  相似文献   

20.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中的"双元制"模式更是享誉全球。这种模式尊重个人选择,保障了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为德国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产业技术工人,促进了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德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德国的经验表明,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分工对人才的需求、受教育者的智力类型和个人兴趣,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所需要的多元化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