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理想)是"化",由此出现了中国传统译论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化境说";通过解读《林纾的翻译》,追溯"化境说"的理论渊源、诠释其本质内涵以及它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贾楠 《海外英语》2011,(13):206-207
该文通过《福尔摩斯探案集》中TheDevil’sFoot一文程小青先生的译本分析,试图从化境说的角度看译者程小青在翻译策略上的选择,着重探究接受环境和读者接受能力对翻译"忠实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性与现代性是民族教育的两个属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因。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运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对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浮士德》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是《浮士德》中所体现的“浮士德精神”,它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西方近代精神历程,构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传统性,歌德本人对这种古典精神的俯视和超越则形成一种现代洞察,使《浮士德》具备了诸多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6.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政策选择,具有目标与手段的双重意义,是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并隐含了面向未来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首要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继承优良传统,要与时俱进,要勇于创新,要赋予时代的内涵,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之功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江苏、广东、江西等地的被试进行人格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测试,结果显示,人们已经表现较强的现代性,传统性则已非常微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中国人之现代性发展得很好,而传统都已丢失殆尽,因为与传统相对立的现代并不能包含现代的全部含义,而传统本身也可以是现代的。  相似文献   

9.
世界性、民族性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两个最基本的文化要素。高等教育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实际上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就是国际化加民族化。  相似文献   

10.
路遥曾在评论文章中说:“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又由于社会经历了持久广泛的大动荡,城市与城市,农村与农村。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尤其是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以及由于大量初、高中毕业生插队或返乡加入农民的行列,使得城乡之间在各个方面相互渗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和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的冲突.文明与落后,新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内容,这一切矛盾在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方面都表现出来。是那么突出和复杂,可以说是立体的、交叉的”。  相似文献   

11.
重点从林纾的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功绩、翻译评价等方面探讨林纾的翻译,认为林纾的翻译是依据翻译目的、译者修养和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尽管译作中对原作作了大量删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依然不失为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12.
13.
林纾虽然具有极强的反西方列强意识,但他并不反对西学的输入.林纾对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所张扬的基本观念有所了解,并乐于接受,对西学的某些观点也能予以审视和反思.但林纾对西方的自由、平等之说,仍存在着理解上的肤浅与隔膜.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西学东渐过程的曲折与艰难,有助于我们体味林纾面对西学东渐大潮时特有的复杂心态和观念.  相似文献   

14.
论林纾“误译”的根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现象,他不审西文,却凭他的古文翻译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以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的译本,一直以来,毁誉参半,其译本中存在的大量讹误多是倍受指摘的目标,评论家们一般把他的误译归咎于口述者或林纾本人的粗率大意。该文却指出林译小说中的许多讹误常常是林纾有意选择的结果。文章从晚清的社会及文学背景、中国的翻译传统及华夏文化的自我推崇三方面来分析他误译的根源,指出他的误绎中有很多在当时来看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名著的观念是因时间变化而衍变的特殊意识形态.林纾在西洋文学(主要是小说)翻译的丰富经验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名著观念,主要是对古典中国诗文观念的比附和移用.林纾及其合作者的古文翻译产生了一些翻译经典(即译作名著),以及林纾翻译的一些西洋文学中的名家名著,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等,显现林纾尽管遭遇了新文学群体的严厉指责,但无疑仍是介绍西洋现代文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综览2009年对林纾翻译和其他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到海内外学界对林纾研究的盛况和景气。为了今后林纾研究持续健康地发展,相关不足之处也亟待克服。  相似文献   

17.
勒菲弗尔认为权力产生知识和话语.权力通过赞助、诗学及译者意识形态等在林纾翻译活动的不同层面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林纾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因素的探讨,以期对林译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作更深入的阐释,揭示权力对于译者翻译观的操纵作用.权力、意识形态、赞助和诗学成为影响翻译文本最后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已被考证出的林纾在京寓所,主要有永光寺街、芝麻街两处。但根据当事人的有关材料,宜补上另外3处:绒线胡同、棉花头条、下斜街。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维新派作家,林纾多次提到中学以及奉中学为立国之本的传统中国所存在的种种缺陷,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可贵的民族自省精神。但是林纾又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所揭示的传统伦理道德具有普世价值,因而是不能随意否定的。林纾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欧风美雨激荡下出现的某种世风日下现象促使他不能听任中学的沦落。  相似文献   

20.
《伊索寓言》不仅是向读者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也是一本生活的教育丛书,书中的“草木鸟兽问答之言”通过简短的讽喻小故事来体现生活中的真理。林纾欲通过运用文章作法做来翻译这本意义深刻的寓言,以此警醒国民,同时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林译这一方法做了很好的阐释。然而目前并没有从文章布局的层面对林译《伊索寓言》的改写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因此本文试从改写理论出发,探讨林纾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文章作法来体现当时的诗学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