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较物”修辞格是张弓先生的创见 张弓先生是中国修辞学界的老前辈,生前是中国修辞学会名誉会长,“较物”修辞格是张弓先生重要的创见之一。“较物”作为一种修辞格,张弓先生早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修辞学》中就已提出,1963年出版《现代汉语修辞学》时,又作了进一步阐明。 有些人认为“较物”这种修辞格就是比喻,不必另立一类,这是没有看到“较物”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清谈”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该语料中频繁地使用息缺修辞格,并且存在大量的偏离现象,很好地体现了魏晋清谈之“清”的修辞学含义。  相似文献   

3.
修辞格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的表达方式.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刘勰就在《文心雕龙》中对一些常见的辞格进行了专篇论述,其后又出现了许多论述修辞格的著作.到了近代,对修辞格的研究成为修辞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修辞学著作更是无“格”不成书,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也都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修辞格.辞格本身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新的辞格大量地被发现,如双饰、断取、歧疑、新典;辞格内部得到了充实,“人拟植物”充实了“比拟”,“统括”小类充实了“节缩”格这一大类;修辞格之间以及内部的体系得到了较系统的梳理.总之,修辞格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勃勃生机,有力地促进了修辞学的整体研究.修辞学研究的繁荣景象又给人一种美好的希望,有的研究者就认为:汉语修辞学21世纪将成为“显学”,这对修辞学研究者来说真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的修辞研究在“五四”以后逐步从文学批评的范围解脱,《修词学教科书》(1905)、《修辞格》(1923)、《修辞学》(1926)第一系列著述的问世,标志着修辞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修辞学发凡》(1932)把汉语修辞研究从修辞格的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胡裕树语)①解放后的《修辞概要》(1953)、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等,以语言单位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为纲,进一步阐释了修辞学的“语言本位”的特质,拓展和规范了修辞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陈望道于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虽然强调了内容、形式或思想及其表达方式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但他关于修辞研究的“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两分法使得修辞研究把重心放在后者,即修辞格,其前提在于寻求最佳的表达效果。“积极修辞”的含义是把言语行为分为修辞行为和非修辞行为。在西方现代修辞学和语用学影响下,人们开始渐渐意识到在表达之前所形成的思想就已经是修辞过程的一部分,而且所有的言语行为都属于修辞行为。本文旨在通过对《修辞学习》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及某些有影响的修辞学著作所进行的初步调查来探讨中国的修辞研究从表达效果到交际效果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修辞学的性质历来有争议。骆小所先生在《修辞学的性质新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修辞学属于艺术部门”、“修辞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修辞学属于大语言学”。一个部门挂三块牌子,也许可以办很多事情,但也可能职责不清,性质不明。笔者坚持大多数人自觉反对,不自觉认同的修辞学属艺术学的观点。仅这一点说,我和骆先生是一致的。至于郑荣馨先生在与骆先生争鸣的文章(见《修辞学习》1996年第5期)中把我列为“艺派”代表之一,倒使我感到受之有愧。我们承认骆文在理论及表述上是有点问题,仅就“修辞学属于艺术部门而不属于科学部门”这句话来看,较审慎的表述似应为:“修辞学属艺术学而不属自然科学”。尽管如此,细读该文,这一认识还是明确的。又若要避免理论上出现漏洞,在我看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在人文科学内部,修辞学属艺术学而不属于语言学。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骆文在语言表述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在于修辞学属艺术学的观点能否成立。故笔者  相似文献   

7.
《文则》向来被视为中国修辞学的标帜。此说见于郑子瑜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稿》,宗廷虎、袁晖二位先生的《汉语修辞学史》以及周振甫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等书。无可讳言,《文则》为中国修辞学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然我们还不能说科学修辞学至此已具备了它的刍形。这不仅因为《文则》除包括命意谋篇、用辞造句、修辞格、风格等整个修辞学的内容外,又设了辛、壬、癸三章详细介绍文体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陈氏继承了由苏轼父子始的“为文言文”的文论观,一改师古文只“师其意不师其辞”的为文传统,提倡“文”、“道”合一的作文原则,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从而在“师其意”的前提下写出了专“师其辞”即专论文章作法的这部《文则》。所以,《文则》应视作探讨文章规律的创作论为宜。  相似文献   

