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劳翠勤 《考试周刊》2007,(16):92-93
梅尧臣是北宋初杰出的诗人,他在诗歌理论与创作中探索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道路。他的现实主义风格及平淡诗风,为宋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并对宋代及其以后的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谈谈梅尧臣对宋诗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中,平淡的诗歌审美理想出现得很晚。“平淡”作为一种理想风格而确立,并成为一种理论的自觉,应该说是始自宋代。纵观两宋的诗话诗论,崇尚平淡是比追求雅健更为普遍的倾向,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艺术实践上也得到充分体现。白居易作为开宋诗门户的一位中唐诗人,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崇尚平淡的诗风,而且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上也充分体现了对平淡审美理想风格的追求,对平淡的诗歌审美理想在宋代的最终确立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白居易在观念意识上推崇平淡诗风可从他对陶渊明与韦应物两位诗人的态度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历来对梅尧臣诗歌风格的评价,大都离不了“平淡”一语。最早用“淡”来形容梅诗的是欧阳修。他在《六一诗话》里说:“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又说:“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之后有严羽《沧浪诗话》:“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等等。可见“平淡”几乎已成历来诗论家对梅诗风格的共识。梅本人也提出作诗应“平淡”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论西昆派后期诗风对欧梅诗歌革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昆派后期诗风在北宋中期的诗歌革新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西昆派与欧梅新诗之间的过渡状态,对欧梅等人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晏殊、钱惟演、谢绛几人为主要切入点,探讨他们在欧梅诗歌成长道路上所起到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欧梅诗歌革新与西昆派后期诗风的渊源流变关系,对梅尧臣的平淡诗风、意新语工的诗歌理论也作了探源式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梅尧臣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十分丰富。其早期诗歌主要以模拟唐诗为主,以“喜为清丽,间肆平淡”为特色。景祐元年之后,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诗歌的创作在题材、手法、风格等方面逐渐发生转变,尤其在题材方面出现的众多变化,成为其诗歌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在此,从梅尧臣诗歌题材进行研究,着重挖掘导致这些诗歌题材形成的重要原因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文彦博诗歌创作的风格以及诗歌风格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总结探讨。认为就风格而言,文彦博前期的诗风婉丽秾妩,文字丽艳,后期的诗歌则渐趋平淡清新。从思路上看,其诗风的转变主要是由于个人阅历的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8.
苏轼对梅尧臣钦佩有加.他对梅尧臣诗歌接受主要体现在对梅尧臣艺术观念及美学风貌的继承上.具体说,他承续着梅尧臣诗画统一论及诗歌平淡美学旨趣,并使之升华、完备从而形成了更确切的理论,在接受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宋代诗歌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郑珍诗歌的艺术风格多样,令人品读不厌。从青年到老年,诗风有三变:早期的奇奥峭折,中期的酸涩苍郁,晚期的平淡淳厚。三者又互相溶函,形成“淳厚酸涩”的总体风格,成为晚清时代诗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中对文学研究有建树者之一。他从理学的视野对文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其独到的文学思想。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文道观主张“文道一贯”、“文从道中流出”的审美倾向;其创作本源论强调诗歌的美学脱胎于哲学母体,实践、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本源;其创作风格论推崇凛然正大而又淡泊高洁的人格,诗风上提倡平淡素净之致与苍劲刚正之气相交融的格调;功能论强调“情”与“志”统一,“兴”在诗歌感发性情中的审美教育作用。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对南宋中晚期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92年从美国回来后,翟永明诗风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原来的“普拉斯”式变为“戏剧化”。翟永明诗歌的“戏剧化”包含如下内容:其一,以戏剧为题材;其二,写现实如戏剧;其三,“细微而平淡的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2.
《陶者》简析及教学建议河北肖赵山一、作者简介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官至屯田都官员外郎。他在仕途上极不得意,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梅尧臣提倡“平淡”,主张诗歌必须写实,要有“兴”、“寄”,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刺”与...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诗派结社频出,施闰章、高咏等人形成地方性诗人集群“宣城派”,而由宣城派诞生的“宣城体”与“宛陵体”一脉相承,都是对梅尧臣个人诗歌风格的推崇和效仿而产生;不同在于宣城体是清初宣城派继承宣城地域文化底蕴而形成,虽继承梅尧臣风雅,然根据世代变化、时运周折,也积累了自己的一些风格和特色。清代宣城派对梅尧臣诗歌风格的接受和新变,来源于地域因素、家族因素以及清初宗宋热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潘阆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继承他们的“苦吟”精神,诗风清苦,但不像贾岛刻意追求奇险的表现方式和锻炼字句,在表现上更自然,语言通俗平易,诗风多了平淡闲逸的特点。还有一部分诗歌,沿袭五代“粗犷之习”,诗风粗狂、洒脱,有向风雅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梅尧臣的诗学关注现实,主张有为而作,反对空洞的言辞。在梅尧臣的诗学体系中,平淡与怪奇是两种不同的取向,但二者并不矛盾。梅尧臣主张创新,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梅尧臣在诗歌的写作方式上开创了散文化的道路,这是他对宋诗作出的几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6.
无题诗在宋代发生了诸多变化,主题上不再拘泥于男女情爱,风格上也融入了宋代诗歌的理性色彩和平淡的审美追求。不论是意象的选择、表达的方式,还是语言的风格,都与晚唐李商隐的《无题》大有不同。这些变化反映了宋代《无题》作者与李商隐艺术思维的差异,继而印证了宋代诗风较晚唐诗风的新变。  相似文献   

17.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地位。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既具有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风,兼具慷慨雄劲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风格“便娟婉约”: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其诗风前期豪放刚健,后期深沉悲凉。本文从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对作品风格具有决定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的风格和差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宋初的社会文化氛围促成了梅尧臣诗歌艺术个性的形成,尤其是宋仁宗时期的儒学复兴、科举改革、台谏改革和庆历高昂的士气,影响了梅尧臣诗歌的文气厚重、现实批判精神和“论议争煌煌”特色的形成;北宋诗文革新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群体指向在现实致用的诗歌功能论和健、老、淡的诗美理想上,对梅尧臣诗歌“老健古硬”的艺术个性形成的影响则更直接。  相似文献   

19.
陈晓清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1):59-61,79
研究者多关注梅尧臣诗"深远古淡"的一面,而对其"奇巧"的一面却少有关注,本文即从丑学的视角发掘梅尧臣诗的审丑意义。梅尧臣以勇于审丑的姿态在自己的诗中写丑、评丑、论丑,从而拓宽了其诗歌的广度和深度,状写出一个真实的本位的自然。他以审丑来突破思维禁区,为宋诗唱响了革新的号角,其诗歌的艺术魅力正在于这种献丑守拙的智慧,寒俭内敛的气质,厚重沉稳的底蕴和无取无求的平淡风格。  相似文献   

20.
贾岛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在晚唐、五代、宋初有着广泛的影响,追风贾岛的诗人不仅人数众多,诗歌风格也一脉相承,其诗风中的清之风韵及其对后学诗人的影响对确立宋代诗歌的新的美学范式有较大意义,其诗歌的审美追求从清奇僻苦演绎至宋初晚唐体的平淡幽远,为后来宋诗发展成为以平淡自然为诗美极致的审美趣味奠定了基础。所以考察贾岛诗歌的清之风韵及其在晚唐、五代、宋初的回响对于我们研究唐代、宋代诗风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