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的卢”马成为凶马大概产生于东晋南朝,其原因大约有五个方面:忌讳白色,南方少马,南人不习战,社会风气萎靡不振以及跨马一事在政治上所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的卢马成为凶马的原因。通过比较和分析 ,本文认为其中的原因大约有五个方面 :忌讳白色 ,南方不产马 ,东晋南朝南人不习战、社会风气萎靡不振以及跨马一事在政治上所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课本注:“乌有”,没有。“乌”,同“无”。注“乌有”为“没有”是对的,说“乌”同“无”就不对了。  相似文献   

4.
6月7日睛 “我比你漂亮”“我比你惹人爱”“就你?”你看你看,乌和鸟又吵架了。乌说:“你不就比我多只眼嘛,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比你身体轻盈呢!哼!”鸟说:“我可是代表了许多美丽的动物呀,再看看你,象征着乌鸦啦、乌云啦,真是让人恶心。”  相似文献   

5.
张平 《学语文》2005,(6):40-40
最近在浙江省某中学主办的刊物上看到一篇关于《枫桥夜泊》的赏析文章,作者把“月落乌啼”中的“乌”解释成为方言中所俗称的“水老乌”(即鸬鹊).而且还举了杜甫羹州所作的“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戏作徘谐体谴闷二首》之一)为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6.
唐军文 《语文知识》2000,(9):F003-84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139页释白居易《琵琶行》“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为“梦中啼哭,擦了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脂粉。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显然,课本把句中的“啼妆”分开来理解,释“啼”为“啼哭”,“妆”为“脂  相似文献   

7.
《河北自学考试》2004,(3):44-44
原始人类相信万物有灵,这已经是在学术界得到公认的观点。根深蒂固的万物有灵观念,相当浓重地反映在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少数民族肢体装饰中的某些物件,往往具有护身符的性质,在发挥装饰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某种保佑佩戴者或表达佩戴者心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扬威"号在"黄海海战"中最终的命运究竟如何,一直是"甲午战争"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且一直存在争议的课题。无论"扬威"号在海战中是撞沉,是搁浅还是击毁,已有的"结论"抑或研究大多将"扬威"号的命运与"济远"号联系起来。而比较常见的看法主要有"撞伤——搁浅——焚没"说、"搁浅——撞沉"说等。但无论"撞伤——搁浅——焚没"说还是"搁浅——撞沉"说都在史实以及逻辑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9.
虎是兽中之王,威猛无比",虎"字的读音人们大都读"hǔ",然而在我国的云南等地区却有一些人以"虎"为姓,但是这里"虎"却读为"māo"。对"虎"(māo)姓的来源以及这一读音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化背景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究,并试图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嫁”字考     
魏武 《现代语文》2008,(6):124-126
本文先从《说丈解字》系列著作中对“嫁”字的注解入手,剖析“嫁”字的意义,然后结合各种字书,对“嫁”字的来源和引申义进行考察,并对“嫁”字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嫁”字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禁忌是一种文化,是文明。冀州人的禁忌包括言语禁忌、行动禁忌、思想禁忌等。研究这些禁忌并予以扬弃和传承,对于践行“八荣八耻”,对于规范言语、行动、思想,对于和谐、稳定社会,对于社会进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禁忌是一种文化,是文明。冀州人的禁忌包括言语禁忌、行动禁忌、思想禁忌等。研究这些禁忌并予以扬弃和传承,对于践行"八荣八耻",对于规范言语、行动、思想,对于和谐、稳定社会,对于社会进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那”不是彝语音译,而是苗语“na”的变音,本义为“稻”。它作为语言化石,记录了稻作文化西渐的足迹,传递着“夜郎”古国最原始的档案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华皖平 《学语文》2013,(6):65-65
2012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第四单元的《化石吟》中增加了对“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一句中“乌有”的解释,并将“乌”字解释为“同‘无”’。同时,本单元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中,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中的“乌”字注释删去,换成了“既而”的注释。而此前的注释也是将“一切乌有”中的“乌”解释为“同‘无”’。  相似文献   

15.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6.
“兴”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特有手法之一;“象征”是西方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许多学者从比较诗学角度考察中国古代诗歌的“兴”与西方诗歌的“象征”之间的关系。虽然“兴”与“象征”二者在某种审美意蕴或者手法特征上的相似性大致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是二者并不是一对完全对等的范畴。它们在本质上是貌合神离、似是而非;所以有必要对二者进行细致的辨析和厘定。通过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在溯源、意象特点和文化差异性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一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它是春季的象征,生命的象征。文人骚客赞美绿的诗句不胜枚举,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最爱湖东行不足,  相似文献   

18.
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通过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个人奋斗经历,反映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的社会生活。从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斗争、于连的奋斗目标、思想性格、生命历程以及爱情这几个方面分析作品的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古辞辨》中认为,"醬(酱)"来源于"將",因为"將"有"辅助"义,酱对主食起到辅助作用,因而得名。但是,本文从字形和饮食文化两个角度来考察,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首先,从字形来看,"醬"金文的字形从"酉"、"爿"声,"爿"并无"辅助"义。其次,从饮食文化角度来看,"醬"开始是作为主食而非调味品。关于"醬"的语源,笔者认为"醬"来源于表示"稠"义的"糡"(糨)。  相似文献   

20.
"虎"字的构词能力强大,同时"虎"在汉文化中扮演着多样的角色。本文试从造字、别称、民俗、成语几个方面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