8.
提到修辞,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格的使用,其实,修辞的范围远不止于此。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范畴,前者涉及语言使用的全领域,是最基本的修辞法;后者则往往形成一些超常规表达,产生各种修辞格。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对修辞格的分析讲解,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但对消极修辞这一更为基本和常态化的修辞活动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睁眼瞎子”条的释义是:“比喻不识字的人,文盲。”这样解释自然是不错的。问题在于,这里的“睁”是什么意思?从修辞角度来说,“睁眼瞎子”一语使用的是所渭“映衬”修辞格(参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五篇),即用互相反对互相矛盾的两件事物——“睁眼”和“瞎子”——来相映相衬,这是不难理解的。可是各类词典(包括《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0.
修辞 (Rhetoric)是说话、写作尤其是演说中运用语言的艺术 ,它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不仅诗歌讲究修辞 ,戏剧、小说、散文等也不例外。而修辞格则犹如修辞学中的一朵奇葩 ,更给语言增添了魅力。为了达到清楚、强调、讽刺、幽默等目的 ,语言中大量使用修辞格 ,这样不仅加速了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曾经列举了汉语中的 38种修辞格 ,而英语中的修辞格也不下 30种。在实际运用中 ,这些辞格之间有时容易区别 ,有时却很难。英语中的换喻 (metonymy)和拟人 (per…  相似文献   

11.
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中的“参互”修辞方式与所谓的“互文”修辞格并不完全相同。杨氏在“参互”一章中所采用的四十个古例不能“一揽子装”,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互文、互体、省略。  相似文献   

12.
修辞格是修辞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语言的表现手段,使平铺直叙的话语生动形象。在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信中,作者运用了隐喻、矛盾修辞、夸张、平行结构和反语五种修辞格表达了他的感情,使文章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也充分显示出了修辞格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双音词的颠倒使用的现象很不少.修辞学把这一现象列为一种修辞格,叫“颠倒”或“倒置”。现举几例:  相似文献   

14.
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中的“参互”修辞方式与所谓的“互文”修辞格并不完全相同,杨氏在“参互”一章中所采用的四十个古例不能“一揽子装”,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互文,互体,省略。  相似文献   

15.
比喻修辞格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构成比喻修辞格的本体和喻体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一定的语盲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语辞呈现一种动人的魅力”(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美学》),以喻体的形象特征来加强本体形象的“可感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映衬     
本文就映衬这一修辞格,对一些修辞学著作加以评论,提出了对映衬的看法。指出了《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的自相矛盾之处,对《修辞学发凡》的错误举例也予以论证,对《修辞》和《修辞讲话》也有所评析。  相似文献   

17.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成熟的、全面的著作,然而其中的个另日部分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如作为积极修辞辞格的“节缩、警策”是否成立?本文结合对“修辞”概念的本质分析,就“节缩、警策”作为修辞格是否成立作一探讨,使两者相互印证,以期能引起此方面的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映衬”在“修辞学”及“写作学”中偶见其名,无非从修辞格或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述其概念,略陈其应用实例,尚未见深刻而全面的论述专文。拙文拟就几个问题略抒浅见,以期得到专家们的指教。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系统阐释修辞原理的著作,同时也包含着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与观点。《修辞学》将“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肯定修辞术与论辩术(逻辑)一样都可以表现真理,修辞学以命题的可信性和可能性为前提,这些观点奠定了西方修辞学传统并有助于艺术本体和艺术真理等问题的反思。《修辞学》中关于“怜悯”与“恐惧”情感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悲剧的功用;《修辞学》的性格分析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的性格描绘,它建立在情感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修辞学》中的风格理论并非出于纯粹美学上的考虑,由于它强调了“受众”的作用,成为后世从美学和文学意义上理解风格的理论的重要出发点。《修辞学》关于隐喻的讨论,不仅形成了古典派隐喻论的基本观点,而且启发了现代美学、诗学的隐喻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修辞学应该重视修辞过程的研究,因为修辞过程中蕴涵着修辞的矛盾特殊性,涵盖着所有的修辞现象。只有深入研究修辞过程,才能正确认识修辞的矛盾特殊性,才能正确全面地界定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也才能建构起适应新世纪语言学发展的科学而严密的修辞学新体系。探讨以往的修辞研究,我们认为对修辞过程的研究是很不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修辞学的发展。正如宗廷虎先生所批评的“过去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仅仅着眼于表达者,实际上只研究表达修辞学。这样只探讨了言语交际的一端而不是全过程。”(宗廷虎《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向何处发展》载《修辞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